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高欢与滏口陉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27

浏览次数: 1083

漫话高欢与滏口陉

 

王云岩

 

他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个鲜卑化的汉族人;

他起身卑微,却位极人臣;

他是北魏王朝的终结者;

他是东魏王朝的创始人;

他是北齐王朝的奠基者;

他是北魏末年横空出世,迅速崛起的一代枭雄;

他一生拥立了三位皇帝,废掉了两位皇帝,吓跑了一位皇帝;

他和他所控制的东魏王朝被史学家称为“霸朝”;

他和他的子孙辈在南北朝末期三足鼎立的大格局中,力量足以雄视南梁和西魏而统一天下。以他为首的高氏政权统治了中原地区近半个世纪。他开创的东魏王朝(公元534550年)以及他的儿子高洋开创的北齐王朝(公元550577年),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挥之不去的印象,刻下了属于高氏政权特色的深深印痕。

他就是高欢!

在高欢崛起和执掌朝政的数十年间,曾无数次出入于现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的滏口陉。滏口陉见证了高欢出生入死,由弱转强,开创霸业的大部分经历。没有滏口陉这条沟通山西和河北的重要通道,高欢就不可能快速摆脱北魏末期权臣尔朱兆的控制,成为独霸一方的风云人物;没有滏口陉,就没有南北朝后期中国北方的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对峙过程中上演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没有滏口陉,就没有公元六世纪上半叶北齐王朝独踞翘首的有利战略地位;没有滏口陉,也就没有现存于峰峰矿区境内的我国古代三大皇家寺院之一的南、北响堂寺。

滏口陉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是联系当时东魏、北齐首都邺城(今临漳县西南)和军事重镇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最便捷的要道。高欢及其身后的子孙辈,率领着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步骑将士,嫔妃太监等,无数次地穿越滏口陉往来于两地之间。清澈的滏阳河水映照过他们或急或缓的身影,翠绿的神麇山、石鼓山聆听过他们或高或低的喧哗。滏口陉见证了高氏政权由兴起、到兴盛、到衰亡的全部历史。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中,有一本薄薄的《北齐书》,再参阅同属二十四史的《北史》、《魏书》和煌煌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有关章节,可窥见滏口陉对于高氏政权的重要性。

在翻阅诸多史料时,总使人隐隐感觉到高欢及其子孙对滏口陉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死后的墓葬几乎全部安放在现今磁县县城南部一带,东望邺城,西倚滏口南侧的神麇山。他们对助其家族开创霸业的这条交通要道怀有浓厚的“滏口陉情结”。

(二)

高欢,字贺六浑。汉人,祖籍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高欢的六世祖高隐曾任过晋朝的玄菟(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太守。高隐生子高庆,高庆生子高泰,高泰生子高湖。五胡十六国时期,晋朝南迁,高隐及其子高庆,孙高泰、曾孙高湖,都在后燕国为官。后燕国慕容氏衰败丧国,高湖率领家人归顺北魏,担任右将军之职。高湖生四子,第三子高谧,在北魏王朝官至侍御史,因犯国法被举家贬到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高谧生子高树,树生高欢。

《北齐书》称高欢“既累世北边,故承其俗,遂同鲜卑。”1说他“深沉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侠所宗。”2其长相“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有人杰表。”3高欢自幼丧母,其父高树是个浪荡子,“不事家业”。4所以高欢从小是由其姐及姐夫尉景抚养成人。青年高欢一贫如洗,但当地富豪女匹娄氏慧眼识人,一见高欢即大喜曰:“真吾夫也。”5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地嫁给高欢。成家后的高欢担任了怀朔镇一名信函使,往来于怀朔与首都洛阳之间传递信件,一干就是六年。在此期间,高欢对北魏末年的社会状况开始有了认识。一次在洛阳,他亲眼看到拱卫皇宫的羽林军聚众焚烧领军张彝的住宅,朝廷怕引起更大骚乱竟不予追究。回到怀朔,高欢对朋友说:“为政若此,事可知也。”6于是“乃有澄清天下之志。”7

