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家人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8-05

浏览次数: 7746
玉缘家人
文|刘光勇 李飞

一:因玉结缘
   国人爱玉,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玉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在国人的血液里。中国人对玉赋予了太多的内涵,«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句子。
    就一块美玉来说,我想大家都会爱不释手,然而对李海生而言,玉就是他的生命和一切。上世纪90年代初还在单位上班的李海生经朋友的一次介绍认识了玉,从那一刻起李海生便被玉所深深的吸引,开始有了买玉的念头。当时的积蓄并不多,可是他还是花钱从朋友手里买下了那块玉,他说他和玉有缘,也就是从买下那块玉之后李海生对玉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久便辞去了单位的工作,开始踏上了去往新疆的寻玉之路。如今的李海生被业内人士称为“李博士”,称呼他为博士不是因为他学历高,而是因为他这二十多年对玉的执着而积累的识玉的本领,看到玉便知玉的质地、产地、皮色真假,甚至产自哪里的矿。因此,总有不懂玉的朋友请他去长长眼,也总叫他“李老师”。
二:因玉结情
对玉共同的热爱让李海生认识了结婚至今的李夫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玉。李海生说,是玉让他们走在了一起,玉让他们夫妇在思想和精神上产生了共鸣。可以说是玉给了他们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平时的李海生大多奔波在外,而李夫人却把家里的生意打理的井井有条,李夫人可以说里里外外一把手,是一个生意女强人,但她却为人随和大方,如今她还创办了自己的花丝镶嵌厂,还有玉饰品设计和销售团队。但在她闲余之际,书法和豫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懂石头,一个懂艺术,两人真是完美的结合。
每得到一件好的玉石原料,李海生都会抱着看上几天,不知有多少次了,他都会抱着一块玉石躺在床上痴迷的悟上一宿。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李海生最害怕的就是一块好的料子被雕刻师傅雕琢坏了,他经常为了雕刻的事情从新疆跑往广东、上海、江苏等地,找那些有名的雕刻大师做雕刻。可如今他却不用东奔西跑的找师傅雕刻了,因为他的女儿已经帮他分担了。
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淑钰是李海生的大女儿,是典型的80后。因为从小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喜欢画画的她从小就对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毅然选择了玉雕。经过自己的努力拜师在人称玉雕界“黄埔军校校长”玉雕大师倪伟斌的门下。刚踏入雅园玉雕大门的时候很多同事和朋友都议论纷纷,说她大学毕业了不去找份工作却来厂子里学雕刻,那你大学不是白上了吗,也太屈才了吧!可是她却简单的回答说我爱玉雕,因为当时的同事不论在年龄还是学历方面,很多都比她低,可是她却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在她心里只有玉。她经常收集有关书籍,用心的钻研和雕刻,把自己对玉雕和作品的感悟与师傅倪伟斌一起分享,如今她已有多件作品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
    李淑钰也很有佛缘,她对佛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在雅园时还被同事封了个绰号叫“观音王”,那是因为她做出的观音风格别致,很有佛性。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琢玉,玉琢人”,当然这也是她师傅的教导。
 如今李淑钰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取名“玉易”。她热爱慈善事业,目前已经收了几十名徒弟,其中有十几名是残疾人,并亲自传授他们玉雕工艺。因在业界成绩突出,李淑钰于2014年被评为“中华大地之星全国十佳新闻人物”。
    因玉结缘,与玉相伴。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皆因玉有精光内敛之质,这就要求琢玉人要有如玉般的品质。其实赏玉玩玉之人又何尝不应如此呢?要懂得鉴赏玉雕作品,关键在于领悟其艺术感染力和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启迪。光阴如水,万物皆随岁月流逝,唯有精神不朽。
                                                                                                                                                                                                                                                                                      编辑|刘丽珍
[上一篇: 颠覆传统玉石运营模式 开创崭新典藏市场 ]    [下一篇: 尚德古韵文化中心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