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烈士白桐本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1-19

浏览次数: 1403

人民烈士白桐本

    |百荷

    在巍巍的邙山脚下,滔滔的黄河岸边,潺潺的伊洛河畔,有一个巩义市河洛镇古桥村,这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在这块土地上,也曾孕育出了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白桐本。自古以来这个村庄就是文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也许当你走在巩义城区东部的一条桐本大道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过这条路为什么叫桐本路呢?这是我们巩义市政府为了纪念我市抗日英雄白桐本,为了让后世子孙不忘烈士的功绩,记住烈士的英明,继承烈士的意志,才把这条路命名为“桐本路”的。

    一九二0年五月,白桐本出生在古桥村的一个富有的家庭,爷爷白文俊,清未民国初曾在京城和新疆一带任过官职,退职后定居北平(现在的北京市),白文俊当时思想接近新潮,是一个识时务的人。白桐本小时候,曾在本村的一所村民集资创办的小学堂里读书,学堂办在村口的“七星庙”里,学堂的大门上刻着这样的盈联:上联是“如此小规模经营曾费众户力”下联是“造就大人物养成须在少年时”。白桐本开始对这楹联理解不深,但他牢记父亲“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教导,就去向老师和大人请教,他从对联中受到了启发,他懂得了学堂虽小却是众乡亲费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而办起来的,学生应该在这里认真读书,长大了报效祖国,造福乡里,特别是他懂得了一个学生要想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大人物,干出一番事业,必须从小就培养好品行,好习惯,要用心学知识,学本领。他父亲白昆源,上过多年私塾,读过不少古诗文。他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爱唱路戏,还经常嘴里不停地背诵一些古诗文中的警句。白桐本对父亲常挂在嘴边背诵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范仲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十分感兴趣,他主动让父亲给讲解,他对《岳阳楼记》也背的滚瓜烂熟,他深为范中奄忧国忧民,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崇高境界所感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为民解忧,为民造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种子。他父亲经常背诵的另一句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多次让父亲和老师给自己讲解这句话的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磨砺自己的思想。他虽出生在富户人家,但不当“少爷”,一向不讲穿戴,不追求享受,整天学着穷孩子的样子,放学路上随手捡拾柴禾捎回家里。在学习上他十分刻苦,私塾里的学习方法,很强调背诵,他年令小,记忆力较差,和大学生一样每天去背长篇大论的文章往往很吃力,可他为了在老师每天让背书的时候,能背得流利,他采取了两个方法,一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记得牢,记得快,所以他每天都对老师讲的文章从篇章结构、内容安排、思想含义等方面去用心砧研,不懂的地方,就请教老师和同学,或让父兄给讲解;每天放学回家,他就独自躲藏在下院山崖上的一个山水洞里一个人大声的朗读或背诵,家里人喊他吃饭时,总是顺着那朗朗的读书声找到他。在私塾学堂里,老师很重视书法课,对学生的写字要求很严格,老师经常给学生讲从小练习出一手好字,将来有很大用场,字是人的脸面,字写得好,无论写什么,人家都喜欢看。那个时候,每天的作业分“大楷”, “小楷”。他父亲也常给他讲“字如其人”,“才因字显”的道理,鼓励他把大楷小楷都练习好,他明白了道理,就下决心练字,在学校上写字课时,他认真听老师讲解基本笔画的写法,间架结构的配合以及各种用笔的方法,如关键笔画各种“点”的写法,结构配搭时各部分比例的掌握,用笔方法中怎样起笔和收笔,怎样行笔,提笔、和按笔,怎样顿笔和挫笔,怎样把字写得挺拔有神,他都用心领会,牢记心中。每天的作业,他都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好,按时交给老师批改。放学后,他回到家里,读了书就练字,他在写字本上写着“字无百日功,一日不写则手生”的语句来鼓励自己坚持不懈地练字。他看到有些穷家的孩子买不起毛笔和麻纸,就用树枝或石子瓦块在地上练字,他也凑过去和大家一起拿树枝在地上练字,还和大家共同研究字的写法。由于白桐本写字肯下苦功,小学时字就写得很象样了,不仅清秀流利,还遒劲有力,透出几分他那刚强坚毅的性格。他的写字作业,无论大楷小楷,很多字都被老师画上作为“好”的标志的红圈。