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即历史上著名的“六镇风暴”被镇压后的第二年,高欢参加了杜洛周发动的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六镇降户”起义。后杜洛周与另一支起义军首领葛荣发生火并被杀,高欢转归葛荣部。三年后,葛荣被北魏军事贵族尔朱荣彻底击败。此前,高欢和一些生死弟兄因不满葛荣所作所为,逃奔尔朱荣。尔朱荣对高欢很赏识,很快任命他为亲信都督(卫队长),不久又因功累迁为第三领民酋长,晋州刺史,成为尔朱荣帐下一名得力干将。尔朱荣每逢大事,常征求高欢的意见。尔朱荣作风强悍,专擅朝政,视北魏皇帝孝庄帝如无物,引起孝庄帝极大不满。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尔朱荣被孝庄帝设计诱杀,其部属由他的侄子尔朱兆统领。尔朱兆兵发洛阳,生擒孝庄帝将其缢死。闻听尔朱荣死讯,高欢顿萌摆脱尔朱氏控制之意。在机智地掌握了一支军事劲旅后,高欢果断率兵从山西晋州横跨太行山,东出滏口陉到达华北平原。高欢这次东出滏口陉,意义非同凡响,在他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转折。此时的高欢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犹如鳌鱼脱钩,蛟龙入海,获得了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他不再是一个听命于他人的泛泛之辈,而是一个手提十万(一说二十万)重兵的军事统帅。以东出滏口陉为标志,开启了高欢叱咤风云,创立霸业的豪迈征程。改写南北朝末期历史的主动权开始逐步转移到高欢手中!

高欢到达华北平原后,迅速联合燕赵大地的名门望族,在现今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建立了以邺城为中心的根据地,继而公开竖起讨伐民愤甚大的尔朱氏的大旗,连续取得了信都(今河北隆尧县)、韩陵山(今河南安阳市东北)两次重要战役的胜利,摧毁了尔朱氏的主要军事力量。在那个混乱年代,谁掌握了足够强大的军队,谁就可以凭此实力把持朝政。于是,高欢进入首都洛阳,废掉尔朱兆所立的节闵帝元恭,又以宗室疏远为由废掉他在河北根据地为聚拢民心所拥立的皇帝元朗(史称后废帝),另立孝文帝的重孙元修为北魏皇帝,是为孝武帝。元修任命高欢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食邑十五万户。高欢谦辞天柱大将军衔,自请减食邑五万户。安排好朝中大事,高欢返回邺城,开始布置根除尔朱氏残余势力的战役。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七月,高欢兵分两路由太行山以东攻入山西。一路由大都督厍狄干率领从井陉口直扑尔朱兆的老巢晋阳;一路由高欢亲自率领由滏口陉突入。这次踏入滏口陉,高欢的心情与前次大是不同。他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魏王朝大丞相,军政大权在握,指挥着数十万大军去翦灭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尔朱兆,心情之愉悦可想而知。手下将士更是气势如虹,如摧枯拉朽般席卷山西中南部,直逼晋阳。孝武帝元修又派骠骑大将军高隆之率步骑十万与高欢等在晋阳会合。尔朱兆抵挡不住,逃奔自己的老家秀容川(今山西朔县)。高欢手下大将窦泰一路追至现今山西省北部的赤洪岭,尔朱兆窘迫之余自缢而死。“尔朱荣妻子及兆众诣欢降”,8显赫一时的尔朱氏家族就此消亡。原为尔朱氏控制的晋阳也就变成了高欢霸业的政治军事基地。

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洛阳朝政。孝武帝元修不甘心做傀儡,洛阳和晋阳的矛盾渐次突出并日益公开化。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五月,元修下诏,发河南诸州兵,声言欲亲率大军讨伐南梁,实际目的是企图袭击高欢所在的晋阳。高欢亲信遍布朝廷上下,早已洞悉元修的图谋,于是先发制人,以响应元修号召讨伐南梁和不听指挥的关中、荆州地方势力为由,调集二十万大军,分道南下。高欢的军队一过黄河,元修知道大势已去。七月,他匆匆逃离洛阳西入潼关,投奔另一个较有实力且曾向他示好的地方大军阀宇文泰。十月,高欢在洛阳拥立年仅十一岁的清河王之子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孝静帝)。高欢以洛阳“西逼西魏,南近梁境”,9加上历年战乱带来的烧杀抢掠,首都洛阳已是破败不堪,决定迁都邺城。邺城是高欢的根据地,把首都放在那儿,他感到放心。决策之后,下令三天内动身。洛阳官民“四十万户狼狈就道。”10迁都后的魏朝,史称东魏。元修逃到长安,不久即被宇文泰鸠杀,另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文帝。至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两个朝廷对峙局面。此后十多年间,高欢不间断地穿越滏口陉,往来于邺城和晋阳之间,处理各项军国大事。

