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某导弹试验基地弹着区测量站——测量站承上启下的站长政委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5-07-20

浏览次数: 1535

(一)测量站第三任站长许维津

   
许维津,山东高密人。1928年12月5日出生,1948年入伍。入伍后在沈阳军区当炮兵。1949年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接受党中央毛主席的检阅。后随大军南下到江西九江。1950年赴南京汤山炮校当该校第一批学员。1952为抗美援朝在鸭绿江边准备赴朝时恰逢停战,后撤至郑州组建郑州炮校,是该校调来的第一批教员。
    1958年组建国防科委到北京集结,1962年调基地测量部当参谋。1966年测量站组建时从基地机关航测部调来任站司令部副参谋长。后任参谋长、副站长、站长等职。他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几个试验场区建设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特别是盖房子他吃苦在前,如在场区盖房子时,战士一身土,他则一身泥。由于保密的原因,在指挥所盖房子以中队为单位,不请地方建筑工人,大家在实践中摸索并从本中队战士中发现能手。当时五中队(气象台)有一位战士闫长春在家时曾经是建筑工人,用混凝土抹墙非常专业,各单位纷纷请他作技术指导,许站长经常组织检查评比工程质量,不断总结经验,盖房子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好。
    许站长对弹着区测量业务精通且熟练,工作有条不紊,有板有眼。每次给各单位下达试验任务他都非常具体详尽。而且每次任务他都战斗在一线,地面搜索、空中搜索时他身先士卒,永不退缩。他把管理教育贯穿试验任务的始终, 渗透到技术工作的各个系统、各个岗位、各个环节, 促使每个同志自觉按科学办事, 严守技术操作规程, 全力达到规定的技术指标, 保证试验按预定程序协调进行。他对“物” 的管理很严格:特别是对试验通用装备的管理,包括各种试验仪器、设备和物资器材, 要加强计划和管理, 防止和减少计划性与管理性浪费, 充分发挥效能, 提高利用率, 重视回收利用, 降低一次性损耗。另外就是对试验特种装备的管理, 要根据《设备特装管理条例》的要求, 制定管理细则, 按照“四会”(会操作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四无”(无损坏、无丢失、无锈蚀、无变质) 的要求, 建立层层负责和管理、使用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满足试验任务的需要。他工作认真,严谨细致,走到哪里,都带着一个小本,边交谈边记录。每到一地,只要有人们有需要了解的地方,他打开他的小本,总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他的小本简直就是他的活字典。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生活上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就是家里需要几颗小钉子,到后勤部门要也要付钱,他就是这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许维津夫妇与子女合影)
 
    1979年许维津站长从测量站转业到山东潍坊高戈庄铁矿厂任党委副书记,1984年3月调到潍坊市坊子区任人大常务副主任,一直到1990年离休。2001年9月29日患癌症病逝。他大儿子建华1970年入伍,后来在国防科委514医院任党委秘书兼参谋,1990年转业到本院后勤服务处,2000年10月回河南汝南给岳父奔丧,突发脑溢血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许站长患病去世可能与这个打击有关系。如此不幸,令人痛心。
    浩瀚的夜空,没有人能察觉到每一颗星,没有人能数得尽每一颗星。那些曾经被人们遗忘的星星,也曾演绎着自己的角色,闪亮过一缕光辉,焕发出迷人异彩,打造独自的光芒,熠熠生辉。许维津站长用自己的纤纤微光,含笑走进有情的黑夜,耗尽心火,燃亮瞬间的辉煌!

