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骏兄印象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3-05-29

浏览次数: 1386

   文/谢雍

 人物简介:

潘若骏,字池阳、厚行,号苦马、木雁,斋名散淡居、逍遥居、山木居。1946年生于陕西华县,自幼学书;曾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受教于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他的书法恪守传统正脉,默读碑帖,神交古人。1996年后,幽居乐山蒔养兰花。先后创作书法《中国历代咏兰诗选》六卷;《猗兰长吟——中国历代名家咏兰诗词集萃》长卷200余延长米;《中国古代诸家说兰》一卷;《元曲》四卷等惊世作品。2009年《禅诗精选》五百首,由西泠印社古典精装刊行。

    他的书法作品 ,行笔有的纵横舒张,仪态奇肆,藏骨抱筋,含文抱质;有的古朴典雅,恬淡脱俗,静穆冲和;不为时风所扰,不受功利诱惑。

    2008年以来,潘若骏往来于广西钦州和江苏宜兴之间,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将书法与陶刻联姻,毛笔变刀笔,宣纸改泥丕,点土成金;小到手把玩件,大至比身陶器;少的一字得妙,多者洋洋数千言;铭刻出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各式陶艺作品数千件,开创了民俗生活器皿变高雅艺术珍品之先河。为民俗文化遗产的新生填补空白,并载入史册。

    潘若骏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四、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四、五、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首届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中日刻字展,中国名家名联书法作品展,天津市历届书法篆刻展等。作品入选《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大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二卷)《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多部专集。艺术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书法家电脑数据库》,《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传略》,《津门当代书法家传略》等多部典籍。

 如昙沧海 似水流年

   若骏兄七十年代落户塘沽,八十年代初相识相知,已逾卅载。有缘同属戌狗,我长一轮,曾号木瘿,他号木雁,另有木牛、木兰、木舟者,不期兰、舟仙逝,众木凄然。

   尘世知音者少,知心者犹难。我俩性悖于参商,情契同手足。时常身隔两地,永日梦绕一堂。俗云文人相轻,我等独违世俗。促膝谈艺,酒逢知己千杯妙,漫漫乎盘盏狼藉;执笔论书,话常投机万句神,匆匆乎旭日西沉。

   1988年塘沽举办潘若骏书法个展,我专从外地延请名师为之装裱。难得此君处处有心,时时学问,又练就一手精裱装池艺术。细到浆糊不折不蚀,裱褙如何不裂不崩,一一研揣,样样在行。怪哉斯人,生活上潇散倜傥,不会料理,书艺上引商刻羽,精到细微。 此次个展,一字一珠,如临诗境,如闻清音,观者涌动,声震沽上。其实,这只是他展示才华的感性阶段。

     

     而此前,他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受教于欧阳中石先生,历时两载,登堂入室,成为先生的得意门生。其眼界大开,书法技艺与学术理论,是他全面升华的理性阶段。书家难得的品质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不为时风所扰,不受功利诱惑。书艺本是寂寞之道,并非盒饭快餐,要掌声凑热闹的表演艺术。而若骏兄能恪守传统正脉,临《张黑女》笔意婉润,俊秀苍茫;摩《金刚经》内紧外拓,神采入微。他之所以学谁似谁,全在乎默读碑帖,神交古人,悟透作者书写妙谛。如历史盛衰背景,笔锋长短柔健,笔法使转正侧,执笔高低,纸质薄厚,甚至悟到作者席地还是坐几。可见书法的秘诀全在“庖丁解牛”,体悟精微,贵在得法,妙以致用。由于他的眼高心悟,守有传统不泥古,变有个性不为怪。故此笔下常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若问习练书法的捷径若何?答曰:悟透细节,呈自家风骨。

 当今书家,以速成为捷径,不下苦功,悟性不足,只得皮毛,难及风骨,既走了弯路,也难成大器。

寂隐嘉州托素怀于香祖

    若骏兄遍览神州,行万里路,如读万卷史书。1996年落户于大佛脚下,伉俪相携于乐山寓中。半圆阳台广植名兰,品种繁多,有的一箭上万。爱兰、育兰、悟兰、写兰,并以“三素兰苑”名室。三素者,以素心之花,展百蕊香祖之兰性;做素心之人,体潇散淡泊之兰品;办素心之事,表素面人生之兰行。遂之广集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当代文人武将儒释道家咏兰诗词,净心书写,汇成《中国历代咏兰诗选》六卷;《猗兰长吟——中国历代咏兰诗词集萃》长卷,洋洋乎达250余米,并亲手精心装池,两年乃成。不是识兰若此,又何德何能完成诺大工程。

 