东魏和西魏的对抗,其实是高欢和宇文泰之间的较量。两人都身居大丞相之位,总揽朝政,重权在握。较量时间长达十三年之久,较量结果高欢略占上风。高欢恃东魏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大有一举吞并西魏,统一北方,进而兵发南梁,统一中国之壮志。从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元月开始,高欢屡次亲率大军向西讨伐。有时略有斩获,有时或大胜,有时或大败,有时或无功而返。其中被载入史册的较大战役有四次。一次是沙苑之战。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十月,高欢率二十万大军从蒲津渡过黄河,宇文泰在沙苑(今陕西省高陵县)驻军抵抗。部队渡河后,高欢嫌地势狭窄,不利于兵力展开,下令前锋部队稍稍后移,结果宇文泰乘机挥军“鼓噪而进”。11高欢后面的军队以为前方打了败仗,立刻大乱,四散溃逃,兵甲器械丢弃十有八九。高欢制止不住,只好骑着骆驼跑到河边“候船而归”。 12一次是河阳之战。东魏天象元年(公元538年)八月,东、西魏大战于河阳(今河南省孟津县),高欢大胜,“俘获数万。”13而高欢部下重要将领司徒高昂,大都督李猛等皆英勇捐躯。另一次是芒山之战。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二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慎据武牢西叛,高欢领军火速讨伐,西魏宇文泰也亲自率军支援高慎。两军大战于芒山(今河南洛阳北)。高欢再次获胜,“擒西魏督将以下四百余人,俘斩六万计。”14此役使西魏实力大伤。战斗中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高欢也险些命丧敌手。大战前有个下级军士偷杀毛驴(当时属于战略物资),按律当斩,高欢下令暂不杀,战后再处置。第二天两军开战,杀驴者乘机投奔西魏军队,并详细告知了高欢所在的指挥位置。于是,宇文泰立即抽调精锐将士进攻高欢所在地。高欢的卫队溃不成军,战马也跑丢了。部将赫连阳顺把自己的战马让给高欢逃命。西魏精兵紧追不舍,卫队长尉兴庆对高欢说:“大王快走,我身边有百枝箭,足可杀敌百人!”高欢拍着尉兴庆肩膀说:“果然如你所说,战后封你为怀州刺史。如果战死,就用你的儿子。”尉兴庆说:“我儿子还小,希望能用我哥哥。”高欢曰“可”!尉兴庆转身奋战,箭尽而死。西魏太师贺拔胜带着十三名骑兵紧追不舍,一支长矛差一点儿就刺中高欢,随从部卒拼死血战才化险为夷。再一次是玉壁之战。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九月,高欢采取围点打援战术,重兵围攻玉壁(今山西省稷山西南),引诱宇文泰前来救应。结果宇文泰“不敢应”。15西魏守将韦孝宽智勇兼备,面对重兵围攻,率城中军民坚守玉壁城五十天,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玉壁久攻不下,加上冬季来临,天寒地冻,军无斗志,高欢又得了病,无奈之下,于十一月撤回晋阳。这一仗打得很艰苦,东魏军损失惨重,“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16

长期的军旅生涯,令高欢身心俱疲。他意识到此次得病恐难痊愈,便着手安排身后事。西魏得知高欢有病,派出间谍在晋阳四处散布“高欢身中箭伤,将不久于人世。”为了稳定军心,高欢抱病会集诸权贵于大丞相府,并让老将斛律金唱一曲敕勒歌,就是那首流传至今的“敕勒川,阴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高欢亦轻声吟唱,在座众人则一起伴唱。唱罢众皆“哀感流涕”17,气氛苍凉,场景悲壮!那一刻,高欢脑海中一幅幅画面飞快闪过,有青少年时期艰苦的塞外生活,有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有对自己所创大业的眷恋,也有对身后事的无限担忧。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正月丙午日,一代豪杰高欢怀着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病逝于晋阳,时年五十二岁。

(三)

高欢能够在南北朝末期风云变幻的乱局中脱颖而出,成为主宰中原地区的一代霸主,绝非偶然。值当时群雄并起之际,论出身、论资望、论实力,高欢与尔朱荣、尔朱兆、贺拔岳、宇文泰等均无法等肩匹比。但是,高欢具备历史上豪杰人物所应有的大部分特质。

