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产品

最新产品

翰墨名家

    墨染孔雀 韵绣牡丹 访著名画家张书增

    来源: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 1187
    本刊记者 | 何佳
    人物简介:
        张书增,女,祖籍河北邯郸,现定居北京。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协会员、北京西山晴雪书画院院长、中国画圣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华书画协会理事、北京书缘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七十年代进京工作,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专攻花鸟人物,尤擅长画牡丹、孔雀,被称为“牡丹仙子”、“京城孔雀张”。
         见到张书增老师是在她的书画艺术工作室,并不宽敞的空间挂满了她的绘画作品:雍容的牡丹、华贵的孔雀、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宁静深远的山水,每一幅都透露出她博远的思考和耐人深思的构想。桌子上还铺着一张未完成的作品,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各种书籍,我们放佛看到一个画家不落世俗、落笔画意的淡然。 
    天资聪颖 结缘艺术
        张书增出生于书香门第,母亲是河北著名民间艺人。在封建意识还极其严重的年代,张书增的母亲因为天资聪颖而得到私塾先生赏识,破例进入私塾念书。她的母亲不只长相俊美,其剪纸艺术也心源灵慧,花草鸟虫、云角篆文、福字喜联均剪的玲珑别致,妙不可言。除剪纸绣花,张书增的母亲还画的一手好花鸟画和古人物画。那个时候,无论是戏台上的艺术人物,还是田间地头上的花草鱼虫,只要一经母亲的手都会变成纸上跃动的生命,母亲也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先进女性。张书增的父亲是南下干部,14 岁的时候就投身革命,母亲的艺术实践活动和父亲正直的性格对张书增产生了很大影响,年幼的张书增还曾跟随母亲去帮别人家画过门帘。在母亲的指点下,张书增十几岁就能画花鸟和戏剧人物,逐渐在当地画坛崭露头角。
        张书增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她不仅爱好音乐美术,并且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天资聪颖再加上父母后天的培养,张书增对于书画艺术
    的追求渐渐变得明朗,后又成功考入河北艺专学习。毕业后,张书增进入当地的广播局工作。虽不曾以艺术为生,但是张书增的心从未与艺术剥离,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张书增老师后来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她不断取得艺术成就的灵感源泉。
        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热爱,让张书增在国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学习绘画,她经常到邯郸、安阳等地向当地名家虚心请教。70 年代,张书增工作调动至北京,在踏实工作之余,她绝大部分时间都一心扑在绘画上。得益于北京兼容并包的艺术环境和氛围,张书增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艺术大家,进行更多的艺术交流,她师承著名国画家张世简老师,先后向绘画名家葛岩和温瑛学习绘画技巧。也许是缘分使然,张书增老师的居所与齐白石之子齐良迟的住所相近,她在水墨上的绘画技巧还得到齐良迟先生的指点。除了向名家学习,张书增也从未停止过自己在绘画上的专业学习和进修。她将谦虚的姿态融入笔端,浸入画纸,逐渐地,她的画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性。
    百变求索 艺登高峰


