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二代”参加高考

来源: 李东胜   发布时间:2016-08-01

浏览次数: 1207
  唐朝的时候,“官二代”是要参加“高考”的,叫做科举考试。对于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历代的皇帝都是非常重视的。
  唐朝的时候,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即使是“官二代”参加考试,也必须严格遵守考试的规定,决不能有请客送礼、托关系、走后门以求金榜得中的以权谋私行为,更不能有在考场上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如果在科举考试中有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的暗箱操作的行为被发现,其处罚是极为严厉的。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当时,这次科举考试是由吏部侍郎宋遥、苗晋卿作为主考官主持进行的。但是,宋遥和苗晋卿身为主考官,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不是公正地主持这次科举考试,而是徇私枉法,接受一些官员大臣的贿赂和请托,暗自对考生进行取舍,使许多不学无术的“官二代”得以金榜题名,成了新科进士。当时的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是个胸无点墨的“官二代”,这小子大字不识几个,是个名副其实的不学无术之徒。然而,收了张倚的贿赂的宋遥和苗晋卿却大笔一挥,张倚的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立刻就特升甲科,榜上有名,成了新科进士了。不料,宋遥和苗晋卿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的徇私枉法的丑事却走漏了风声,于是,京城里立刻沸沸扬扬。有人出面揭发宋遥和苗晋卿收受贿赂、暗自对考生进行取舍、为不学无术的“官二代”暗开方便之门的丑行,立刻引起了皇帝唐玄宗的重视。于是,唐玄宗亲自处理此事,他亲临现场,对新考中的进士进行复试。结果,《新唐书》上说,这次科举考试中靠真才实学考中进士的“十无一二”。张倚的那个不学无术的“官二代”儿子,更是露出了花花公子的本来面目,《新唐书》上说,这小子“手持试卷,竟书不下一字”,他拿着试卷,一个字也不会写,最后,这小子交了白卷。此情此景让唐玄宗大怒,他立刻下圣旨说,有些当官的平日不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考试时竟靠行贿和请托,使不学无术的“官二代”金榜题名,惹得天下人讥笑大唐的科举考试。随后,唐玄宗就把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宋遥和苗晋卿以及那些行贿和请托的大臣,都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当然,那些不学无术的、依靠自己的老子行贿和请托而金榜题名的“官二代”,也取消了进士资格,进行惩戒后,这些“官二代”被取消了考试和做官的资格,都是该干嘛干嘛去,永不录用。从此以后,在唐玄宗以及他以后的唐朝许多皇帝都对新科进士中的“官二代”在科举考试以后加以复试。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新科进士中有“官二代”十四人,唐穆宗就亲自出题对这十四个“官二代”进士进行复试,结果只有四人及格,十人落第。接着,这次科举考试中受贿的主考官钱徽和行贿、请托的大臣李宗闵等人,也都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唐朝对于“官二代”在进士考试中弄虚作假行为的严厉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二代”靠行贿和请托混进干部队伍的不正之风,在选拔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宋史》中说,到了宋朝开宝年间,朝廷遵循唐朝的做法,下令告知全国:“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礼部具自复试。”这样对举人和进士的复试不仅制度化,而且把范围扩大到了官吏的推荐上,这不仅限于对于“官二代”在进士考试中的弄虚作假了。在隋朝以前,古代的“官二代”步入仕途做官,渠道是很多的。但是,自从隋朝实行科举考试以后,逐渐发展为了《新唐书》中所说的“非进士一科,不能跻于贵显”的地步。这是由于古代的皇帝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不设法通过科举考试这种比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把下层平民中的有才之士吸收到干部队伍中来,从而设法把“官二代”中的无能之辈,排除在权力机构之外。当然,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一定就能完全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唐朝也是如此。但是,那种只看门第和出身,不重视本人的才德,便封官晋级的做法,虽属古代社会的痼疾,也是为古代许多开明的皇帝所不取的,唐朝的许多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态度就是如此。唐朝皇帝严厉打击那些不学无术的“官二代”在科举考试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就是为了让“官二代”谋求做官时不要靠自己有权有势的老爸,而要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上一篇: 花儿赋 清明的送行 记忆里的那串电话号码 ]    [下一篇: 谁为你倒走一百步?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