洞察时局。有专家考证,高欢基本上是个文盲。从和他共同创业的一班老哥们文化水平看,大致是对的。大都督厍狄干“不知书,署名写‘干’字,(最后一笔)逆上画之,时人称为穿锥”。18大将王周,“署名先为‘吉’而后成其外”。19但是,高欢才智非凡,胆识超群。对时局的分析,机遇的把握,非一般人能及。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尔朱荣在剿灭各路起义军后,对下步行动拿不定主意,问计于高欢。高欢说:“闻君有马十二谷,色别为群,畜此竞何用也?”尔朱荣说:“但言尔意。”高欢说:“今天子愚弱,太后淫乱,孽宠擅命,朝政不行。以明公雄武,乘机奋起,讨郑俨、徐纥(北魏胡太后之倖臣)之罪,以清帝侧,霸业可举鞭而成。此贺六浑之意也。”20尔朱荣大喜,举兵进入洛阳,制造了历史上惨烈的“河阴之变”,在今河南孟津附近黄河边溺杀了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掠杀丞相以下官员二千余人,一举使北魏朝廷元气大伤。由此对高欢更加器重。有一次尔朱荣当着他的兄弟子侄及众将问道:“假如有一天我不在了,谁可以代替我?”众人都说尔朱兆(尔朱荣之侄)勇略甚是了得,可担重任。尔朱荣笑道:“尔朱兆的本事,只可统率三千人马冲锋陷阵。真正论本事,他比高欢差得远。”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那场决定高欢命运的韩陵山之战,也充分展现了高欢把控局势的能力。当时尔朱氏家族四路大军从东、南、北三面会集邺城附近,“众号二十万,夹洹水而军。”21高欢战马不过两千,步兵不满三万。高欢对形势做了冷静分析:尔朱氏家族因争权夺利面和心不和;兵力虽多,但将士对尔朱氏的暴虐心怀不满,战斗力不强;自己的部队对尔朱氏怀有刻骨仇恨,而且久经沙场,训练有素,以少胜多,成竹在胸。决心下定,高欢“连系牛驴以塞归道,于是将士皆有死志。”22战斗打响,高欢部下人人奋勇、个个当先,打得尔朱氏二十万大军尸横遍野,仓皇溃逃。

机智过人。行笔至此,有必要简述一下北魏后期发生的“六镇风暴”(也称“六镇起义”)。不了解这一事件,就无法廓清北魏末年的乱局。北魏建国之初,为拱卫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防御北方柔然人南下骚扰,在北部边境设立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据点,从西向东分别为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北)、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北),史称六镇。镇将全部由鲜卑宗室贵族充任,镇兵均由高门或强宗子弟组成。镇将镇兵被朝廷视为国之肺腑,待遇极高,荣誉极高,未来出路极好,是人们羡慕追求的美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六镇地位急剧下降,将士待遇一年不如一年,出路日益渺茫,以至终日和朝廷发配充边的囚犯为伍。将士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终于在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五月,爆发了以破六韩拔陵为首的武装起义。起义烈火迅速燃遍现今山西、内蒙古、河北交界处的广大地区,北魏朝廷惊恐万状,急忙调集各方面力量,历时一年零五个月,才将起义烈火扑灭。随后,朝廷把失败的起义军兵民二十多万人迁往现在的河北省中北部地区安置。一路颠簸饥饿自不必说,到了河北又逢水旱大灾,起义兵民依旧生活无着。在死亡的威胁下,原柔玄镇兵杜洛周在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发动“六镇降户”再次起义。被裹挟到上谷的高欢及其亲友尉景、段荣等都参加了这次起义。四个月后,原怀朔镇兵鲜于修礼也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发动“六镇降户”起义。两路起义军瞬间发展到几十万人,号称百万,很快占据了现在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部及河南省北部,准备进攻洛阳。结果再次被北魏朝廷千方百计扑灭。数十万失败后的起义兵民又被迫迁徙到现在的山西省。其时尔朱氏掌控朝政,对起义兵民肆意凌辱,加上山西收成也不好,人人饿得“面无谷色……掘田鼠而食之”。23因此,起义兵民人心浮动,大大小小的武装反抗连绵不断,据历史记载,成规模的反抗有二十六次之多。尽管“诛夷过半,犹谋乱不止。”24尔朱荣之后执掌朝政大权的尔朱兆深以为患,问高欢怎么办?高欢说:“六镇降兵,不能都杀。最好由大王你选一心腹将领,把他们管理起来,再有造反的,只追究管理者的责任,这样就好办多了。”尔朱兆觉得有理,随口问在座诸将:“谁去统领这批降户为好?”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尔朱兆话音未落,大将贺拔允就说:“我看高欢最合适。”高欢闻言,转身朝贺拔允猛击一拳,说:“这样的事必须大王决定,你怎么敢随便乱讲?该杀!”这是充满智慧的一拳。这一拳打出了高欢的机智,打出了尔朱兆的欢心和信任。尔朱兆见高欢如此忠诚,当即拍板,决定让高欢全权指挥管理六镇降户兵民。高欢心下暗喜。怕尔朱兆反悔,高欢回到自己驻地,连夜发布军令,组建领导管理班子,树起了六镇兵民统领的大旗。六镇兵民“素恶兆而乐神武(高欢),莫不皆至。”25高欢为什么心中暗喜并立即将这支队伍抓到手中?孝文帝南迁后,全面推行汉化政策,而六镇兵民长期驻守北部边境,汉化不深,胡风犹存,以杀夺为能干,以凶暴为英雄,性情旷悍,骁勇无比。之前多次起义失败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统帅。对这支队伍高欢不仅熟悉而且深知其潜在的巨大力量。高欢掌握了这支队伍,才敢于东出滏口,并随之和尔朱氏公开叫板。这支队伍是高欢赖以开创霸业的基本骨干队伍。据《北齐书》记载,高欢死后若干年,这支队伍雄风犹存。直到北齐末年,战斗力依然十分强悍。若不是他的孙子,混蛋皇帝高纬贪图享乐,宠信奸佞,残害忠良,贻误军机,搞得军心涣散,断不至于在公元577年一战即溃,北齐王朝宣告灭亡。高纬也在仓皇出逃途中被生擒,成为宇文泰的儿子、北周皇帝宇文邕的阶下囚!

