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官方首次系统阐述两岸政治安排探讨原则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3-06-21

浏览次数: 1047
    昨日,来自台湾蓝绿阵营的智库学者与大陆学者首次聚首北京召开“北京会谈”,在两岸关系实现由经济到政治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探讨未来几年两岸的政治安排可能性。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在开幕致辞谈及探讨两岸政治关系时,建议在研究解决问题时求同存异,聚焦于探索打开两岸政治分歧问题瓶颈的办法,并阐述了对两岸探讨政治安排可能性的三点期许。这是大陆官方首次在公开场合系统地阐述两岸政治安排的探讨原则。

    脱离现实的主张探讨不出结果

    自去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后,围绕“合情合理政治安排”的讨论成为两岸各界的新焦点。

    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两岸经济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期,根据两岸认同的“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协商进度,有学者在十八大报告出台后指出报告中的上述表述意味着两岸协商正开始自经济向政治逐渐走入深水区。

    接下来的台海走向,如何“合情合理作出政治安排”是其中关键。彼时,时任国台办主任的王毅曾对“合情合理”做出过解释:“合情”就是照顾彼此关切,不搞“强加于人”;“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础,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在这一基础上,昨日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对于两岸各界探讨政治安排提出了三点希望,他表示,探讨两岸政治关系,首先要务实,任何脱离客观现实的主张是探讨不出结果的;其次要共同努力,找到打开两岸政治分歧问题瓶颈的办法;第三要落到实处,即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全面改善发展两岸关系。

    寻找两岸最大公约数

    近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面时重申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的立场,并首度提出“一个中国架构”,响应大陆“一个中国框架”的诉求。

    尽管吴伯雄“一个中国架构”说法在岛内仍引起非议,但与会学者、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海良表示,“一中框架”或“一中架构”是现在两岸最大的公约数,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突破。

    不仅对于“一个中国框架”的理解不同;双方在“政治互信”的理解上亦有差异。与会学者指出,大陆的“政治互信”指两岸签订和平协议;而台湾方面则指更多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

    针对这些差异,与会学者认为,以双方能够达成共识的方面作为突破口是目前较好的方式。孙亚夫亦指出建议求同存异,寻求共同点和连接点,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分歧不妨先放一放,聚焦于探索打开瓶颈的办法。在着手讨论合情合理安排时,建议对两岸政治关系关键部分进行设计,同时也想到两岸政治关系涉及面很广,可以对所涉及的方面都予以讨论。

    同时,孙亚非表示,在开始探讨时,建议先回顾1949年以来两岸政治关系的历程,判断目前所在的水准,其中可以认清双方实际上是如何看待对方的,进而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主张。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则指出,所谓两岸政治上“合情合理的安排”,首先必须以中华民族迈进民主共和的“共同史观”为基础;其次,从两岸“互相承认重叠的主权”、“互相尊重分立的治权”、以及“一中两宪”、“一中两府”等原则来探索。

    讨论“习马会”可能性

    本月初,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组”顾问曾复生首次提议“两岸可以开始思考运用明年大陆主办A PEC会议契机,为历史性的习马会搭建舞台”。这一提议随后受到多个媒体关注。

    目前为止,习近平与马英九已经有了“贺电”联系,二人是否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据媒体报道,在昨日的会议上,“习马会”亦成为焦点话题。大陆学者对此大多表示乐观其成。王海良表示,马英九作为经济体领导人,参加A PEC是不存在身份问题的。台湾方面,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张国城表示,台湾内部对习近平与马英九如果在A PEC见面,基本没有反对意见,他认为这是马英九瓦解2014或2016年民进党的斗争是有利武器。

    就这一问题,台湾媒体在本月10日曾经当面向马英九寻求答案,马英九对此回答称“并未否决”,仅表示未来若要与中共最高领导人见面,“可能还要创造一些条件才行”。

    对此,与会学者表示,这就要求今年国共高层与国共论坛能够先谈出点共识。

[上一篇: 神十太空授课教具飞天成本约35万元 ]    [下一篇: 八项规定实施半年 中共清廉政风渐赢民心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