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产品

最新产品

翰墨名家

    汪少林:用书画点亮艺术人生

    来源: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3-12-03

    浏览次数: 1433
    生命·生机·生活
    ——记用书画点亮艺术人生的中医汪少林
        初识“汪少林”,是源于《华夏医艺》这部书。
        汪少林是一位中医舌诊专家,他在舌纹诊病方面的造诣,已经炉火纯青,对于他的医术很多人都已亲身领教并心悦诚服。汪少林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爱好者,他在书画上的成就颇深,然而知晓的人却并不多。最让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在国画与中医两个领域游刃有余。
        国画与中医同为国粹,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随着华夏民族的诞生、进化而起源和发展,可谓同源相通,源远流长。
        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医和国画中,有许多相似的逻辑,比如中医“治未病”、“辨证施治”、“阴阳平衡”等,与国画随势赋形,调节均衡,气息贯通,干湿枯润,阴柔阳刚,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古到今,中医和中国书画,名家辈出,支脉繁多,历代书画家、文人通医者,不乏其人;而历代名医善书画者,亦层出不穷。
    追本溯源,中医始于上古神农、黄帝、炎帝时代。传说“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是祖国医学的鼻祖;而“伏羲画八卦”则可以理解为中国原始书画的开端。
         大文学家苏东坡又是书法家和画家,兼通医学,著有《苏沈良方》传世。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书”书法和工笔画著称,亦通医学,曾主持编纂《圣济经》作为当时的教科书。
         现代已故中医学家秦伯未,医、文、画皆精,名医任应秋,亦精书法。
         当代中医名家,多才多艺者亦不少。其中北京中医医院顾问关幼波是著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善画牡丹,书法亦精;福建中医药大学李学耕教授,精书法,善画虎;深圳市中医院的胡焕章主任医师,善画梅;马来西亚著名老中医黄叔平,善画兰竹;北京的董建华、路志正、焦树德、吉良晨,南京的叶橘泉,浙江的何任、林乾良,广东的邓铁涛、罗元恺、梁剑波、沈炎南,湖南的欧阳锜,贵州的夏森伯等名老中医的书法,都有相当功底说明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中医文化后继有人。而汪少林,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汪少林从小就十分喜欢书画艺术,早在读中小学时,已经是校园内外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了。
         大学期间,父亲先后带他拜访了应中逸、陈伯希、黎泉、韩不言、魏绍武、高雪风、尹建鼎、沈年润、杨志印、范有信、李宝峰、康务学、陈则恕、高照等省市书画名家,他总是虚心认真的请教,得到众多大家的喜爱和精心指点。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汪少林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反复实践,在书法艺术上的进步显著。
        参加工作后,他的单身宿舍就成了他心爱的书画工作室。历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也成了他临摹学习的主要对象。汪少林十分重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他曾借阅朋友的手抄线装本医药典籍,发现抄本不但是一部中医奇书,而且是一部书法巨著,于是他夜以继日,把这套数十万字的医书,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临摹抄写了一遍。
        由于书画创作多属于忙里偷闲的业余爱好,所以汪少林的书画作品以榜书与写意居多,特别是许多地方的民间风俗中,对中医写的中堂大“寿”字十分推崇,纷纷向他求字求画而他也总是不推不拖,尽可能的满足大家的需要。
        虽然,求字求画的人多了,但汪少林却从不自满,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开阔视野和拜访书画大家方面。他先后受到启功、沈鹏、刘艺、张仃、雷正民等名师指点,也受到了很多书画名人和杨洪基、唐国强、阎维文、斯琴高娃、奇志等明星艺人的支持,使他的书画艺术能够更好地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交流、碰撞、融汇、升华,从而打开全新的艺术之门。