延揽人才。谋大事者必须有众多人才倾力辅佐,高欢深知此理。在他手下,能征惯战的武将不计其数,进入中原地区后,开始注意搜求满腹经纶的汉族士人。亲信将领孙腾给他推荐了一个汉人孙搴,说此人学养深厚,文章很棒。正值一次会战前夕,高欢命丞相府两位秘书起草一份动员令,见孙搴在侧,“二人皆辞,请以搴自代。”高欢将信将疑,“引搴入帐,自为吹火(照明),催促之,搴援笔立成,其文甚美。”高欢大悦,马上任命孙搴为“相府主簿(秘书长),专典文笔,”28并兼管全军宣传鼓动事宜。有时情况紧急,来不及起草檄文,高欢就递给孙搴一张白纸,简单交代一下要点。孙搴手捧白纸,在军前朗声宣喻,声调铿锵,逻辑分明,主旨明确,要求具体,将士们听得群情振奋。高欢非常满意,每每“大见赏重。”29而且还赐给他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汉人陈元康,河北广宗人,“颇涉文史,机敏有干用。”高欢听说后立即把他请到身边,封为“相府功曹参军,内掌机密。”30陈元康不仅襄赞军务通达敏捷,甚受高欢器重,而且在高欢对事情处置失当时,敢于直言劝谏。一次高欢对儿子动怒,拳打脚踢,破口大骂。陈元康得知后批评他:“王侯之家,教育孩子应按礼法,有错按家法处置。你这样做有失身份。”高欢很不好意思,从此不再轻易打骂子女。即便偶尔忍不住发生些小打小骂,事后总要告诫身边侍从,“勿使元康知之。”31当时高欢主政的东魏朝廷,已经聚集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名气较为响亮的有崔暹、崔季舒、崔昂、张亮、张徽纂等。高欢对这些人都很看重,而对陈元康的态度那叫“尊重”。所以朝廷上下有“三崔二张,不如一康”32之说。对于死心塌地效力自己的对手被俘虏过来的文士,以及背叛过自己的文人,只要学有所长,高欢对他们都采取宽大政策,量才授职,有的还担任了他的家庭教师。《北齐书》说高欢“广延髦俊,开四门以纳之,举八纮以掩之,邺京之下,烟雨霏霏。”33高欢重用汉族士人,博得士人学子的好感。加上经济得以恢复,社会相对安定。东魏年间以至到北齐,中原地区兴学、办学、讲学、求学之风兴盛。一些宿儒门下常年聚集数十、数百门徒求学。平原人张买奴“经义该博,门徒千余人,诸儒咸推重之,名声甚盛。”34

