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妙绝 虚实相宜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5-03-24

浏览次数: 1090
构图妙绝 虚实相宜——萧楠禅画道义
文 | 杨东志
    萧楠的国画作品,笔墨熟稔,构图巧妙,立意深远。她不但吸收和传承了其父萧宽厚重率真的笔墨情韵,还大胆地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用浓淡相宜的水墨情怀,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融艺术的细腻与粗犷于笔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符号和独特的艺术思考。
                                               
                                               
                                               
    肖楠的国画作品“构图美”。
    “虚实”是中国画的构图哲学。肖楠在构图中,无论是物象的“虚实”或意境的“虚实”,都是通过笔墨的“虚实”来完成的。前者是其表现手法,后者是其要达到的效果。 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说: “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而愈不厌。”肖楠正是这样,她的中国画构图无不是基于道家的“阴阳论”来把握构图各要素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运动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而阴阳变化是不断对立、不断统一的过程。反映到肖楠中国画的构图中,则体现为“虚实”的变化。她的“虚实”的构图观,充分反映了道家 “虚实相生” , “有无相生” 的理念。其构图中的“虚”,并非“空无”,而是充满着“气”,正是这样的“虚空”,使得万物在其间流动、运动,进而拥有生命的迹象,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正是应了清代画家、 《南宗抉密》作者华琳之所言:“白,既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 作水, 作烟断, 作云断, 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门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自,并非纸素之白,乃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同时,这也是肖楠国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
                                              
    肖楠的国画作品“布白美”。
    中国画的黑白世界的理念可以在道家思想中找到源头。老子曾提到过“素”和“玄”。在这里,“素”是白色,“玄”为黑色,即后世水墨依据色彩来源,它们与宇宙的生命是一体的。“黑”是未开化的漆黑混沌的世界,“白”是盘古开天地所凿出的混沌气孔。黑白是阴阳,黑白是天地,黑白是有无,黑白是虚实,黑白是正反,黑白是矛盾的对抗体。
    在肖楠国画作品的画面中,黑白不仅仅代表着颜色,更寄寓着宇宙本质的概念,超越了其狭义的色彩本身,表现出一种更高、更深、更普遍的哲学内涵。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而张彦远亦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古人云:“墨分五色”。但“黑”与“白” 在画面中的表现, 则是道家的这种 “至简” 追求的直接表现。 肖楠国画中的 “简” ,追求的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因为在道家美学所构建的“色彩”世界里,“黑” 与 “白” 两色高度涵盖了其他色彩。肖楠的国画作品,在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是以 “黑” 与 “白” 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就显得更为朴实、更为自然。简而言之,她以“墨”实现的“黑白世界”,已经超越了“颜色”的基本概念,形成了她水墨绘画特有的文化内涵,从文化源头确立了她国画审美的理论依据。
                                            
                                                                                                                                                      (钧瓷)
    肖楠的国画作品“虚静美”。
    老子曰: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静”作为“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度显示,以及对宁静状态的追求。“虚静”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方式,都是要求主体摆脱外界一切因素干扰和影响,最终达到“空虚明净”、“超脱自由”的审美心境。对于肖楠来说,“虚静”是主体排除了“世俗功利”的主观好恶,使其精神超脱于物质与现实的种种束缚, 变得 “自然” 、 “清净” 、“无为” , 从而进入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也是她艺术创作活动进行的基础。“虚静”之于肖楠的心灵体验,不仅是达到审美极致状态的精神主体,同时也是她进入审美创作的理前提和根本特征。“虚静”切入艺术体验的人格和生命体,它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矛盾,融合了“物我”之界限。另外,它也是“自然无为”的艺术回归,最后达到与大自然契合的精神喜悦,在人的身心内部开辟出一种审美的境界。 
                                
    “虚静”,不仅仅是肖楠的一种创作心态,也是她艺术创作之目的,即达到营造“虚静”的艺术意境。表现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就可以称作是“以静写静”的审美感受。作为画家的肖楠以“静”来进行表达,则是心之“静”与宇宙本体之“静”合而为一;是道家 “天人合一” 的极致表现。因为只有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绘画境界,画家的内心境界才会与道融为一体,与万物融为一体。
    艺术评论家阿勇评论说:“在萧楠的笔触中,我体味到一种无畏,一种激越的精神,那精神在我熟知的萧宽老师的流畅和激昂的笔墨中见过,但萧楠有所不同的则是,她更倾向于浓烈和坦荡。”
    是的,萧楠的国画作品气魄宏大,线条优美,笔墨浑厚,凝重遒劲,浓淡适宜,意境丰厚。欣赏她的作品,会使人心灵震撼,浮想联翩,心旷神怡。
    愿萧楠不断开拓,上下求索,佳作迭出,再攀高峰。
                                                                                                                                                                                                                                                                                       编辑 | 李岩
                                                                                                                                                                                                                                                                                       整理 | 于玉金
   

[上一篇: 书坛英才 . 翰墨奇葩 ——记左笔镜体书法家孙浩茗先生 ]    [下一篇: 丹青扬清芬 莲花悦然开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