中国著名中青年中医汪少林:舌尖上的中医传奇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3-09-10

浏览次数: 6232
本刊记者|何佳
    汪少林大夫出生在陇上一个中医世家,是元朝开国元勋、陇右王汪世显32代嫡孙,他从小就热爱中医,目前主要从事中医、中药研究,可以说是医药双通。12岁时就能够开方看病,并在实践中练就了快速、准确、方便、省钱的舌纹诊病“绝活”。
    如今的汪少林作为中国中青年名中医,佛光安泰堂名医馆第32代中医,甘肃益民肝病研究所研究员,舌诊专家,声名远扬。现任兰州佛慈集团主治中医师、主管中药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甘肃益民肝病研究所研究员、《现代中医》杂志编委、兰州市仲裁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擅长用中医治疗内科、妇科常见病、以及其它疑难杂症。发表论文50余篇,著作有《舌纹诊病》《汪少林文集》《华夏医艺》等。《发展》杂志、《发现》杂志、《武汉健康报》《甘肃工人报》《甘肃地税》《兰州青年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鑫报》《政法风采》等先后做过专题采访报道。
    对于舌诊,普通人也许并不是很熟悉。 舌诊,是诊断学名词,就是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舌诊更加准确,也更加省时。舌与经络、气血、脏腑密切相关,故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发展变化和辩证的重要依据。汪少林著有《舌纹诊病》一书,由于舌诊内容较多,他在书中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将舌诊丰富详实而非繁冗地表达出来,通过大量病例资料,详细介绍了舌质、舌苔、舌象等生理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
    汪少林出身医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汪家行医的特点是中医诊断,中药治疗,辩证思维,融会贯通。从小耳濡目染,凭着对中医的兴趣和祖父、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就对中医有了很丰富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因为父辈诊断病症都是以看舌头为主,因而舌诊也就成了他入门中医的最佳途径。
    18岁那年,汪少林还是兰州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当时兰州大学的一名教师找到他的父亲看病,这位老师身体疼起来连课都上不成,去到其他的西医院根本就查不出病因,不能请假,看病的费用更不能报销,这让老师痛苦不已。当时汪少林的父亲将这一难题抛给了年少的汪少林,他通过细致的诊断得出结论:老师得了“肝区痛”。但是由于他年纪轻并不能得到老师的完全信任,他开出的药老师也没吃,多年后,老师在上海的一家医院确诊为“肝区痛”,而这一耽搁已经过去了好多年。汪少林大夫说,人比机器聪明,中医相对西医的优势就是发现及时,治疗及时,中医相对比较灵活,在治疗的过程中会灵活用药,他还说,很多人都以为中医是“慢郎中”,其实不然,中医治疗在很多方面都比西医疗效快,比如在感冒的治疗上,中医就比西医快很多。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汪大夫提出中药也是存在副作用的,药不对症也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因此即使是靠中医来治病,服药的时候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加辅药时更要根据五行和人的不同特点。
    1996年,30岁出头的汪少林任兰州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期间,他主持和参加了30多种中成药的开发与临床研究,著名肝病专家周信有教授曾经在大会上讲:“支持汪少林,就是支持甘肃中医药事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汪少林还拜著名中西医结合消化专家,原北京中医院副院长危北海教授为师,专攻肝胃疾病,后又拜甘肃省中医学院院长张士卿为师,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历时一年,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大观》主讲肝病、胃病诊断治疗与疑难解答30余次,达2100分钟以上,为3000多位患者解答了具体问题。
    2005年,汪少林来到乌克兰首都基辅,使这座宁静而美丽的城市,刮起了一股强劲而持久的中医“旋风”。那段时间,汪大夫创造了许多当地医学界的奇迹:通过针灸等中医疗法,使因高烧42度而昏迷不醒的乌丽娜苏醒;让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的花季少女吉米恢复了理智,重返校园;也让曾立过许多战功却多年无法行走的老飞行员站了起来。汪少林说:“在乌克兰,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佛慈集团,是兰州,是甘肃,是中国,我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工作,才能为患者解难,为祖国争光!”

汪少林与乌干达国王等一行合影
    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汪大夫克服了语言、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难,首次把佛慈产品推向乌克兰市场,也使中医舌诊理论在外国人身上得到初步检验。2005年到2006年,汪少林大夫三次应乌克兰中医研究院的邀请赴乌克兰行医,五个月内诊治患者5000余人,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医德赢得了乌克兰人民的信赖与尊重,更为兰州、甘肃和祖国中医药事业增添了光彩。
    汪少林说,用药如用兵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环境加上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种表现也或许存在不同的病理,由此可知,一个好的中医在给病人诊断时,能够将天地人相结合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诊治方式不能被中医所认可。通过这样的诊断方式,在汪大夫多年的行医过程中,80%的病患在治疗后都未复发。这对一个以治病救人为使命的中医来说,是高于任何形式的赞誉。
    “祖传医术赛华佗,济世救人善事多。偷闲临池翰墨缘,医艺双绝没得说。”这是著名歌唱家杨鸿基先生写给汪少林大夫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对汪大夫医德医风的由衷赞美!20多年来,由于汪少林大夫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关心患者疾苦,热爱本职工作,曾连续4年被评为厂级先进,2002年获得佛慈集团突出贡献奖,传略载入《中华名医》《现代名医大典》《中华百年》《世界优秀专家与人才》等辞书。2006年被评为“首届甘肃省群众最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
    除了中医,汪大夫还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多年来,他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方面为丰富自己的中医知识进行广泛的实践,另一方面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汪大夫不仅在中医学上有着傲人的成绩,在书法与绘画上的成就也不可小觑。汪大夫十分喜爱绘画,尤其擅长画竹子和马。小时候,父母作为知青下放到农村,2岁多的他就学着帮父母干农活,那个时候他就对任劳任怨的马有了一种敬佩之情,6岁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骑马。多年以来,他把竹子的高风亮节和马的任劳任怨吸收到自己的行医过程中,他认为:一个好的中医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治病救人的正义感和道德良知。
    汪少林也正是这样做的,在一列由兰州开往陇西的火车上,一位老太太中途突然中暑,生命垂危,车上无人施救,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施救就要承担责任,而汪少林来不及想这些问题,他冷静地做出诊断,并开出药方,从死神手里将老太太救回。汪大夫说:“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我们的天职,治好病人是一种责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只看到了生命。”
汪少林不仅有着卓而不群的精湛医术,他的高尚的医德更让人们尊敬,仁心仁术的汪大夫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因舌诊而执着中医几十年的人,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医学奇迹,也必将为更多人带来健康。                                    
                                    编辑|吴爱霞
[上一篇: 张洁:像太阳花一样绽放 ]    [下一篇: 北京工美集团:立足传承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现代文明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