注重策略。当年高欢兵发洛阳,吓跑了他拥立的孝武帝元修,事后深感失策,后悔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高欢曾数次派人去长安规劝元修回洛阳,无奈元修不敢回来。两个月后高欢在不得已之下选立元善见为皇帝。高欢从大局出发,吸取教训,尽管重权在握,但是对小皇帝表现出极大恭敬。不但为迁邺后的小皇帝修筑了宏大的都城和宫殿,使邺城迎来历史上第二次辉煌,而且不断地长途跋涉,从晋阳经滏口陉到邺城觐见小皇帝。对小皇帝元善见的教育成长也十分关心。有一次在宫中饮酒射箭取乐,高欢见小皇帝箭术有长进,甚是高兴,“降阶称贺”。35和睦的君臣关系使得东魏王朝政通人和。公元五三0年尔朱兆南下洛阳为尔朱荣报仇之前,曾请高欢一同前去。高欢借故推辞,曾一度引起尔朱兆心中不快。后来尔朱兆荼毒洛阳,缢杀孝庄帝,一支来自西北的游牧部落首领纥豆陵步藩自称奉孝庄帝之诏突袭尔朱兆老家秀容川。尔朱兆闻讯大惊,急忙派兵阻击,却屡战屡败。情不得已,尔朱兆向高欢请求援兵。高欢内心对手是尔朱兆,但又考虑到任凭步藩势力坐大,日后难制,便果断与尔朱兆联手对付步藩,“共破之”。36高欢创业之初,特别是东魏王朝建立伊始,不少文武官员盘剥百姓,贪贿成风,一些高级官吏也不列外。高欢的姐夫,大司马尉景就公然纳贿。一天,高欢与尉景、厍狄干等一班老友喝酒闲聊。性情耿直的厍狄干要求解除大都督之职,去做御史中尉(专管纠察百官),高欢问他为什么高官不做而就低职?库狄干严肃地说:“可以清算尉景,把他绳之以法!”高欢大笑。高欢手下有一幕僚叫杜弼,深得信任。杜弼对“文武在位,罕有廉洁”37也非常不满,时常建议高欢重视和解决。高欢对他讲了一番道理:“天下混浊,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黑獭(宇文泰小名)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南梁皇帝)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38沙苑之战前,杜弼又请高欢“先除内贼,却讨外寇。”39高欢没有答话,命令帐外军士张弓搭箭,刀枪并挺,排列两旁,让杜弼从中间走一遭。毕竟是文人,直吓得双腿颤抖,冷汗直流。高欢这才对他说:“箭虽上弦,但并未射;刀枪虽挺,但并未击。就这样你还吓得惊魂不定,将士们在战场上冒矢石,顶锋刃,百死一生,纵使有些贪鄙,和战功相比,哪个大?哪个小?同样的问题,乱世和治世不能用同样方法处理。”杜弼大恐,边拜边说:“愚痴无智,不识至理,今蒙开晓,始见圣达之心。”40高欢明白,腐败不得人心,长久以往必然危害其统治基础。在军政大局基本稳定之后,高欢开始重拳出击,高调肃贪。他指令长子高澄全权负责吏治整顿,自己则在幕后,必要时出面缓和冲突。高澄血气方刚,雷厉风行,迅速颁布一系列法令,收捕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在这场肃贪风暴中,高欢十分倚重的多年好友,副丞相司马子如也身陷囹圄。司马子如入狱,一夜之间须发皆白。尉景等一批达官贵人也纷纷遭到弹劾,削爵的削爵,免职的免职。高欢给在邺城的鲜卑勋戚、高级官吏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司马子如这些人都是我的布衣之旧,他们获罪,我尚不能救,诸位可要谨慎啊!”于是,朝廷内外,“风俗更始,私枉路绝。”41

