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华年书自真 访著名书法家韩铁城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 1183
文|白秀蕾
    头发银白,戴着文质彬彬的金丝眼镜,韩铁城的身上丝毫透露不出退休之人的疲倦之态。做过土木建筑系教师、政府管理人员,如今他已走到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而这一阶段陪伴他的,是书法。
毛笔下的“工程”
    京城著名书法家韩铁城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力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是清华大学土建系的毕业生、前北京工业大学土建系教师、党委副书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韩铁城从清华大学土建系毕业,从此便开始了长达 20 多年的教师生涯。56岁那年,韩铁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受到了日本友人的鼓励,内心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被唤醒,决心研习书法,以一己之力发扬国学文化魅力。
    书法和建筑,自古就并非二元对立。建筑并非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中国的建筑更是中华文化在该领域的完美体现。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国建筑的飞檐和线条,都被记录在文字中传承下来,因此,某种程度上说,汉字本身就记录了建筑发展史。中国书法讲究“势”,毛笔在起承转合之间表现了动态的力道之美,这种美,与建筑之美如出一辙。
    建筑学专家的身份给韩铁城的书法事业带来了巨大益处。建筑专业讲究结构之美和创作之新,这与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触类旁通的一致性,韩铁城在写字时也沾染了建筑美学的气息。
    在各种字体中,韩铁城尤其擅长隶书和楷书。其中,隶书将篆书圆润的笔划演变成方折,字形由修长演变成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张,运笔短速而有力。作为汉字中较为庄重严肃的字体,隶书被业内认为是学习书法的起步之体,严谨端庄、规则明确的汉隶碑刻,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人。韩铁城的隶书清正洒脱,流美之风尽现而庙堂之气犹存,独辟蹊径。与隶书的庄重、严谨一样,韩铁城虽然待人温和随意,但涉及到书法时,他总是精益求精,对待与写字有关的东西时十分严苛。纸、墨、笔、帖、文……韩铁城在书写的各个方面都十分讲究,同时又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兰亭集序》是众所周知的书法界巅峰之作,内容优美,字字珠玑,不论是描绘情景还是直抒胸臆,都让人耳目一新,一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道出了文人的胸襟。《兰亭集序》通篇不到 400 字,韩铁城反复写,写了很多年。为了写好,他趁着出差在全国各地搜寻,最终在杭州淘到了鸡毫笔,找到了“感觉”。2007 年,韩铁城所书的《金刚经》在北京翰海秋拍预展上以 60 万元的高价拍出。在这幅长 19.4 米,宽 1.08米的巨制中,韩铁城综合了颜、柳、欧、赵各家的优点。来访者评价其“线条生动极美,运笔圆润整齐,墨韵婉转雅致,行笔流畅通达,通篇协调一致,神采飞扬,统一了结构美、造型美、章法美。”
    这样的赞誉背后,是韩铁城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辛研习和磨练。这部《金刚经》,他已练习过 17 遍之多。至今,韩铁城学习书法已经有十四年,年岁已高的他一直坚持临帖,寒暑如一。这种坚持最终使他迎来了自己在书法事业上的成就。
陋室中的“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中的诗句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心中所求,也是韩铁城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京静雅天地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创始人陈远志是韩铁城的挚友,他一直难忘第一次见韩铁城的情景。在北京方庄的一栋老式居民楼中,住着韩铁城一家,当陈志远第一次来拜访时,韩铁城身穿老式的背心和短裤开了门,并笑容可掬地将他迎进屋内。陈志远心中“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式的达官贵人”的形象瞬间崩塌。
     韩铁城的家并不宽敞,装修也很简洁,但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满屋春色让人赏心悦目。不到五平米的阳台上,竹、花、草相互衬托,郁郁葱葱。早在 80 年代,韩铁城便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北京的花展,待花展结束后买来旧花盆将绿萝剪插其中赠与别人,有时竟一口气买了五十多个。十年前在韩铁城家的昙花盛开之际,小区的邻居全都守到半夜围观。
    韩铁城是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还在市委工作时,看到同事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理发,他就在办公室摆上理发的简单工具,利用休息时间给同事理发。他还根据同事们的不同脸型设计发型,获得了“顾客”们的一致好评。韩铁城对服装也有研究,体型偏胖的同事的衣服、老伴身上的毛呢大衣,都出自他之手。
    文人舞文弄墨,其中一个重要诉求便是相互切磋交流,以文会友。韩铁城说,自己想要写字,广交朋友是动力之一。有人将韩铁城称为“书法艺术活动家”,原因就在于他退休后经常参加文艺活动,举办“让中国书画时代相传”系列笔会,将书画名家和年轻书画家齐聚一堂共同交流。2008 年,韩铁城在北京专家联谊会会所举办了一场“有师有生”的笔会,小辈画家们各显神通,张大章先生现场挥墨,寓教于乐,气氛十分和谐。
    黄均、孙菊生等大家都与韩铁城有着真挚的书友情谊。韩铁城写的楷书十分娟秀端正,黄均曾主动提出要为其写的《洛神赋》画一幅洛神图,以字配画的想法由此产生。之后,孙菊生画的醉翁图、陈大章的桃花源等陆续与韩铁城的书法作品相结合。这些作品体现着书画合一的境界,也见证着韩铁山“谈笑有鸿儒”的艺术人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头发素白的韩铁城壮志未泯,临案奋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弘扬中华书法的传统。“用书法艺术撰写国学精典,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退休生活的最大理想”,这是韩铁城个人书法精选集扉页上的内容。他用自己擅长的隶书写下的这句话,字里行间都是用心二字。
编辑 | 何佳
[上一篇: 一花一世界 访画家李学梅 ]    [下一篇: 清简流情铸墨魂 王世明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