《峨眉山月歌》

游历钦州育大雅于民俗

   2008年末,游广西钦州,当地富产坭兴陶土。往日只作民用陶罐之属。而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摸索技艺,历时一年,信手拈来,将书法与陶刻联姻,点土成金,制出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各式大瓶、梅瓶、壶盘及文房雅器上百件。并融坭兴书刻于佛文化、兰文化、茶文化为一体,开创了当地民俗生活器皿变高雅艺术珍品之先河。为民俗文化遗产的新生填补了空白,功不可没,当载入史册。

 客居阳羡寄彤管于禅门

   越年,若骏又租居宜兴,有缘贴近东南佛国宝地。已逾耳顺之年的他,其阅历、修养、艺理、哲学……集诸多素质于思辨理念,升华到另一高度。多方收集、整理、筛选儒释道相通的禅诗艺理,从中悟到自如、自在、自由,蓄素守中的老禅文化,融入笔端,书成《禅诗精选》五百首,由西泠印社古典精装刊行,此举对市场经济的净化,传统艺术的净化和人生心灵的静化,难能可贵。也为书法这黑白世界的晶化充实了深邃的禅味。对若骏自身可谓缘之使然,心之必然。

   谈到禅,我是槛外,不敢妄评。只觉得禅诗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滚滚红尘中,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净化心神,空灵脱俗的金句名篇,一再捧读,如良药、清泉、绿地、利剑。诗面易解,禅理亦深。“好向枝头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篮中。”“淡泊何于世,无求熟侮予,窗明蜂作鼓,花静蝶成闾,地僻能避客,天长好读书,性灵随处养,绝妙是山居。”读禅学禅也时时净化着我愚钝的心灵。

   “山木居”是他租居宜兴后的斋号。取庄子《山木》篇:山中大木,以不材得终天年者。此兄前有钦州书刻经历与功底,有一大批力作。此时面对宜兴紫砂,又唤起了再展身手的创作欲望。他与当代制壶名家携手,遍采历代名壶样式,亲自捉刀,以刀代笔,游刃于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陶泥之上。把书法艺术与刻字艺术熟练地融为一体,或端庄稳健,或灵秀奔放,那独特的意蕴既非平面书法所不及,更非单门刻字所难企。噫嘻!伉俪日夜相守,近四年精心雕琢,又有四千件紫砂精品问世了。可知,此“山木”不材者,乃自谦之谓也。

   我首先肯定,近年来书坛的优秀获奖者作品不少。但是堪称经典之作委实不多。反之,只写了几年俗字,不辨繁简;卖得几张俗品,不识错别,自贴金面,称书家者有之;“著名画家”不敢提笔落款或落款者“春蚓秋蛇”,自诩创新者有之;买个“大师”头衔,羊头狗肉,招摇于世者有之。究其外因,人生尘海,受时代裹挟,文坛喧哗,在物化的浪潮中,功利僭越于艺术之上,甚至庸俗恶搞,不仅摧残着艺术的尊严,又何以期待对人文精神道德的启迪。而书家内因,不外乎“传神写照,全在阿堵中”,墙头芦苇,根浅腹空。内忧外困,如能心无旁骛,作出一件服众的事,已属不易。如能办几件震撼人心的事,更为难得。而若骏兄做到了。他半生执着追求,目标一再刷新。攀上一个高度,只为自己画个逗号和问号,又从零起步,继续“挖山”不止。他从不给自己画句号。其人其心其情其意实在可贵。

   还要看到,书法艺术发展到脱离了实用而成为视觉艺术的今天,在肯定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应理解其综合性的生态文化,乃至与华夏民族深层次、高境界的文化品质。书家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点一画的视觉效果,更应注重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一点若骏兄做到了。

综述管见,若骏兄不愧为塘沽书坛长出来的人才精英;滨海新区冲出去的大家名流。他从未获得某些大奖。他对此看得也特淡。同时也给书坛提了今后设定奖项的问号。我想只凭眼前这些半生汗染的累累硕果,谁不颔首心服,这是他给自己的最高奖赏。他殷切希冀把半生熔古铸今的心血全部奉献给滨海新区。那时我不知道,能否有块“不大的地方”把根留住,不再让一颗漂泊的心和珍贵的墨宝流落他乡?

   如今,“山木”君终于返津沽定居,再走进“山木居”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翰墨书香。三层书房的墙壁上挂满了他的各种款式的书法作品,千余件宜兴紫砂壶和钦州坭兴陶艺作品摆放在案几之上,凡来仰慕者无不拍手叫绝。而山木兄依然那样淡定,那样谦恭,在他那儒雅的笑容里,我们依然看得到他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不息地追求。我们盼望着他的再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上一篇: 连鑫 中外著名实力派山水画家 ]    [下一篇: 翰墨丹青彪史册 春华秋实铸辉煌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