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誉炜:父亲助我立远志●家事春秋之五

来源: 赤子杂志11月刊   发布时间:2018-03-09

浏览次数: 7641
   从小到大的记忆里,父亲是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兄妹的,他对我们的管教更多的是和颜悦色的言传身教。言谈话语间,多是鼓励我们向前看,往前行,不要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图为作者父亲自拟春联底稿影印件。
 
   记得1976年3月6日,我当兵离家前的那个夜晚,父亲让我与他睡在一条炕上,给我说了很多,从解放前家庭的贫困状况说到今后到部队的希望。特别叮嘱我:从明天上了军列起,就要抢着做好事,年轻人多干点儿活、吃点累不要紧,只能多长力气,不会累死人的。还说,咱家五个小子,能有个当兵的实在必要,军队出息人,也能保家卫国、报答党的恩情。要当兵就要好好当,不要虚度时光,白晃荡几年又回来不可取。


父母在1999年秋天。此时踞父亲查出癌症还有半年多时间
 
 我在部队几十年,有一个“没有”,就是从来没有接到过家里要求我回家的电报或电话,而那些年在部队,“见电速归”是使用频率极高的电报用语。没有接到过电报,并非表明家庭一直平安无事。家里也曾遭过火灾袭击,父母晚年身体不适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父亲总是考虑不影响我的事业和工作,从来不轻易告诉我。他在写给正在省城上大学的四弟的信中,多次提到家里的事儿“少给三儿添麻烦,以集中精力,百倍努力,勇往直前,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做出更大的成绩”。

      
图为作者父亲摘录的人生格言影印件
 
   1986年,我要随38集团军侦察大队赴滇轮战时,说实在话,虽然态度很坚决,但在思想深处也有一些顾虑,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想到战场上枪子儿是不长眼睛的,此一去也可能与亲人成为永别,作为儿子难以尽孝,作为丈夫和父亲难以尽职,很有些百味杂陈的惆怅。是父亲一封封家书,拨开我思想上的迷雾,增强了信心和勇气。他在信中反复叮嘱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仗就可能有伤亡。一定不要怕,而要信心百倍,机智勇敢,挺身而出。应看到,这是锻炼培养自己的好机会,力争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前景是光明的。至于你母亲的工作,我会做好的。在这个问题上,家庭绝不会拖你的后腿……整个参战期间,父亲写了十来封信,每隔一两个月就写一封,都是鼓励我足智多谋,勇敢应对危险和困难。这些信,不亚于组织和领导上的战前动员。让我在那个艰苦枯燥的日子里反复咀嚼,感受到字里行间浓浓的暖意。
   那些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父亲都是我坚强的后盾。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上期,我的工作环境一时出现相对复杂的局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权重的要害部门平职调整到非权力部门任职。周围舆论环境给我带来的压力也很大。每次见到父亲,他都关切地问我与单位领导的关系问题,告诫我多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多干少说,往远处想,往大处看。身正不怕影子歪,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父亲的话就是一剂良药,能解决不少思想问题,激励我不改初心,乐观向上,旷达进取,愈挫愈奋。
   父亲走后,他生前的这些提醒仍在辅助着我前行。这十几年,我又有许多次工作岗位的变动,经历了从内地到边塞、从热地方到冷地方、从边防到北京、从校官到将官、从在职到退休的转变。每次我都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假如父亲还在世,这事儿他会怎么看、会嘱我怎么干?力求不做让器重我的父亲失望的事情。父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我一生的“助推器”和“防火墙”。
今天,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幸福生活和兄妹几个的成长状况,父亲九泉之下有知,也应甚是欣慰的。
                                                                                                                                      2017.11.2于北京知行斋

   
[上一篇: 返回列表 ]    [下一篇: 马誉炜:父亲的文学情缘 家事春秋之四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