他经常和村里的小孩一起端着饭碗在大门外吃饭,只要见到来讨饭的穷人,他就把整碗的饭倒给人家,他母亲明知他不是吃完了,知道他是在做善事,也从不再责问孩子了,他还经常和知已朋友谈论为什么会有穷人要饭,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白桐本15岁那年,爷爷把他接到北京上学,安排在当时北京最进步的最有名望的学校“志城中学”读初中,志城中学是现在北京35中的前身,这所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就有李大钊和著名的进步教育家邓萃英。这所学校是当时北京市最富有革命精神,教学质量又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培养和造就出了无数进步人士。中共十三届政治常务委员宋平同志,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的王光英同志,被誉为“共和国两弹元勋”的科学家邓稼先都是“志城中学”毕业的学生。白桐本在志成中学受到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教育,奠定了革命思想的基础。“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前夕,鲁迅先生由上海到北京演讲,演讲会在北京南新华街师大附中举行。白桐本知道鲁迅是左翼作家,是进步思想的传播者,就特地赶去听讲,还把12岁的表弟王宇也带了去。他听了鲁迅的演讲,懂得了很多抗日救国的道理。这所学校当时开设了武术课,教武术的是少林寺附近一位身怀少林绝技的农民,不少学生对武术课不重视,他却另有想法,那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战了我国东北三省。他想国难当头,中华男儿就应该苦练杀敌本领,报效祖国,这就必须有一个健壮的体魄。上武术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动作要领,目不转睛地看老师作示范动作,还主动地让老师给矫正动作。课外他特意拜师求教,让老师个别指导,一心一意要学好“少林功夫”老师看他特别热心好学,就十分重视乐意指导他。他每天黎明即起,在院子里练武,夜里他也从不间断地练。他认真按老师教的套路去练,一招一式毫不马虎。他为了苦练基本功,增强身体素质,每天都冲着墙壁又踢又推,练得汗流浃背。就这样,他苦练了三年,不仅掌握了擒、拿、推、打等本领,还练就了一幅铁身板,威武雄壮,壮志冲天。在北京白家公馆那些年,他还主动承担给爷爷送请柬,送书信的任务,帮助爷爷开展“诗社”活动和组织亲友聚会。每次外出都是徒步往返,向来不坐爷爷的黄包车,回来有时间还帮助佣人们扫地、浇花、给鱼缸换水等能干的杂活。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阳光依然懒懒散散,冬日依旧寒冷凄清,但空气却在急速的流动,因为,在北平——历史的故都 ,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件——为反对投降和压迫掀起了学生总运动。到处是挂满的标语,到处是飘舞的纸单,到处是怒吼的口号,到处是浴血沸腾的青年,这一天,白云为之翻涌,大海为之咆哮,长江黄河为之怒吼,中华大地为之震颤,因为 一个蹂躏不屈的民族,在苏醒。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抗争。时值15岁的白桐本在游行队伍中是一位很显眼的活跃分子,他手持大把写着革命口号的彩纸标语旗,一边纳喊口号,一边散发,还跑前跑后照顾着队伍的进行,有时候,他上到宣传车上,站在车门口,身子伸出车门外边向行人高呼口号,发传单。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白桐本随家人由北京迁到天津避难,爷爷又把他安排在当时天津一所进步的学校“耀华中学”读高中,“耀华中学” 是老教育家赵天麟创办的,赵校长坚持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尊严的教育,拒绝在学校悬挂日本国旗,后来遭到日本宪兵队的暗杀。赵校长为了民族尊严,遭受日冠暗杀的事深深地震撼了白桐本的心灵,他跑着回家中痛哭着向家人报告噩耗,还拉着小表弟到赵校长遇害地点默默哀悼。一连几天,他都积极投身到天津各界举行的各种抗议,声讨活动中,用传单、口号、演讲来抒发自己“爱我中华,反抗侵略”激情。在这两所学校的进步思想的熏陶下,白桐本积级参加当时的抗日爱国运动。他为中华国土被外国人侵占感到气愤,他为自己被迫躲在“米”字旗下避难而感到羞耻。他痛恨反动的中国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主义,使中华民族屡遭侵犯。他在和表弟谈起这件事的感受时,怒不可遏,义愤填膺。这就激发了他投身抗日斗争的情怀,他积极参加当时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秋,父母连连写信,催他回老家结婚,他趁假期匆匆忙忙赶回老家,但是心里老是牵挂着学校里的抗日救国活动。为了早日回校闹革命,他舍“小家”,为“大家”在结婚后十八天就辞别了新婚妻子,回到了天津,和同学们一道把抗日救亡的活动搞得更加活跃。一九三九年,一十八岁的白桐本,再也按捺不住对帝国主义的满腔怒火,急于实现自己“爱我中华,报国杀敌”的抱负,他下定了决心,要奔赴抗日最前线,拿起武器消灭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有一天,他对表弟说:“我要走了,去的地方不能告诉你,到了以后给你写信。我怕爷爷奶奶为我出远门担心,阻拦我,没有向他们要钱,我走后,你向他们说明,要点钱,按纸条上的地址把钱还给一位姑娘。”就这样,白桐本同志投奔了抗日战场。后来家里收到他一张地址只写江苏的名信片,上边写了一句话:“我现在很好,这里山青水秀”。爷爷奶奶心里明白,认为孙子的路没走错,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