(二)第三任政委张梦山


 
    张梦山,1929年出生,1947年入伍。参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太行军区后勤部,在后勤部卫生学校上学,后分配到卫生所做看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参加过豫西战役、洛阳战役、郑州战役、开封战役,在战场抢救伤员。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时立了三等功。1949年打过长江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部队转移到四川,修整后又到佳木斯,所在部队改为解放军三十陆军医院。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随解放军三十陆军医院到辽宁省兴城市时任政治处干事(1977年我与张政委一起在兴城疗养院疗养,曾经到三十陆军医院旧地重游,不胜感慨),1957年随解放军三十陆军医院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从朝鲜凯旋回国到河西走廊甘肃张掖,所在部队当时参与组建基地,当时所在的204医院随部队转隶到基地513医院。1968年调到测量站任政治处副主任,两年后为政治处主任,1971年任副政委,1979年底任政委。
    张任副政委期间主抓政治处的工作,我那时在政治处当干事,与他经常接触,张政委爱读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他经常对我们讲如何读书。如:他讲读书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好方法。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他还讲:读书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收益更为显著。我记得他常常引用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列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获得真知灼见。他还强调学与行的结合。 “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我在中队任指导员期间,在政治工作方面也经常得到张政委的指导。他主抓政治工作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的特点:
    在强化法规意识上下功夫。我军的条令条例是通过法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以正式命令颁布的法规和规章,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严肃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军委、总部先后修订颁发了《政治工作条例》、《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军队党的委员会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度。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实施科学指导的基本依据。因此,贯彻落实《条例》,首先要强化《条例》的法规意识。做到谋划工作要以《条例》为指针,分析形势要以《条例》为尺度,解决问题要以《条例》为依据,检验工作要以《条例》为准绳。要始终坚持用《条例》规范工作指导,强化《条例》的权威性、严肃性,增强按《条例》抓落实的自觉性。
    在找准结合点上下功夫。关键是要结合本单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实际找准结合点。比如他注重抓部队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平时练兵是为了试验任务的需要、把训练抓好才能完成试验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此服务的。这样抓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在围绕中心开展工作上下功夫。围绕中心开展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战争年代、进入和平时期后,我们都是紧紧围绕各个时期部队建设的中心卓有成效地开展政治工作。试验部队完成试验任务就是中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围绕试验任务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在确保完成任务上真正下功夫。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张政委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激励人的角度出发,言传身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断增强思想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他一般不批评人,一旦批评,讲的都是非常平实的大实话,让受批评者心悦诚服。如一位同志与一位家属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张政委下来给这位同志做工作说:“男不跟女斗”。话糙理不糙,浅显实际却收到好的效果。同时,他善于结合具体岗位实际,尽可能地发掘官兵的长处和优点,在允许的范围内,在工作中尽量安排其擅长的项目,使其能发挥特长,在生活上给予适时且必要的关心,以引导官兵不断树立工作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切实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张梦山政委全家福)
 
    张政委于1981年转业到河北邢台卫生局任副局长,1989年离休。张梦山政委夫人刘艳华大姐1953年上半年被太行军区后勤部招入在编人员做护士工作。1954年随太行军区后勤部医院迁入辽宁兴城。1957年随部队赴朝鲜,回国后所在部队单位参与组建了基地医院。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年被评为立功标兵。1971年为了家庭调到站卫生所工作。1981年随张政委安置到河北邢台工作。如今,他们都已至耄耋之年,2012年4月初,我曾给张政委打电话看能否参加太原战友联谊会,他那时住在天津的亲戚家里,他给我说现在身体不太好,患糖尿病,腿脚又不太好,走路费力,来太原比较困难,他让我向与会同志们问好。我在会上说明了情况并转达了张政委对同志们的问候。  
    2013年5月西安聚会,见到了张政委的女儿张栩,了解到张政委的身体情况尚好,很感欣慰。近写此文与张政委通了电话,对一些历史情况进行了解,并祝福他和夫人健康长寿。
    我和张政委接触时间比较长,深知他为人谦虚、做事低调、谨言慎行。我想道德高尚的人,内心通常敬畏一切。伟大的品格和力量只在他向缈小平凡的事物躬腰时产生。如同我们攀到一座峰顶,真正高大的依旧是那些默默无语的山脉。最高峰不过是我们欲念人为的自拔,它不能算得上一种真实的物象。屈从于不及物,需要真正的智慧和良知。在大部分人都认为往高处走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应该下沉。从而感觉到一种崭新的高度自内心拔地而起,给出我们生命的厚实。上天目光所及,任何事物都有其尊严。

(三)测量站第4任站长何明富


(何明富站长与妻子)
 