广收民心。公元530年,高欢东出滏口陉时,早就对残暴的尔朱氏不满,且极具地方势力的河北大族首领高乾、李元忠、封隆之等均赶到滏口欢迎他。高欢深知在河北站稳脚跟,绝对离不开这些名门望族的鼎力相助。相见之下,高欢与他们倾心相交,并认祖籍同是蓨县的高乾为族叔,日则同行,夜则同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他们的关系。高欢又申明军纪,要求进入河北之后,所有将士“纤毫之物,不听侵犯。”42行军过农田,高欢带头步行牵马而过。这和以往烧杀抢掠,无视民生的官兵、土匪形成鲜明对照,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戴。“远近闻之,皆称高仪同将兵整肃,益归心焉。”43北魏末年,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东魏建都邺城之后,高欢下令立即予以恢复,但是出现了“贵戚皆占良美,贫弱咸受瘠薄”44的不平等问题。大臣将问题反馈给高欢,高欢再次下令重新调整,《北齐书》称:“悉更反易,乃得均平。”45这一举措,意义重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创造出了整个北朝时期谷价最低的纪录(每斛九钱)。以往,高欢对汉族军人的战斗力不甚看重。韩陵山战前,高欢排兵布阵,高乾之弟高昂率三千汉军独当一面。高欢有些不放心,说:“高都督纯将汉儿,恐不济事,今当割鲜卑兵千余人共相掺杂,于意如何?”46高昂说:“敖曹(高昂字)所将部曲,练习已久,前后战斗,不减鲜卑,今杂之,情不相和,胜则争功,败则推罪,愿更领汉军,不烦更配。”47开战后,在决定生死的激烈搏杀中,汉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倒是由鲜卑将士护卫的高欢一度遇到危险,高昂率汉军拼死救了他一命。由此高欢对训练有素的汉军再不敢轻视。高欢平时给部队训话,常用鲜卑语,但是只要高昂及所率将士在列,他必定讲汉语,以示尊重和拉拢。

深谋远虑。当年尔朱兆把“六镇降户”交给高欢统率时,长史慕容绍宗劝道:“不可。方今四海纷扰,人怀异望。高公雄才盖世,复使握大兵于外,比如借蛟龙以云雨,将不可制矣。”48极力反对。弄得尔朱兆还把他关了禁闭。尔朱兆兵败自缢,绍宗被高欢俘获。高欢了解慕容绍宗的才能,“待之甚厚”,不仅所有官爵如故,而且让他参与“军略兵机”。49把慕容绍宗做为一个日后有大用的人才储备起来。高欢离世前同长子高澄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重要谈话。高欢部下大将侯景一向轻视高澄,曾私下对人讲:“大王(高欢)在,我不敢生异心;一旦大王不在,我决不能同鲜卑小儿(高澄)共事。”50父子俩的谈话就是围绕侯景进行的。高欢问:“你除了担心我的病,似乎还有别的心事。”高澄双眉紧锁没有答话。高欢又问:“是不是担心我死后侯景造反?”高澄说:“是。”高欢缓缓说道:“侯景管辖河南(东魏在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十四年,拥兵自重,常有飞扬跋扈之志。他除了畏服我,其他人一概不放在眼里,岂肯服服帖帖让你驾驭?”随后,高欢对身后事做了三项安排。首先是“务遽举哀。”51即秘不发丧,以观望局势。其次,要求高澄紧紧团结和依靠同自己一起创业的老干部,并把每个重要干部的情况掰着指头细数一番:“可浑道元,刘丰远道来投我,必无异心;贺拔焉过儿朴实无罪过;厍狄干鲜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秉性遒直,终不负汝;潘相乐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当得其力;韩轨少戆,宜宽借之。彭相乐心腹难得,宜防护之。”52最后一点,如果侯景造反,能够和他一较高低的唯有慕容绍宗。高欢交底说:“多年来,我使用他,但是不提拔他,就是留给你用。你对绍宗要优礼相待,委以重任。”高欢死后,侯景反叛。高澄重用慕容绍宗,果然如高欢所料,把侯景打得大败,先投西魏,后投南梁,死于非命。自秦汉以来,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的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东魏时依然如此。从全局和长远利益考虑,高欢一方面亲临北部疆界,指导构筑必要的防御据点,加强军事戒备;一方面实行怀柔政策,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得那些开化程度较浅的少数民族首领欢心。有的年年到邺城朝贡;有的主动提出和亲请求;有的在高欢遇到困难时还能出兵相助。所以,东魏时期北部疆界相对安全,高欢得以集中主要精力对付主要对手西魏宇文泰。

(四)

    高欢去世五个月后,遗体从晋阳经滏口陉运回邺城。这是高欢最后一次经过滏口陉。滏阳河水鸣咽,两侧青山垂首。孝静帝元善见为高欢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亲率文武百官送高欢灵柩于邺城之外。