        在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一个雅俗共赏的画派,花鸟画家必须有自己的绝技和特点。张书增靠自己苦学成才立足于画坛,实属难能可贵。她的花鸟画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炎黄艺术馆、军事博物馆展出,好评如潮并获大奖。
        张书增老师不但精通花鸟绘画,山水、人物等各种绘画风格她也都有所涉猎。习惯了精绘的花鸟,再去学习写意山水时反而有些形似神不似的感觉,但这并没有让生性不屈的张书增有过一点放弃的想法。为了更好、更专业地学习绘画技巧,她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画院进修,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张书增老师的绘画技巧日臻娴熟。
        孔雀是吉祥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从不附庸风雅的张书增老师企图让绘画变成雅俗共赏的一门艺术,她极其重视民俗和民风,尤其是那些象征美好的事物,她跟随张世简老师专门学习画孔雀,为了画好孔雀,她还到孔雀之乡云南,与孔雀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她说,画活了才叫画,通过近距离观察孔雀的一举一动,以前所画孔雀生硬的形象渐渐地变得灵动且真实。从那之后,张书增老师笔下的孔雀彷佛真的是从竹林深处飞进了画中,张书增老师笔下的孔雀有的含羞低语,有的傲展屏尾,有的雌雄逗趣,有的垂帘自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除了孔雀,牡丹也是张书增老师绘画作品中的一绝,为了画好牡丹,每年洛阳和菏泽的牡丹节她都去写生并跟行家进行切磋。有时候灵感的产生就是刹那间的事,最早学习绘画牡丹时,她有半年的时间因难以将牡丹盛开时花瓣翻转的景象描绘出来而苦恼,但是在半年后的一个瞬间她突然明白了牡丹翻瓣的奥秘。她的牡丹中既有老师张世简的画风又有东北名家孙一德的特点,还包含了部分她母亲的绘画风格。值得欣喜的是,她做到了融百家之长,塑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她常常说,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创造力很重要,看什么画什么是基础,画什么有什么却是个人的本事。她画的牡丹,含苞待放的清雅秀美,簇拥盛开的雍容华贵……争奇斗艳,色彩纷呈。用色大胆,不拘泥于传统,却始终不跳出生活之外。
        张书增老师的画不仅美,更有着深刻的寄语和内涵。她给国色天香的牡丹命名为春歌是她对大自然的赞美,她的画作中都包含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对人性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祝愿。她以女性独特有的细腻眼光,用画品味世间百态,虽然是女画家但是张书增老师的内心坚定而刚强,以致五台山的大师点评她的画太过刚强。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她既有当代笔墨色彩又彰显古人技法,外秀内雅,笔喻心灵的风格特点,给人留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时代感突出的印象。张书增老师常说:“画是给人看的,所以要让人看得懂,画又是用来表现美的,所以题材和色彩都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观,阳春白雪未必和者寡,关键是看画家的动机和画家对题材表现力的悟性。大俗即大雅,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在这一点上许多书画大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誉满名扬 热心公益


        纵览张书增老师几十年的绘画生涯,可谓誉满名扬,其艺术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多次宣传报道,《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北京日报》等报刊杂志也曾为张老师的画作进行宣传。她曾随中国艺术家访问团赴俄罗斯、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举办展览,并有作品被当地博物馆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绘画作品寓意吉祥如意的公鸡还被呼和浩特铁路局作为站台票图案大量印刷,连续五年使用。
        扬名四海并没有让张书增老师停下前进的步伐,在张书增老师画室显眼的地方挂着四幅她早年的书画作品,曾有人出价 15 万想要收藏这四幅画作,都被她一一婉拒。这四幅画并非张老师画作中最完美的精品,相反,恰恰是因为这四幅作品在张老师看来还有着广阔的进步空间和值得修改的地方才让张老师如此珍惜。她说:“这四幅画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它告诉我,我在绘画上还有很多不足,也让我能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不骄不躁,保持谦虚的态度去探索学习,等有一天我还要再画四幅这样的作品,然后看看,肯定画的比这四幅要好得多。”
        张书增老师不仅在书画上取得了让人不能望其项背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她有令人折服的艺术品格。多年来,她多次参与各个部门组织的公益慈善活动,捐款捐画,她曾多次与企业家联合进行作品拍卖,所得款项用来帮助西部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张老师说,她从不争名,亦不求利,但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继承弘扬中国的书画尽心尽力。以书画交友,以书画明志,团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士,为中华民族书画的未来贡献力量。
        张书增老师有着年轻的心态,也有着谦虚慎行的态度。她说,她依然有很多想要去描绘的事物,依然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她将继续凭借绘画这双有力的翅膀,凌空翱翔,饱览人生的俊美风光!
    编辑 | 宋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