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萧宽:得艺三昧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8-05

浏览次数: 965
“鬼才”萧宽: 得艺三昧 
文本刊记者|王晓云

萧宽简介
萧宽,1949年生于天津,祖籍沧州。诗人、书画家、雕塑家、策划家。现在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国情研究会会员、中国策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新华社书画院高级画师、天骄画院院长、中国国际精典雕塑院院长、中国国际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字文学院兼职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在速写、素描、版画、漫画、连环画、国画、书法、油画、壁画、造型艺术、装饰设计,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诗歌、散文、杂文、评论、报告文学等数百篇还被全国各大报刊发表。
 
萧宽,虽已年近花甲之年,但一头长发昭示着他不羁的性格。他的成长颇多辗转,祖籍沧州,出生于天津,在天津上完学以后就随着一股“上山下乡”风“刮”进了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当上了知青,后来在吉林大学学中文。呆在草原的呆了20二十个秋冬,他的性格也浸润了草原人的粗犷豪放,豁达不羁。他自认自己是一粒草籽,“在野草的怀里断奶/又被秋风的巴掌打落/从此成了流浪汉/不知在何处落脚谋生”。也正是云游式的生活,使他对生活有不同的见解,日后的艺术创作也闪现着独创一格的魅力。
诗词:性情之作
萧宽的诗歌总是渗透着草原的生息,没有夸张华丽,朴实之中自有力量,自见性情。如1980在科尔沁写的《草籽》:“把命运交给风/却不为飞黄腾达/愿在跌撞的生涯中/扑到春姑娘怀抱” ,“摔在悬崖峭壁上/摔不碎绿的热望”,“被遗弃了/从不沮丧/只要不拒绝岩缝中一撮泥土/便扎下生活的根/只要有一块卧牛之地/便织出春的一角”。
草籽生命力如此顽强,只要有希望就从不放弃,只要有阳光就一定要向上。对环境没有挑剔,对恶劣没有抱怨,一心向着光和热,从不畏惧路上的坎坷不平,这也正是萧宽自己的写照。颠簸过很多地方,驻足过很多风景,有过不如意,有过不理解,但是不论环境多么不尽如人意,他都能坚定自己的信念,都能够排除万难扎进自己的艺术世界废寝忘食潜心创作,勇敢表现自己。
    再如他写的“成熟是上帝的仙果,/也可能是炼狱的刑具/风格是创新的旗帜,也可能是守旧的抹布/个性是艺术的灵魂,也可能是叛逆的冤鬼/法度是人间的宝典,也可能是天堂的累赘。”
每一位诗人首先都是一位哲学家,生活给予萧宽深邃的哲学思维,使他看事物能够更深刻,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他不会抱怨当下;面对命运的橄榄枝也不会止步不前;面对既定法则,他不会亦步亦趋;面对未知挑战,他也不会畏首畏脚。正是这种“草籽”精神塑造了萧宽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人生。只有明白何为“草籽”,才能看懂他所有作品的自由不拘,才能理解他的热血丹心!回看萧宽走过的路,细品他的诗作,他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就顺理成章了。
雕塑:似与非似
萧宽的雕塑作品并非仅居艺术大殿供人瞻仰,更多的是融于街头巷尾与民为伴。但是无论立在哪里,作品的鲜活生动都展现了他拒绝墨守成规的态度。著名诗人黄淮撰评萧宽的雕塑:“独巨匠心,别出新意,令人眼前一亮,明眼人一看便会颔首称赞。”萧宽的雕塑有中国传统创作技法——写意的借鉴,以形意神韵表达深刻的内涵,在似与非似间人物的神韵尽现。
萧宽曾应邀给北京市宣武区的旧城改造当策划并立雕像,比如他的为此他创作了一组展现北京天桥民俗市井人物的雕塑——《从头开始》、《乐在其中》、《笑口常开》、《甜蜜人生》等。塑像这些雕像并非写实,夸张中传神地展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常态和风貌,将观看者拉回那个生活气息浓厚的天桥,卖糖葫芦的叫卖声,说相声的逗乐声仿佛依稀在耳。同时人们也音乐隐约从作品中感到了汉之浑厚、秦之支雄悍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从头开始》
 
 
萧宽在央视《奋斗》节目中曾对《从头开始》做过解释:“我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天桥的现象,这剃头在那看着就是朦胧的,模糊的,含糊的那一代的那种概念。比如剃头的人肯定是含辛茹苦的,这个也许并不是地主,所以把他弄的很胖,这个很单瘦,这样形成了一个生活的对比,又形成了一个创作的对比,创作对比就是要一高一低,一胖一瘦,一大一小,一仰一合,一呼一应, 这样形成了一个构图。”
他想追求的,也许正如他对《乐在其中》的注解:“留一份淡泊,、守一份宁静,人鸟相依,如仙似梦。”