    何明富,重庆人,1933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的一个贫民家庭,童年在长江船上当童工。1949年6月,年仅16岁时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到39军116师38团当通讯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首批入朝参战。在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战斗中歼灭美军“开国元勋师”骑1师2000余人,取得中美现代陆军首次交锋的胜利。第二次战役中,第39军快速推进,惊恐中使美军一个黑人工兵连全连115人全体战场投降,吓得美军改变了自独立以来200年的一贯传统,不敢再按肤色编队。在1950年12月4日和1951年1月5日,39军先后攻克了平壤、汉城两城。39军在朝鲜战争中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何明富也在朝鲜经受了战争的锻炼和战火的考验。
    回国后到炮校学习,基地组建初期,到基地某站任分队长、管理员、副中队长。测量站组建任测量中队中队长,以后又任站副参谋长、参谋长、副站长、站长等职。
    为贯彻毛主席不当老爷兵的重要指示,1969冬天,我作为台长带着二中队八一电台共四名通信兵一起参加了三中队从驻地奔赴场区的徒步武装野营拉练。四名人员我记得有吴希成(1968年入伍的北京兵、报务员)、魏华南(1968年入伍的北京兵、修理所技工)、王献章(1969年江苏睢宁入伍的一分队电话兵、技术骨干,会拉二胡)、杜纯粹(1969年江苏睢宁入伍的一分队电话兵)。三中队当时队长是张天邦(1959年从山东入伍),指导员是王心彦(1956年从山东入伍)。这两位资深的队领导,吃苦耐劳、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拉练时值寒冬,我们穿着棉服、背着被服、扛着武器和电台挺进沙漠,加之高温与严寒相伴随,条件艰苦、苦不堪言。何明富时任站副参谋长,是整个拉练的总负责人。他身上永远保持着我军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富有饱满的革命乐观主义,他有革命战争气节,他总是有那么一股劲。他每天在行军路上给大家讲故事,特别是抗美援朝的故事:讲39军在朝鲜战争中是如何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的;讲他如何在朝鲜经受了战争的锻炼和考验的。每天都有故事,而且生动精彩、百听不厌。要么就是与大家轮流说出山的名字、水的名字、城市的名字等等。大家轮着说,谁说不上来谁就算输,输了就得演个小节目。一边走、一边说、一边演,可谓妙趣横生。大家虽然疲惫不堪,但在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极大鼓舞下,疲惫早已不知不觉地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每日行军到驻地,何站长号召大家用热水烫脚解乏,时任司令部参谋的王波到各单位检查开水烫脚的情况。如果行军到驻地时间较早,何站长还领着大家不顾疲劳持枪实弹在和田河畔的大片芦苇地搜索打野猪,我们把这个行动称之为“为民除害”。呵呵!名正言顺哩!虽然野猪行踪足迹很多,但是找到它们却非易事,我们甚至一只野猪影也没有见着。尽管没有打着,而且很累,但其乐无穷。
    等一个月拉练回到营区,何站长的脸和我们的脸一样,黑得像锅底,因为戈壁滩的太阳太厉害了。由于负重行军,体力消耗大,大家吃的很多,我记得4个负责电台联络的同志晚饭时(因为每到一地,先架天线与营区联络,联络后再吃饭晚)把炊事班留下的一屉馒头全吃光了。平均一个人吃了10多个馒头,这样吃焉能不胖?所以两条腿粗得像大象腿似的。以上情景把留在营区的战友们都吓了一跳。
    何站长打过仗,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考验,长期在基地沙漠中试验,又吃了很多苦。和我们一起拉练的日子里,我亲身体验到他是极能吃苦的人。他戏称:“他的肺里吸满了沙子。”虽然是开玩笑的话,但很可能亦是他早逝的原因。
    何站长注重部队管理, 强调条令教育。经常组织干部学习条令条例, 了解有关内容, 熟记重要的章节, 定期组织考核, 反复检查落实情况, 使之增强条令意识、服从意识, 养成按条令办事, 用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言行的好习惯。
    他严格队列基础动作训练。根据整个任务情况, 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队列基础动作训练, 贯穿全年, 一抓到底。从军姿训练到各种步伐, 严抓细抠单兵动作, 培养整齐划一、协同一致的作风和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性。
    他坚持训管结合、教养一致。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 坚持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 以干部为重点, 推进岗位职务达标训练和战前演练。重视抓好日常管理和养成, 认真落实一日生活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务秩序, 严格请销假制度, 狠抓军容风纪,培养广大科技干部严整的军人姿态和军容仪表, 使他们真正成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合格成员。
    1982年,他转业到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工作,先后任总务处副处长、处长、所长助理等职。2009年12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77岁。
    这位经历过抗美援朝战场一线战斗的老战士走了。大风吹佛,乌云汇聚。这生命的浩歌,悲沧如铜号乌咽,泣诉着心灵的颠簸、跌宕。带血的夕阳涂染天空,是边关的狼烟如雾,铁蹄声疾;战场上溅血的厮杀,书写着无畏和传奇!
    这位经历过国防科技事业创业和打拼的老战士走了。他傲对饥渴与风沙;笑看艰辛和困难。昂首眺望,在历史和时代的潮流中,坦露出生命的顽强与沧桑!