        在汪少林看来,中医学者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绘画,有巨大的好处:首先,学习书画是掌握业务本领的需要,汪少林在大学期间采集中草药标本时,发现许多中草药外观极其相似,如果不是仔细辨认,详细画图,就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错误。其次,学习书画可以陶冶情操,培育医德。特别是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做到抱朴守拙,悬壶济世,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必须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行。第三,书法是修身养性的佳径。正所谓,字如其人。能书写出合格的处方,使医理条达,字迹工整,雅秀悦目,准确无误。可增加病者的治疗信心,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第四,常年作书绘画可以丰富个人生活和思想境界,调气活血,修身养性,对于医生本人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与修养。第五,最重要的一点,在不断的临摹和传承中可以学习前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治学态度,以及安贫乐道、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崇高品质。第六,汪少林通过多次出国走访得出结论,书画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使者,对于加深和国外患者的感情,增进与访问国人民的友谊,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舌诊上有着非凡造诣的汪少林,每次出诊,都会画出病人完整的舌纹图,并作详细的讲解,多年来,汪少林已经积累了深厚的速写功底,是很难画好每一张舌纹图的。
    而在绘画方面,奔马与墨竹是汪少林的最爱亦是擅长之作。
        儿童与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儿时的汪少林,喂马、放马、骑马,因而画马成为他最大的爱好之一。他眼中的骏马,高头、长眼、宽胸、皮毛像锦缎一样闪光,姿势优雅,是典型的“高富帅”。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它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中,不管是耕地,还是驮运,它们总是奔放有力,却不生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们康健优美,性格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它们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却从不欺凌弱小。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这样赞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在汪少林心中,马的身上不仅具备了坚毅、勇敢、勤劳、吃苦、忠顺等诸多美好品质,而且也体现了合群、合作、和睦、和谐等大爱精神。所以,这些马既是自己形影不离的最好伙伴,又似一件件美不胜收的艺术佳品。通过朝夕相处,汪少林对马的习性、动态长期观察和精心研究,牢牢地打下了画马的基础。
        汪少林在前人画马的经验基础上,将自身运笔技法巧妙地融于中国水墨中,在光影的变幻中采用泼墨与线条交汇的方式,以调整墨色的浓、淡、干、湿、焦,他在确定立意与马的大体动态之后,迅速下笔纵写飞扬的鬃毛和马尾,再根据鬃、尾的形态与动势画马头、马身和马腿,而画马蹄却极为慎重、仔细,一匹骏马开始了奋蹄扬鬃的奔驰。只寥寥数笔,却是笔走龙蛇,跃然纸上。汪少林画的马给人一种奔腾向前、势不可挡的气势,不仅画出了马的速度感和立体感,而且体现出了马的勇猛、刚毅和力量, 他的写意马,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那些奔腾的身躯和飘动的马鬃、马尾,总能够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竹子在自然界里是一种常见植物,人们喜欢它,多是偏爱竹子正直有气节的君子气质。
        因为家里有几杆翠竹,汪少林从小就和竹子打交道。所以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感冒发烧病人家属来讨要竹叶的就特别多。而乐善好施的汪少林,总是将大把大把的竹叶摘下来,送给左邻右舍。
        或许是儿时的美好回忆,或许是出于医生的本能,汪少林对画竹子尤其热衷。
        小时候没有宣纸,他就拿树枝在院子里画,后来每次搞书画比赛,他总是拿《墨竹图》去参赛,时间久了,别人还以为他只会画竹子。
        自古至今,画竹都讲究晴风雨露雪笋新老之别,形式是朱竹,墨竹,翠竹之分。汪少林觉得,竹子四季长青,中空、挺直、宁折不弯等特点,能借它抒情,托它言志,来表现深刻的寓意,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提供了素材。但要真正表现它更深刻的内涵,达到一定的意境,必须在心中深思熟虑后,以激动的心情,震撼的气势,用墨为蕉、重、浓、清、淡五彩来体现。使每一笔都有它的含意和讲究,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
         汪少林认为,在一幅好的书画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块与块之间的互应变化,注意画中的气势,竹叶竹杆有斜有正,有浑然一体的,有零零碎碎的,有断开的,有延续的,有隐蔽的,有显现的,气势从上到下,宾主分明,有时叠在一起,如银条拂竹,竹掌珍珠,雪压枝梢表现出厚重感。有时轻轻回荡,向背分明,昂首朝阳,有时轻风拂面,竹叶婆娑,而每一种姿态都有它的势与生长规律性。
         所以,他强调画竹一定要有浩然之气,要气脉贯通,不能呆板沉滞,要像将军舞剑,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要顺其自然,神形兼备,不能妄自扭曲。从而达到斜与正、整与零、隐与现、断与连的完美组合。
         生活往往是平淡的,但有了马的风驰电掣,有了竹的郁郁葱葱,就有了勃勃生机,有了生命之美。
        一匹马,几杆竹。或许,这不是汪少林书画艺术创作的全部。但马勤奋,忠顺的美好品性和竹的高尚气节却是对汪少林艺术人生最恰当的阐述!
                                              实习编辑|何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