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望球:重塑生活方式 带动传统技艺复归生活

来源: 赤子杂志12月刊   发布时间:2018-01-14

浏览次数: 8457
——构建湖湘茶文化体系与推动茶创产业崛起

彭望球人物简历:
    彭望球,湖南长沙铜官镇人,长沙市政协委员,铜官富兴窑18代传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长沙铜官窑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部百强设计师,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
    彭望球研究如何将湖南黑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研发了自己的茶陶器和茶陶品饮术。他坦言传统手艺正在被动地被侵蚀,大量的工业制品取代了传统技艺。而传统技艺之所以被保护,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说明这项技艺在市场上完全失去了生命力。他不是停留在做一个罐子和杯子了,从茶,到茶器、茶艺、茶礼,都需要系统的规范。
    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缺失,外来文化乘机入侵,有所影响社会风气。
  国家主席习近平执政以来,在多个外交场合中,实时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中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采取了一系列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迎来了大好时机。
    湖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湖湘茶文化有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以湖湘地域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导引却是簿弱的缺失的,这给研究与推动湖湘茶文化及茶创产业的人们提供了契机。

 
湖湘茶文化的研究成果与缺失
    近年来,湖南茶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以文化大家、茶文化专家蔡镇楚教授为首的湖南茶界学者,经过长达六年时间的探索,最终定下“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相”的基调,标志着湖南茶文化的地位在茶界举足轻重。以安化黑茶为典型代表的湖南茶产业也随之平稳上升,逐步被世人知晓。
    2013年,湖南茶界与湖南茶业协会共同倡导湖南发起“千亿茶产业”的口号,湖南茶产业也迎来新的春天。据统计,至2015年,我省茶园面积203万亩,总产量17.4万吨,茶业综合产值500亿元,出口创汇增至1.5亿美元。湘茶创收数据可称辉煌,但是,湖南茶茶业更多停留在种茶、卖茶的原料供应层面,湘茶企业以及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在茶言茶,更多地聚焦在种植、面积、产量等层面上,其背后,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没到位,湖湘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严重缺失,湘茶茶创产业相比江浙、福建、四川等地区而言是发力严重滞后。
 
构建湖湘茶文化系统的必要性及湖南茶创产业现状
    湖湘茶文化相比其他产茶省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滞后 江浙一带,“西湖龙井”是世界知名茶品牌,结合西湖龙井的地标条件,再加上宜兴紫砂壶、杭州丝绸、竹艺等传统技艺,汇聚了以杭州为中心的“茶都”文化符号,建立了“言必称龙井”的绿茶产业强势。福建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等等,也均有自己的完整的茶文化价值体系,推动了闽南茶产业链整体崛起,相对而言,湖南除了君山银针以及近年崛起的安化黑茶,其它确实少有知名品牌,市面很少有可以打动人的品牌就文化的深度挖掘,我们的文化传播是滞后的。
    2.茶产业中的文创与价值 以湘茶为媒介的文创产业一直是较弱的。在江浙茶文化中,与茶匹配的茶器宜兴紫砂壶已经是家喻户晓,一把顾景洲的紫砂壶可以拍卖两千余万元,稍有名气的大师壶可卖10万元左右。
    一个取茶叶入汤的茶侧,竹雕的、金的、银的、紫檀的等各种产品,价格从几百到到上万元。 杭州一罐名为“龙冠龙井try”的茶叶重45克,创意贯彻“我愿意尝试一切”的生活态度,售价竟达3980元,2016年制作2016罐,销售断货。而湖南在湘茶的文创层面,多停留在茶叶评比、祭茶大典、茶博览会等节会形式上,或为少数文化圈而谈文化,落实在社会生活方式、大众实用需求上,创意不足,产品未丰,提升空间巨大。
    3.文化研究力量薄弱 湘茶文化资源丰富,诸如“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的茶陵,“茶禅一味”禅茶祖庭石门夹山寺,“茶马古道”黑茶安化,益阳擂茶,邵阳城步的油茶等等,都是可圈可点,湖湘茶文化也不乏有茶艺、茶道、茶仪、茶俗等文化形式,只是我们缺少文化研究,缺少传播,缺少一个系统有机的整合。
    4.缺少具备影响力的宣传窗口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传播,湖南除了湖南卫视茶频道以外,很少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茶媒体非常重要,是茶文化及茶产品传播的窗口,尤其是现在的新媒体,其影响是广泛的。

 
实施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布局
    经湖南茶产业各个领域的专家们探讨认为,湖南要构建湖湘茶文化体系以及茶创产业的发展,可以挖掘地方资源与文化优势,
具体如下:
    1.建立一个湖湘茶文化研究院,确立两个核心。一个是以安化黑茶为代表的湘茶核心,一个是以长沙铜官窑为代表的创意茶陶产业,以茶器为核心,将湖南各地“非遗”等传统技艺融入湘茶文化体系,打造超过千亿+其它产业。
    2.省级层面统筹扶持,整合相关产业形态,组织湖湘茶文化体系的研究与传播的力量。湘茶目前的现状是,茶叶生产、经营、茶具、茶艺、养生等业态各唱各的调,各行业也有大师级人物,有能力做出行业高度,需要整合这种分散状态及资源,协同建设。
    3.研究一套湘茶文化呈现的形式标准,营造强势文化符号。其中应明确湘茶原料、茶器、茶仪、茶空间(喝茶场所布置)等内涵,并将湖湘传统技艺,比如湘绣、夏布、苗银、竹刻、陶瓷等,贯彻到日常品饮、文化创意的环节,形成茶为核心、各类文化形态汇聚的湖湘茶文化展示体系和大产业格局。
    4.依托长沙窑,引领湘茶茶具创造设计、制作研究。陆羽《茶经》说:“器为茶之父。”我省陶瓷制造历史悠久,但湘茶文化内涵中茶具元素较弱,长期套用江浙紫砂壶的设计、使用标准。专家们建议,挖掘创新长沙铜官窑陶器的传承价值,明确湘茶品饮相应的茶器的文化载体。
    5.加大黑茶科技的研究,用科技服务市场。黑茶具备非常好的健康价值,湖南农大刘中华教授的金花黑茶研究已经为黑茶的推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黑茶的养生药理性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将研究黑茶的成果转化为市场的动力,建立湖湘茶文化的健康价值体系,为推动湖南茶产业的传播可以获得更多的话语优势。
    因此,湖南农大茶学专家刘仲华、肖文军教授以及长沙铜官窑“非遗”传承人彭望球等研究者针对湖南茶产业联合极力呼吁:湖南应尽快研究建立以黑茶为代表的湖湘茶文化价值体系,引导相关产业,促成“文化湘茶”的大格局,提出运用文化创意这对翅膀,在实现湖南千亿茶产业同时,将引爆另一个千亿产业规模的茶创产业。
[上一篇: 二塘米酒: 传统手工艺 航天高科技——访进贤二塘米酒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文永红 ]    [下一篇: 耿洁设计师:诗雅思曼服装 私人定制传承工艺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