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神来之笔 写书画双绝——访中国书画大家刘洪武先生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3-07-12

浏览次数: 2141
本刊记者|马宝生  贾淑红 
    刘洪武先生,现为中国书画社理事、北京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员、香港《孙子兵法·当代书法家集萃收藏版》首席书法家。作品曾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报刊发表,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刘洪武先生自幼习书,师从现代书法家启功、刘泽、贾松杨等名家,后临欧赵及二王,并博涉其他前贤之法道,得其真谛,造诣颇深。
    他笃信“天道酬勤”,并以酬勤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时为了写好一笔、一划、一个字,他常常在灯下反复几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地习练,以滴水石穿的学习毅力、绳锯木断的钻研精神,在墨海里辛勤耕耘了二十几个寒暑。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兼容并蓄,身体力行。又经现代名家刘泽、启功、贾松阳、杨再春等人指点。使得他的作品气息高古、刚柔相济,融章草之古朴与今草之灵动于一体。清新刚健、曲直高低、粗画不泥、细笔不弱,平正中求奇险,取势处得均衡。潇洒自如,宛若行云流水,积数十年之功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业内享有“当代人气书法家”、“牡丹圣手”、“中国书画艺术创新者”之美誉。
    近30年来,刘洪武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入围中国书法大展,数次入围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另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入展近数十余次。其中,2008年书法作品获当代诗联书法大赛一等奖,“岚光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盛世国风2004中国书画年展银奖。他的作品还多次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展出,并被海内外书法爱好者收藏。
    2013年香港凤凰出版社鉴于刘洪武先生书法作品的古朴苍劲与厚重典雅,且书画俱佳,特邀其为《孙子兵法·当代书法家集萃收藏版》首席书法家。
    但是刘洪武先生深知学无止境,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向着更高的艺术境界迈进。他谦称自己是艺海中的一叶小舟,才刚刚起锚。正值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际的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创新,在书画艺术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年少有为志向大
    刘洪武先生的母亲李淑敏家学渊源颇深、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刘洪武先生家中,笔者有幸看到了他母亲那娟秀的楷书。在母的熏陶和影响下,刘洪武先生自1964年上学后就十分酷爱书法。他不仅临摹了颜真卿的《勤礼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而且还研习了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以及张旭、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碑帖和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洛神赋》、欧阳询的《九成宫碑》。
    刘洪武先生20岁那年就崭露头角了,他的书法已经在同学中小有名气。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是在他而立之年时,受邀请为北京市宣武区南线阁小学题名。当时现场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他挥毫泼墨用行书题写了“南线阁小学”五个大字。“草成龙,楷成方,方草必成行。”刘洪武先生一边回忆着,一边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他多年来悟出的书法真谛。
    水滴石穿功力深
    刘洪武先生经常说:“一日练,一日精,一日不练十日空。”书画俱佳的他40多年如一日,博采众长,因而得以精通诸家之法,尤以行书见长。他的作品古朴苍劲,厚重典雅。无论是信手拈来的寥寥数字,还是精心书写的宏篇巨幅,都是高格调的作品。他写北碑,笔势潇洒凝重;写南帖,势如行云流水;篆书婉转流畅,草书纵放奔腾,更兼笔法、结构、章法、气韵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使通篇气势显得或奇逸洒脱、神采飞扬;或笔力雄健,光彩照人,高、精、深、厚,非一般人所能及。
    刘洪武先生常言:“书法之善,精在用笔,笔在结构。笔法不精,虽善犹恶;结构不美,虽熟犹生。用笔千古不变,结构因时而易:大字密布,小字疏朗,俯仰向背,谦让违和。”他从先秦隶书中追溯书法艺术的渊源;从汉代隶书中体察书法艺术的气势;从唐代行书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神韵;从宋代四大家作品中探索书法艺术的意境;他治学严谨,集古融今,故根基深厚扎实。他主攻行书,并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大开大合而不失肃穆儒雅;潇洒飘逸而不失浑厚稳重;痛快淋漓而不失规矩法度。实可谓动中寓静,以静致动;静以动美,动以静生;妙趣无穷,美不胜收。