对于高欢,除《北齐书》、《北史》、《魏书》、《资治通鉴》等外,历代史家着墨不多,评价不高,多称其为“权臣”、“军阀”等。毋庸讳言,在高欢的性格和一生行为中,固然也有其狡黠凶狠的一面。但是,唯物史观强调,观察分析历史人物,必须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为依据,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做出评价。活跃在距今近一千五百年前的高欢,出身寒微,有理想、有抱负、雄才大略,纵横捭阖,开创了一份宏大的基业。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对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欢起码算作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南北朝混乱年代一个有作为的人物。文章开头说过,高欢创立的东魏王朝乃至其后的北齐王朝,疆域辽阔,实力雄厚,文化勃兴,大有一统天下之趋势。当时南梁皇帝萧衍不仅年事已高,而且佞佛入魔;宗室子弟为了争储,各怀鬼胎,根本无暇北顾。西魏宇文泰虽然雄心勃勃,却地处西北一隅,地瘠民贫,实力最弱,对高欢一直取守势。东、西魏的疆界大部分以现在的晋陕间黄河为界,每到冬季,黄河冰封之际,是西魏最紧张的时候,派重兵沿河防守,昼夜不敢松懈。高欢去世十几年后这一态势都不曾改变。接掌高欢职权且颇具才干的长子高澄不久意外遇害。二子高洋上位,一脚踢开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王朝。高洋是一个集英武绝伦与荒淫残暴于一体的怪物,在位十年,一度把北齐王朝推上了鼎盛的极点。与此同时,民间对高氏子弟的轻狂奢靡已颇有微词,不满情绪日见滋生。其后接任的高演(高欢六子),高湛(高欢九子)、高纬(高湛之子)等,一个不如一个,高欢的英烈之风已经荡然无存。北齐王朝只存在了二十七年就土崩瓦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末期一些短命王朝的兴亡,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一段议论发人深省:“旧时的英雄,大抵未尝学问。个人权势意气之争,重于为国为民之念。以致同时并起,资望相等的人物,往往不能相容,而要互相翦灭……其成功的一个人,传之于子孙,则都是成长于富贵之中的,好者仅得中主,坏的并不免荒淫残暴,或者懦弱无用。前人的功业,遂至付诸流水,而国与民亦受其弊。这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病态。52鉴古而知今。这种教训是应该引起所有政党、团体乃至家族、家庭牢牢记取的。

在文章结尾之际,交代一下高欢的归葬处。在滏口陉一侧的鼓山半腰,座落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响堂寺。南响堂寺格局略小,北响堂寺规模宏大,然而各具特色。周恩来总理一九五九年视察峰峰时,曾抽暇游览过南响堂寺,对其石窟中的飞天壁画赞赏不已。北响堂寺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佛像雕刻艺术闻名遐迩。前些年,因为工作关系,多次陪同外地客人前往游览。在北响堂寺,导游人员介绍概况后,往往引用《资治通鉴》一段记载,说高欢就葬在此寺大佛洞顶端石室之中。导游人员的引述没有错。《资治通鉴》第一六0卷确实记有如下文字:“丁酉,东魏主为丞相欢举哀……虚葬……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应为武安之误)鼓山石窟佛寺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其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生前读过十七遍,以借鉴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但是该著作对高欢葬地的记载是错误的。据近年来考古学者对磁县境内高氏墓群的探察,确认《北齐书》“葬于邺西北漳水之西”的描述是可靠的。具体位置在磁县县城南二公里的大冢村西南,称为义平陵。因封土堆高大如山,当地百姓称之为“大冢”。二00三年《华夏考古》发表了张子英、张利亚的论文《河北磁县北朝墓群研究》,对此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导游人员引述《资治通鉴》记载,意在引起游人兴趣,增加北响堂寺的神秘性,此举大可不必。现代考古学已经科学地证实《资治通鉴》所记不符。但是这点瑕疵不会降低其在诸多史学著作中的崇高地位。同样,雄伟壮观的北响堂寺也无需借助《资治通鉴》提升知名度,其本身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足以使这座名寺永垂史册,辉映华夏!

                责编:丽英(电话:010—65420087 邮箱:chizizzs@163.com)

[上一篇: 人在春光中,心在最好处 ]    [下一篇: 迎信江洪峰抒怀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