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观—人类未来发展 模式的构建(中) 访著名生态文明学家、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者贾卫列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 1093
本刊记者 / 刘俊杰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三个发展”理念,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本刊记者刘俊杰带我们走进著名生态文明学家、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者贾卫列,向我们深入解读生态文明观念,让我们对“美丽中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赤子:你们提出地球从生态地球走向生态文明地球是人类必然的选择,必须建立一个全球生态文明的新范型,为什么必须树立全球生态文明观?
贾卫列:这要从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律说起,它从广义进化意义上揭示了地球表层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以及诸子系统相互协调而出现新秩序的规律。
    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是在结构信息向交换信息转化的复杂过程中完成的,整个地球表层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都与信息增殖联系密切。地球表层系统从结构属性到功能属性的信息增殖过程和地球表层系统在参与功能与认识功能相互作用中的信息增殖过程,则综合地体现了地球表层系统的进化是信息增殖和熵增的对立统一。人类社会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子系统要整体进行协调,把连接高低层次的序参量或信息子,从以人类自身为出发点的序参量调整到符合地球表层系统各子系统序参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参数上,使得人类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只能是协调统一,而不是无止境地索取和征服。这就是提出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的目的。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一般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最高形式。生态意识的形成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使文明的进程采取生态发展的新形式。
    从日本的梅棹忠夫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1957 年)到中国的钱学森提出创立地球表层学的倡议(1986 年),这 30 年的变化则把全球视角从人类自身转移到自然、社会综合体的地球表层系统,使人类与地球不再是可分离的人与桥的实用主义关系。从文明的生态史观到地球的生态文明观,在深层意义上表明,这不仅是生态意识的大转变,而且是价值观的转变。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约有300 万年,由于人类的参与,地球表层系统逐渐完成了生物过程向人文过程的转变。人类以其智能把个人的力量巧妙地组合成集体力量与环境进行结合,形成改变地球表层的巨大物质力量,最终把自然过程与人工过程相结合、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相结合,使地球表层向更有序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现代交通与通讯使地球已成为一个地球村,这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已有条件以信息文明的全部成就作为手段对全球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地球表层系统近 400 年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十亿年的变化总和。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表明,人类智能不单单有把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趋势,甚至要突破地球的限制,力求控制全球系统。地球表层因此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土壤圈,通过农田耕作、城市扩建、修路建水库等,20% 的陆面改变了表面结构,因而反射率发生变化,这使地表对太阳辐射能进行再分布,从而改变了地表的温热状况。
    在岩石圈,尽管从地球外壳采掘的矿石总量与整个地球岩层相比微不足道,但某些矿物的开采量已占其总蕴藏量的很大比例,甚至可以改变地球化学循环的自然过程,尤其是采煤塌陷区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石油泄漏和火灾污染也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增大了核冬天效应。
    在水圈,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抽取了占地表流量 20% 的河水(在一些工业发达地区,甚至超过 100%),地下水的大量抽取造成了大面积的地面下沉。同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不仅使人类失去干净饮用淡水,而且也污染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在大气圈,由于人为作用使“粗糙”变为“平坦”,改变了蒸发面积,造成低层大气的湍流,而集中于大都市的热源形成热岛,增加沉降,改变了地球表层的温热状况。由于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破坏了臭氧层,产生温室效应,对人类造成紫外辐射症,在自然界造成海平面上升,从而将危及生物和人类生存。尤其是雪面消融使反射率降低50%,反射率对融面的正反馈机制将加速融雪过程,进一步使海平面上升;另外,由积雪消融促进冻土层消融,水分迁移到冻土表层,下部裂缝加大,微生物活跃进而向大气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可使寒区近地面层气温上升 4℃,而寒区温热状况对于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表明了人类“征服”自然同时又被自然所“征服”的辩证过程。可以预言,人类若不及时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目前的工业文明必将危及整个人类文明。面对人类的困境,及早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具有伦理意义。