白桐本一九四0年随军南下,转入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在江苏如皋县作民运工作。先后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连指导员、马南区区队教导员、掘马南区区长兼队长。其时,正值日、伪疯狂“扫荡”、“清乡”,3000多名敌人盘踞着十几个据点,妄图消灭白桐本率领的区队。而白桐本同志却带领区队在敌人“梅花桩”式的据点中坚持斗争,神兵出奇,越战越勇,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的心脏中。

   据说有一次,他和几个战士化装成木匠、卖菜的农民,到敌人盘踞的街上,发现一个伪军排长正在买肉,他便飞步上前,操起肉案上的砍刀,大喝一声:“不许动!动,就砍死你!”就这样,伪排长被活捉了。还有一次,他带领一个班战士,身穿伪军服装,巧妙地伏击敌人,乘敌不备,冲上前去,生俘3名伪军。缴获两支步枪。在残酷的斗争中,他带领的区队不断发展壮大,由12个人4支步枪发展到90多人60支步枪和一挺机关枪。三年多的时间,以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牵扯敌伪数千之人,搞得敌人昼夜不宁,闻风丧胆。区伪保安队向其主子的报告中写道:“该伪区长(指白桐本)潜迹农村,鼓吹赤化,指挥无业游民对清乡从政人员每肆屠杀,而行踪飘忽,夙称凶悍……”。敌人对白桐本的恐惧由此可见。

随着区队的不断壮大发展,人多武器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些战士外出活动,白桐本同志就把空子弹袋里装上玉米芯让战士佩在身上。武器少怎么办?怎样和敌人打仗?白桐本同志就决定自己制造武器,他召集部队领导、地方上的乡长开会,发动大家想办法,土法上马自己造武器。最后他决定,在偏僻的堤南乡江家园建一个“榴弹厂”专造手榴弹和地雷。没有铁,他发动各乡把破旧轧花机弄来砸碎;没有技工,他就到四十里外的地方去请;没有化工原料,他就派人到外地去买回硫磺,焦炭,芒硝,松香等;没有黄砂,他就试验,用当地的干沙代替。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造出了质量很好的手榴弹和地雷。民工们还给起了个名叫“快中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免遭破坏,白桐本同志榴弹厂经常迁移地址,所以后来大家都称榴弹厂叫“流动榴弹厂”。这个小型榴弹厂,一个月能制造20多个地雷,上千颗手榴弹。有了手榴弹和地雷,区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几十个伪军和日本兵到漠家园村里抢粮,白桐本同志带领战士在半路拦截,埋伏在荫蔽处,敌人到时,十几颗手榴弹扔过去,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活着的也哭爹喊娘,丢下粮食就跑,白桐本同志还让战士有计划地将地雷埋在伪军和鬼子必经之地和一些荫蔽处,使敌人进村“扫荡”时,多次被炸死炸伤。所以敌人一下乡就担惊害怕,看见湿土,湿泥,树枝杂草,就不敢往前走。使得伪军和鬼子兵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掘马南区一带的老百姓日子平稳许多。白桐本同志痛恨敌人,热爱人民。他的战友牺牲了,他亲自去安排家属生活。一九四四年春,灾荒严重,他召集会议,宣传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动员地主出借粮食,让群众度荒。当敌人悬赏40万捉拿白桐本时,群众说:“就是金子堆成山,也休想在我们这里找到他!”有一次,白桐本下乡工作,敌人跟踪而至,抓住一位姓陆的老妈妈逼问。陆妈妈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家只有黄铜盆,没有白铜盆。”敌人啼笑皆非。其实,白桐本刚从她家离去。