    功力深故根基深,人品高故书品高。刘洪武先生集上下三千年碑帖之大成,熔数百家前贤精华于一炉,他的书法作品深受海内外同行的推崇,艺术成就影响巨大,已成为继往开来引领中国书坛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人物。
    独树一帜牡丹王
    牡丹自古以来就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富贵之花”的美誉。 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在国人心目中,影响之深远,声望之显赫,地位之尊贵,是其它花卉所不可企及的。历代文人骚客都留有赞美牡丹之诗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这些描写牡丹的佳作,脍炙人口,历代传颂,堪称千古绝唱。 
    因此,牡丹成为历代画家争相描绘的“尤物”。在当代中国画坛,刘洪武先生以擅画牡丹而蜚声海内外。他笔下的中国画牡丹图别具特色,自成一派,充满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从6岁习画开始,就与有“国色天香”美誉的牡丹结下了不结之缘。他用饱蘸心血的画笔描绘牡丹,表达出他对牡丹的酷爱之情。为了把牡丹画神、画活、画美,他到处拜师学艺,博采众长。多年来一直追逐着牡丹仙子踪迹,他到过牡丹甲天下的洛阳,去过有牡丹之乡美誉的山东荷泽……
    刘洪武先生绘画技法以小写意为主。他说:“作画时要注重墨分五色、远近透视、浓淡肥瘦、大小软硬的各种变化。画写意牡丹不可以形似,只应以意写,要突出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写意之精髓。画前必精心谋划,胸有成章,画间需大胆落墨,从容取势,画后要精心收拾,细心调整。”刘洪武先生画牡丹取其霸悍之气和大度之气,以写意之笔赞颂王者之花,以写实之笔再现富贵之花,用挥洒之笔画梦中之花,用淋漓之笔写胸中之花。
    “三更灯火五更眠,疑梦初醒画牡丹,借尔聊发痴人醉,与君共尝苦中甘”。作为一个画家,他努力用手中的画笔,为中国的国花走向世界出一份力,添一抹彩,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民族,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梅兰竹菊君子情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
    刘洪武先生笔下的梅花,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象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要画好梅花,画家自身还必须具有梅花的特征。有人称之为“梅气骨”——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即所谓的“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兰花严寒不凋,芬芳高洁,幽香四溢,向有 “香祖”、“王者之香”、 “花中君子”之美誉。刘洪武先生的兰花作品,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兰花,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子“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倍受历代文人志士推崇:“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康南海写诗赞美竹子“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马南邨(邓拓)赞其“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刘洪武先生画的竹子也十分形象逼真虚心有节,看上去经冬不凋,萧瑟昂然,自成美景。 不仅给人一种刚直、谦逊、不卑不亢的感觉,而且看上去还像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菊花被濂溪先生称为“花之隐逸者也”。从古至今,人们喜欢菊花还因为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刘洪武先生画的菊花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还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菊花生机勃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象征着恬然自外、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体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德艺双馨誉画坛
    刘洪武先生现在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书画艺术成就。当回顾他多年来的累累硕果时,令人钦佩不已、赞誉有加。1994年9月9日,刘洪武先生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为教师节的题词——“育魂精英”;1995年1月16日,刘洪武先生在法制日报文化周刊上发表了“依法治国”四个大字;1995年6月3日,刘洪武先生为《中国城乡金融报》书写了“欢乐祥和  心旷神怡”八个大字;1996年3月22日,刘洪武先生为《中国城乡金融报》书写了“神趣”两个大字;2000年,刘洪武先生获得由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北京市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奖。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一诗,把牡丹雍容华贵的娇姿、艳压群芳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正是当代牡丹大家、书界翘楚刘洪武先生和他的作品的真实写照和给予的最高赞誉吗?
编辑|何佳
[上一篇: 侯拥军:墨海驰骋 古风新韵 ]    [下一篇: 麒翰神驰 涵墨飘香 访中国著名书法家安青怀先生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