    全球生态文明观有一种终极价值,所有的较小的目标都是为达到它而采取的手段,同时它又是对较小目标进行衡量的标准。人类与地球表层共存就是生态文明,威胁共存的就是愚昧,要在最低消耗能量和物质的情况下确保地球表层的信息增殖。全球生态文明观不是一种绝对的生态平衡观,地球表层只有在非平衡中发展,在混沌中选择,在信息增殖中进化。这种文明观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全球意识,它跨越自然地理层次、社会功能层次、文化意识层次,形成社会自然科学的整体化性质,解释人与生物圈、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本质,并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生态过程。
    全球生态文明观不是幻想,用生态学创始人海克尔的话说,它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转换或抛弃的主观奢移品,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客观需要,是出于实在和生命本性的恩赐。
    为了地球表层系统的协调,可以把生态文明观当作影系统提出来。地球表层影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人类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人类的自我超越。因为由于生产力规模的增大,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改造自然的措施,都可能涉及其他国家的生态条件,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生物圈,这种跨区域性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可见生态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较高的地位。因此生态命令是一个超越国家和地区以及阶层和集团的绝对命令!在这一绝对命令下,应建立全球性的“统一战线”,按照全球生态文明观来约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统一各国和地区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模式,用全球生态文明观把各国人民团结到追求人类与自然协调这一真理的大旗下,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再调整、再组合。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立世界生态经济的新秩序,其基本特点是减轻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强调第三世界的持续发展。全球应共同努力,解决好南北问题。南北贫富的差距缩小不仅是解决穷国的生存问题,而且是在全球意义上通过保护热带雨林维持全球正常化学循环、控制温室效应,进而保证全人类生存的大问题。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国际社会必须投入资金保护自然,进行生态补偿,该补偿的强度和有效性需保证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由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最先提出的,因为这是支撑其经济增长和维持高福利政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更加重要,因为它使贫困地区能够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缓解人口膨胀压力,降低高投入低产出的资源环境成本,确保在实现现代化之前不致于使生态环境全面崩溃,保留着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全球生态意识的普及仅靠少数启蒙思想家的努力是不够的,生态意识的确立应该是全社会的深层思想运动。自然科学家应该自觉地将研究方向与人类生存和生态保护相联系,逐渐从对人类行为的真理性评价转移到生态价值评价上来,建立可操作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社会科学家应该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人类文化传统;决策者的生态意识会自觉地通过政策、法令的实施而形成具有操作性的生态保护规范。从生态意识到人类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这需要数代人的不懈努力。
    追溯人类走过的历程,从生态地球走向生态文明地球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在采猎阶段依靠自然而生存;在农业文明阶段通过种植作物和驯化动物而生存;在工业文明阶段通过创造新机械、新能源、新材料而生存;在生态文明阶段,由于地球形成了地球村,必须在全球意义上重新利用生态科技和信息技术开发出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协调进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机械,进行生态文明意义上回归,使整个人类在地球的怀抱中成为生态文明的新人类。因此,目前这种全球政治的分国境治理、各行其是而不顾全球生态的政治模式必须改变。历史上,区域的分割、交通的不便、通讯的落后、边境的阻隔,形成了人类的不同生活和生态类型,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化,有的有利于人和自然协调,有的不利于人和自然协调,生态文明的生态文化必须消除这种多样性,使之统一于全球生态文明的范型之中,形成全球一元化的生态文化。基于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唯一性、地球资源有限性、地球生物的生克关联性、人类未来命运的共同性等绝对约束下的一元化生态文化构建全球生态文明政治模式才能确保人类与地球协调,当然,这种政治模式的形成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目前,大国主宰、富国提供经费的联合国只是皮肉分离的一件世界“披风”,一旦遇到狂风暴雨将随风飘摇,根本无法保证世界的冷暖。只有世界各国形成全球性生态共识,真正凝聚成具有全球管理能力的地球政府、形成全球生态一体化管理模式,而非现今异地污染的经济一体化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届时,区域将被打破、国家将消亡,将形成生态文明的全球政治新体制,一切服从于生态,一切服从于地球,人类将从工业文明的必然王国走向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当然,这一天到来之前,过渡时期的国家生态管理是必须的。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担忧,我们不希望重蹈恐龙灭绝的悲剧,究竟还有多少时日允许我们人类完成转型呢?我们衷心盼望全球生态一体化的早日到来。
赤子: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人类未来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用什么手段才能搭建一个全球范围的生态文明框架?