一九四四年三月,他患疟疾,仍坚持下乡工作。三月十五日疟疾复发,在一家老乡家开会时,无法及时转移,被敌人包围。突围时,他头部,臀部中弹负伤,他知道当时的情况危机,就一面和敌人周旋,掩护其它的同志撤离,一面把携带的文件消毁。他只剩下一颗子弹了,自知无法脱身,就用那最后一颗子弹向自已头部开了一枪,但是只被震昏了过去。伪军士兵以为桐本已被击毙,不料,一会儿又苏醒过来。伪军士兵见此状况,便把白桐本同志绑在担架上,送给他们的上司去领赏。白桐本同志在担架上,毫不畏惧,一路上还高唱着《国际歌》,还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打着拍子。

白桐本同志被送到南通市江北医院,敌人想治好他的伤,从他嘴里想了解到我党我军的情况。敌人软硬兼施,先是派女陪护侍奉他,给他封官许愿,他都不为所动,而且还教育那个女陪护不要当亡国奴,还硬要和他谈话的伪军官称呼他“白区长”。敌人要他说出我党、我军的情况,他不但严词拒绝,还痛骂伪军官是卖国求荣。敌人在当时南通的报纸上编选了一条假新闻,说“白桐本已向皇军投降,被任命为如皋县县长。”敌人把报纸拿给白桐本看,白桐本看后大骂敌人卑鄙无耻。为了揭穿敌人的阴谋,粉碎敌人的谣言,白桐本同志于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乘其护理人员不备,扯开头上的绷带,用手指从伤口处抠进脑颅,脑浆流出,壮烈殉国,时年24岁……

二十四岁啊!一个翩翩美少男,文武双全,德才兼备,风华正茂,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振兴,抛头颅,洒热血,战死沙场,牺牲异乡……可敬的先烈:你可知道,你新婚的爱人从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到八十二岁的花甲老妪,一直在家守着孤独,等候你了一辈子,直到耄耋之年才抱着用那红布包着的、珍藏多十年的《人民烈士白桐本》的连环书画,步履蹒姗去天国寻你……

全国解放后,白桐本当年工作的地方如东县掘马南区人民政府,从南通市找到了白桐本烈士的遗骨,在白桐本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建造了“白桐本烈士陵园”如东县的掘马南区也改名为“桐本区”如东县马塘镇的一条河上建起了一座桥也命名为“桐本桥”;白桐本同志的英雄事迹,在江苏南通市一带是老少皆知,有口皆碑。而白桐本的英雄事迹,也曾在当时我党创办的《苏中日报》《解放日报》上以人民领袖白桐本为题报导过。并把他的事迹编入了陕甘宁边区的高中教材。解放后,北京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人民烈士白桐本》的连环画,南通市党校校长曾任白桐本的警卫员薛镜如同志编写的《人民烈士白桐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以白桐本的事迹为生活原型编写的图书还有长篇小说《映山红》等。白桐本同志的英雄事迹已被各级政府部门载入史册,《巩县志》《河南省志》国家文史部门出的《烈士志》中,都有他的专题记载。

白桐本我们的民族英雄,生前驰骋战场,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虽然青春短暂,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新一代的青年为振兴中华奋勇前进!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所创造的精神已经深入人们的心灵,变成亿万人民的宝贵财富,先烈在天有灵,仿佛他就在这邙山头上,笑眯眯地观看着他曾经为之奋斗而今一日千里地变化着的祖国的大好河山。

[上一篇: 我军历史上笫一位武当侠女 ]    [下一篇: 哪位将军被毛泽东称人民军队战史要从你写起?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