《乐在其中》

版画:明快朴素
萧宽的版画是黑白间的艺术、,木板上的故事。他的版画尽可能利用对象本色,显出木味。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
 
菊丽玛之宝珠浴血
 
 
萧宽爱用版画讲故事,《红色宣传员》《现代化办公》和《菊丽玛》三组作品因其经典和创新应邀参加全国美展,也让萧宽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成为全国美协会员。
木刻套色版画《红色宣传员》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之作,撷取“下乡”大草原时的风景人情:大草原,蒙古包,骑摩托车的邮递员把《毛泽东选集》等红色书籍送到蒙古包,整个作品尽现大草原的异乡风情和浓厚民情。再如《现代化办公》,版画中展现了当代办公人员把成绩搁在加温器里,而把问题搁在冷藏箱里的错误态度,用传统的版画承载严肃的现代形势,庄谐并重,发人深省。此外,他的版画还可以讲述民间传说,《菊丽玛》无疑是他将版画作为连环画的代表之作。
萧宽曾用版画讲述菊丽玛的故事。菊丽玛是传说中科尔沁草原上的一位女神,她温柔善良、心系百姓,为了百姓在与恶魔尼古勒的斗争中牺牲,受到草原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在菊丽玛的一组版画中,流畅的线条充分体现出菊丽玛的美丽善良,恰到好处的“留黑”则体现出恶魔的凶残,观之,那场战争仿佛活现。
草原地域的广袤,、草原故事的传奇拓宽了萧宽想象的疆域,让他本就不羁的想法更加天马行空。著名版画家李桦先生曾说:“……萧宽的黑白木刻,以朴素见称,他用装饰性的民间艺术风格,极为浓郁的艺术语言,深刻而细微地表现牧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希望理想以至风俗习惯,是最能令人寻味的。我相信这些内容丰富、刀法利落、黑白明快的木刻,能动你的心……”
 鲁迅美院教授李福来先生在《云雀的歌——萧宽木刻作品赏析》中也写道:“萧宽同志的几幅木刻,奇迹般的有如一股清新的风、一束明亮的光,展现的景色令人耳目一新。萧宽用他云雀一般的歌喉,赞颂他脚下的土地、歌颂他对草原的深爱,诚实而真挚,显示出艺术家可贵的品质。”
  

  书画:有法悖法
萧宽写字也不同常人,不用刻意研墨调笔,信手抓起一支破毛笔蘸着水盂中的残墨剩水就可以在宣纸上挥洒,没有矫揉造作之态。然而,落在白纸上的黑字却别又有一番情致。 
萧宽作书法没有囿于传统的法度,他以职业画家的敏感和诗意的激情去审视和创造形式,自由地运用线条,创造出别具一格、富有个性化、别具一格的书法形式,给人以飘逸、新奇之感。从笔法上,基本上以圆笔为主,结字自由流畅不拘一格。在变化行笔中追求线条结构,造成每个字的体态之美。
深邃的内涵是要字外功夫的。可见他的经历于他的书法有很大的帮助。“无师自师人皆师,、有法悖法美即法”。不拘绳距是萧宽创作的关键字,没有什么可以束缚萧宽的思维,没有什么可以围困他的创造,他的艺术世界,唯一不变的也许就是变化,

萧宽的国画泼墨挥毫毫无滞碍,线条流畅张弛有度,总能让人感到向上的张力。《沸腾的地平线》里酣畅飞奔的骏马体态各异毫无雷同,仿佛能听到“哒哒”的马蹄自身边呼啸而过,无论奋蹄前奔还是扬蹄嘶鸣,都保持向前的姿态追赶前方的那轮红日,生命力在纸上张扬,热血在画外沸腾,倾泻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浩荡之气。萧宽的国画,品之,总有画外之致,景外之情,韵外之味。
 
    萧宽是一位勇敢的艺术家,坎坷丰富的生活经历之火锻造了他自由奔放的性格,激情的浪花加上多方面的修养底蕴,聚焦地流溢在他的书法艺术形式上,浪漫与个性及文化底蕴正是他书法成因所在。
罗丹曾说:“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萧宽的艺术有大通不斗、大兵不寇、大刀不砍之风。
他的《自画像》是对他自己最好的总结:
      
一枝秃笔挂彩虹,
几张破纸叠云峰。
千滴残墨摧夜幕,
满腔热血撞黎明。
                                                                                                                                                 编辑|王晓云
[上一篇: 季学恒:高山君子,仰止景行 ]    [下一篇: 萧楠与磁州窑“十八罗汉”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