贾卫列:从互联网到互感网的信息范型转变为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手段。
    1969 年 9 月 2 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首开网络数据传输的先河,使互联网诞生。它的诞生引起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又一次革命。互联网使世界合为一体,使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极大地缩短的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人类居住的地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互联网汇聚了地球上的各种信息,是地球村的村民接触世界、了解世界的最大平台。
    据《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39.9%;2012 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 万,普及率提升 1.6 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3.88 亿,较 2011 年底增加了约 3270 万人,农村网民规模为 1.46亿,比 2011 年底增加 1464 万;2012 年上半年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0.7%,相比 2011 年下半年下降了 2.7 个百分点,手机上网比例则增长至 72.2%,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域名总数为 873 万个,其中 cn 域名数为398 万个,网站总数升至 250 万个。可以说,信息实力已经是一个国家成为大国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了信息时代,通讯技术和信息加工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99 年,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指的是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基础上,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装置、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与无线网络相连,给物体赋予智能,从而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物联网用途广泛,可运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共卫生、公民健康等各个领域。据预测,如果物联网全部建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 30 倍。2001 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第一个智能灰尘(Smart Dust),它由微型控制器、传感器、无线收发机组成。由于应用了纳米技术,现在智能灰尘小到几毫米甚至更小,配上不同的传感器,智能灰尘就可以用到不同的地方,随手撒出一把智能灰尘,每个单体智能灰尘就能与相邻的灰尘建立数据通讯联系,形成一个无线网络。智能灰尘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2005 年 11 月 17 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公的应用。中国的“物联网”研发技术目前已处于世界前列,海尔集团于 2010 年1 月 23 日推出了“物联网冰箱”,除了普通冰箱的储存食品功能外,可以通过与网络的连接,实现冰箱与食品的对话,让消费者随时了解超市的商品信息,帮助人们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同时还具有强大的生活和娱乐功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代表了家用电器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将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1999 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传感网是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这使得传感网迅速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2002年,美国橡树岭实验室提出了 IT 时代正从“计算机即网络”迅速向“传感器即网络”转变。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已经走过了计算机联网的时代,进入了“人脑”联网的新纪元,它正向着与人脑结构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通过在互联网的终端装上各种传感器,使互联网成为一个互感网,如通过音频采集器打造虚拟听觉系统,通过视频采集器打造虚拟视觉系统,通过空气传感器、水系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等打造虚拟感觉系统,通过各大网站的用户空间(包括博客、威客、电子邮件等)打造虚拟运动系统,通过光纤、电缆、无限传输媒介等打造虚拟神经系统,加上自动办公设备、自动生产设备、自动家用设备,构成了信息处理中心服务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手机等构成了虚拟神经元,一个类似人脑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管理着地球村的事务。
    2008 年年底,IBM 公司提出了“智慧的地球”,同时也宣告了 IBM“智慧的地球”战略开始实施。“智慧的地球”就是把新一代 IT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最终形成“互联网 + 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IBM 推出了各种“智慧”解决世界难题的方案,包括智慧能源系统、智慧金融和保险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智慧追踪系统、智慧医疗保健系统等。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地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极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应对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从而打造一个“智慧的地球”。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数字量化和互联,并在此基础上人类能够作出更加智慧的判断和处理。一是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地数据化;二是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人、数据和各种事物都将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三是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对堆积如山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洞察,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当这些智慧更普遍、更广泛地应用到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甚至是城市和国家中时,“智慧的地球”就将成为现实。
    IBM 认为,建设“智慧的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诉求。不论是企业、政府、学界,还是个人,都希望获得新洞察,都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家都希望能够聪明地运作,将整个社会生活建立在灵活而动态的基础设施之上。建设“智慧的地球”,能够让世界运转得更美好。
    2011 年 3 月 1—5 日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全球最大的 IT 展 CeBIT 展的主题是“在云端工作和生活(云计算)”。“云计算”又称“云端计算”,被看作是科技领域的下一场革命。它由“云”和“端”两个部分组成:“云”就是通过网络把资料储存在大型的服务器中,“端”就是各种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云计算”不仅可以把计算机资源作为管理部门的主要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也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大众,极大地节约了资源,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云计算”的出现将带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被称为“互联网之父”的温顿 • 瑟夫博士正在从事一项“星际互联网协议”科技工程,先计划让不同国家的轨道运行卫星、空间机器人和空间站通过互联网协议进行数据信息交换,然后再传送到地球空间管理站。今后“星际互联网”会推向太阳系,并与“地球互联网”兼容,实现天地互联。
    如果“智慧的地球”战略能够实施,那地球表层将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地球脑”。地球表层也因为有了“地球脑”而“觉醒”。
    “地球脑”以巨大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及时、迅速、有效地把握全球生物圈的各种信息,尤其是把握全球“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各种信息,只有这种全方位的信息把握,才能使全球生态文明维持下去。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撑系统和最初的物质提供者,工业文明越是发达,人类控制、支配、改造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相应地被摧毁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也就需要对自然环境运行规律进行更本质的把握,辨识自然环境的种种征兆和反应并作出资源报警、生物圈报警、经济环境危机报警和人口报警等,以免遭受工业文明负面作用的摧残。因此说,没有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是脱胎于工业文明孪生兄弟。
[上一篇: 河北赵县广信包装公司肆意排放黑色浓烟 当地环保执法言行不一 ]    [下一篇: 北京市环保局:“炒菜增PM2.5”存误解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