(何明富站长全家福)
 
    2013年5月,我在西安战友聚会上见到了他的夫人和早已长大成人的几个漂亮女儿,说起何站长,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此情此景,令人稀嘘不已。

(四)测量站第4任政委钟接兴


 
    钟接兴,1936年农历12月16日出生,广东梅州平远人。1956年入伍,入伍后到沈阳军区当炮兵。1958年经挑选从沈阳军区调到基地。1962年调某站当分队长。1966年从某站调测量站任警卫测量中队指导员。由于学习、工作表现突出,1967底到1968年上半年作为站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分别参加基地和北京交流表彰大会,特别到北京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这是他的光荣,也是站的光荣。他后任政治处干事、副主任、主任、副政委等职。
    1971年到1973年,我在政治处任干事。钟任政治处副主任,冯培义(1959年河南太康入伍)负责组织,李友明(1960年河南唐河入伍)负责干部,蔡荣贤(1965年陕西岐山入伍)和我负责宣传。当时政治处的工作在钟接兴副主任领导之下开展的有声有色。
    在基地现行的体制编制中, 科技部队“官”多兵少,根据这一特点,钟接兴政委管理教育特点是突出抓好干部管理。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牢固树立对部队长远建设高度负责的思想,首先,他要求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 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运用综合性手段、多类型知识的搭配,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真正成为既懂专业知识, 又会组织管理的人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严格管理好所属干部。其次, 要切实搞好传帮带, 通过定期举办预提干部训练班、组织短期培训、领导干部代职、给干部交任务、教方法等方式, 使各级干部达到“ 四会”(会指挥、会管理、会训练、会做思想工作) 要求, 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组织指挥和管理教育的能力。再次,重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 做到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要求下级做到的, 领导首先做到。在执行命令、遵守纪律、落实条令和规章制度等方面为部属作榜样、带好头, 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个部队的管理教育工作。还有,他强调干部管理要遵循“官兵一致”所体现的政治平等原则,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科技干部政治上信任, 工作上放手, 技术上提高,生活上关心,思想上严格要求。做到急科技干部所急, 想科技干部所想, 帮科技干部所需,诚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努力创造一个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钟接兴政委全家福)
 
    钟接兴1981年任测量站政委。1983年调某部任后勤部政委。他长期做政治工作,有党性原则,有大局观念。他尊重上级领导,服从组织命令,办事严肃认真。他不苟言笑,不情绪用事,喜怒不形于色。他吃苦耐劳,老实本份,任劳任怨。他到基地工作后,所到单位都是新建单位,没有半句怨言,那里艰苦就到那里去。
    他1985年转业到广东梅州市农业银行当办公室主任,后任人事科科长、监察组组长、副行长等职。2005年体检发现肺部有阴影,但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亦未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致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一年后再体检已经发现肺部阴影恶变,到广州的医院确诊为肺癌,已经到中晚期不能手术了,只能保守治疗。他2007年1月30日逝世,终年71岁。他的逝世不能不说与他长期在沙漠戈壁工作有关。长期的沙漠跋涉奔波、吃苦耐劳使他积劳成疾,是他早逝的重要原因。
    骆驼,眼里洋溢着清泉,驼峰上载着绿洲。伴随着黄沙的苍凉,用其蜿蜒的无声语言,书写出悲壮的诗篇!
    钟政委具有骆驼的品格。为了国家,为了理想,长年跋涉在大漠。深一脚、浅一脚,掷地有声。点缀着他一生的探索,闪烁着他生命的精彩!
    2013年5月西安战友聚会见到了他的夫人谢罗环大姐和她的大儿子钟军。阔别已久、岁月流逝、故人已去,亦十分感慨。

    许站长、何站长、钟政委都已逝去,他们做过的事业已经成为历史。他们仿佛是大漠的沙山归于沉静。大漠的山总是静静地望着蓝天,像是观察阴晴圆缺背后的奥秘。然而,深遂的蓝天,一个纷繁浩瀚的世界,所展现的只是日和月的起落,昼与夜交替。它无论如何也无法展现革命者如大漠中的沙山那金子一样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 陕西冷娃下河东 ]    [下一篇: 访解放军装备学院政委巩树林少将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