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测会议中心召开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16

浏览次数: 987

赤子融媒体北京讯 (记者 静泊)5月16号上午由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于今天在北京国测会议中心召开。

“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测会议中心召开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还有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盘锦市委宣传部、蚌埠市委宣传部、岫岩县政协、赤峰市红山区的各位领导共60余人。

“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测会议中心召开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会长侯彦成致辞

中华民族爱玉和用玉的传统始自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已有8000 余年的历史,延续至今,未曾中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从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资料看,以兴隆洼文化为例,岫岩玉奠定了中国八千年玉文化发展史的深厚根基,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例,岫岩玉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和永续发展的光辉历程,成为中国史前雕琢和使用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对夏商周及后世用玉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远古兴隆洼人和红山人独爱岫岩透闪石河磨玉,悠长的历史和无以伦比的价值使其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稀有、最珍贵的玉石资源。

“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测会议中心召开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致辞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约8公里的三星村,1929年燕道成、燕青保父子开掘水塘时,在沟底发现400余件玉石器,三星堆文明横空出世。1934年,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的葛维汉组织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自1980年以来,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延续至今。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相继出土金器、玉石器、青铜器、陶器等1700余件,还有大量的骨(牙)雕刻器残片、虎牙和海贝约4600颗。举世闻名的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黄金面罩、金杖,基本都出自这两个祭祀坑,奠定了三星堆遗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2020年9月,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新发现6座“祭祀坑”。此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出土各类器物总数已超过500件,包含多种此前从未发现的器类,对于丰富古蜀文明的内涵、研究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夏商王朝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证据。

“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测会议中心召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致辞

2021年3月20至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进行了持续 4天的直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星堆新发现特别节目》累计观看人次超过4380万。央视新媒体端直播总观看量达1.64亿。25个微博话题登上热搜,设置话题阅读总量达21.4亿。国际视频通讯社对外发布的“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新闻素材和直播信号共被31个国家和地区的227家电视台、频道和网络新媒体平台引用报道,累计播出1026次,播出总时长近6小时,成就了考古成果传播的“三星堆现象”。直播中5号祭祀坑出土一件椭圆形玉器,经现场初步检测可能为岫岩玉,得到鞍山市和岫岩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测会议中心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致辞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北,2001年施工过程中被发现,随后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数千件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数以吨计的象牙,数以千计的野猪撩牙、鹿角,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是继三星堆之后四川商周时期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对古蜀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其中出土的完整的黄金面具和太阳神鸟金箔饰更是超级国宝,后者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识,广为人知。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琼,通高22.2厘米,上宽6.9厘米、下宽6.3厘米,孔径5.1~5.6厘米,重1358克。此件玉发现于金沙遗址宗教祭祀区内,系用岫岩黄绿色透闪石河磨玉制成,带有明显的红色石皮,体量很大,工艺精湛,应是良渚文化遗玉,但用岫岩河磨玉制成,充分显示了岫岩玉在良渚文化和古蜀文明中的强大影响力与生命力。

“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测会议中心召开


5月8日~10日,专家组亲赴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和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重点对十节玉进行了观察,并与四川省文化厅王毅厅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院长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朱章义馆长、王方副馆长进行了交流, 得出以下两点重要认识:(1)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长梯形玉,长轴一侧琢打磨平,另一侧对向片切割而成。此项玉雕工艺由兴隆洼文化首创,被后世传承,并对三星堆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2)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应为良渚文化遗物,整体呈黄绿色,带有红色石皮,玉料为岫岩透闪石河磨玉,被金沙人当做礼地的圣物使用,岫岩玉文化在史前至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岫岩玉质地温润,可塑性强,自古以来便深受喜爱,与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在中国宝玉石协会2000年2月举办的全国性“国石”评选活动时,岫岩玉名列十大“候选国石”之首。200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岫岩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鉴于岫岩玉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2006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正式将21313号小行星命名为“岫岩玉星”,并获得国际认可。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块、匕形器等,多用岫岩透闪石河磨玉雕琢而成,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玉器,将我国雕琢、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到距今8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奠定了中国八千年玉文化发展史的深厚根基。红山文化时期,传承了兴隆洼文化雕琢和使用玉器的传统,玉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玉雕工艺技术取得飞跃性进步,玉器的使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用岫岩透闪石河磨玉雕琢而成的玉龙、玉人、玉凤、玉龟、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璧、玉镯等典型器类,确立了较完备的玉礼制系统,成为中国史前雕琢和使用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对对夏商周及后世用玉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河南殷墟妇好墓、三门峡国墓地、湖北叶家山曾国墓地及陕西梁带村芮国墓地中均出土有典型的红山文化风格玉器。距今5300~5000年左右,红山文明正式形成,红山文化玉器的成就亦可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玉器见证了中华文明形成和连续发展的光辉历程,是延续文明血脉的核心物质载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玉器发挥了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功能,是各民族融合发展和团结进步的重要物质见证。在当前空前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拥有八千年雕琢和使用历史的岫岩玉应为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核心物质载体,堪称“中华第一玉”。科学构建岫岩玉文化体系,深入解析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内涵与特征、价值与功能及其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学术任务。保护、传承与推动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研究,正确引导岫岩玉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无疑是今后重点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 马未都说收藏:这一行的水一点也不深,只是水浑 ]    [下一篇: 赤子商务一行参观调研衡水市陨石馆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