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六性

来源: 赤子杂志   发布时间:2017-10-17

浏览次数: 7578
者/ 海翁
     辛卯年与友人南游苏、杭、宣城,访名迹、寻遗贤。期间亦购文房之具,于宣城试笔醒墨之际,观水墨相化而顿有心悟!得海翁书法之"六性"说,即“水性”、“笔性”、“纸性”、“墨性”、“心性”、“场性”。此书者“六性”,正应对于画者“六法”。为学书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重视的要诀。
     书法之中潜移默化的一些元素,造就了书法,构筑了书法的生命,其中水、墨、笔、纸、心,场,是构成书法的几大要素,归类为书法六性,即为:水性、墨性、笔性、纸性、心性、场性。
     水性。古人云:"智者乐水",亲近水的人,也会得到一些智慧的思考。这种智慧可能就来自“水利万物而不争”吧!对于书法而言,不同地域的水对于墨、纸、笔以及个人的情感,带来了一系列的连带影响,进而影响创作者的情绪和作品质量。北方的水,比较厚重,醒墨的时间相对就会长,而江南地区的水质就比细软,润滑度高,醒墨时间相对较短。当时在宣城醒墨时,水倒入墨碗中那一刻发生的变化至今历历在目:水墨相遇的剎那间,表面鼓起了一层厚厚的泡沫,用笔一搅动,马上又恢复平静,没多久就可以书写了,这对于身居北方的我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于是,我似乎突然明白为什么好笔好纸出在这里,原来“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很多人喜欢用水书写。经常会看到一些老人在公园里用海绵蘸水写字,而且写得不错。但是如果让他们换用墨,结果就不能尽人意了。这就是水和墨的区别,不识其性,难以成其意。
    墨性:墨性直接影响了创作者的心性。《墨经》云:“凡墨色紫光为上,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凡光与色,不可废一。次久而不渝者为贵,然忌胶光。古墨多有色无光者,以蒸湿败之,非古墨之善者。其有善者,黯而不浮,明而有艳,泽而有渍,是谓紫光。”制墨之佳者,代有名家。古墨坚致如玉,光华如漆。古人用墨也必择精品,不仅借以传当时,更借以传美于后世。古人在对于墨的浓淡是有讲究的。唐代欧阳询有“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元代陈绎曾又有“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弄则肉滞,太淡则肉薄”。可见用墨恰到好处也是书写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且我发觉,古人研墨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沉定自己、收心抱一的一个过程,而后才会有“文在笔先”、“意在笔先”的妙境。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建议大家偶尔也要静下心来研一次墨,让自己的心感知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
     纸性:纸是书法非常重要的载体。古人讲究用纸,常用退了火性的纸。现在的人讲究不起,也不懂讲究。实际上里面含了诸多奥秘。纸是会说话的,对于能够驾驭笔墨的人,纸是非常好的润滑剂;对于笔墨驾驭能力差的人,纸的好坏与他无关。纸与笔之关系,强纸如用刚笔则刺刺不入,故必须用柔笔以书之。弱纸如用柔笔则绵绵不起,故必须用刚笔以书之,刚柔与强弱相立而相济也。书画家多以用旧纸为乐,书写时老纸不会给你停留时间。如果能够驾驭,就如鱼得水、得心应手、酣畅淋漓,如老友般久别重逢。对于初学者则以用原书纸习大楷,用毛边纸或料半宣纸习小字,不必求其精美者。因练习之时,用惯粗劣者,则一遇佳纸,便有眉飞色舞之乐。只有了解了“纸性”,才能于内心舒展一片天地,为书者的情感和才华铺平道路。
     笔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利则事不善,虽有大名家而与以卑劣之笔、败坏之墨、粗糙之纸,求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岂可得哉。对文人来说,笔如同武士手中的宝剑,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学书者来说,笔是非常重要的。笔可以给人自信,也可以让人扫兴,这就是古代文人为什么会定制专用的笔。没有最好的笔,只有更适合的笔,并非贵的就是好的,便宜就不好。我往往发现一些小摊上的笔很适合我,并很喜欢,几十块一支的笔也可用几年,现在都还在用着。我用羊毫较多,写草书多用羊毫。楷书、隶书、篆书用兼毫和狼毫较多。羊毫也分长、中、短,小草、大草、狂草、榜书,往往用软笔来写硬字,羊毫写出的字硬朗,因为中峰着笔。笔如剑,笔锋即剑锋,当我们能完全将笔与心合为一体,那么我们挥毫泼墨就会如裴旻舞剑,"庶因猛励,就通幽冥"!
     心性:个人的心境,心情,学养,天资,创造力,想象力,空间感,审美高度,格局。如同我们的心脏,属于我们左上方,古人叫“君位”。心处于人体三七处(身体的黄金分割处),心性主导其他五性。西汉杨雄说“书者心画也”,书法是文人的心电图,文人内心的写照。心性表达文人情怀。唐代孙过庭《书谱》说“达其情性,行及哀乐”,我觉得文人心性是个人修养的综合指标。文人的个人修养拿今天的话说是要有一颗对社会、家庭、对自我的高度责任心的人文关怀,以及对自然的探求之心,对自我的感悟之心。作为修行者来说慈悲、善良和感恩之心(对天地的敬畏之心,敬天悯人之心,对自然的忠诚之心,对无常的应变之心)是完全可以跨越任何宗教的。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三把金钥匙,只要能拥有它们,就可以打开任何一座宝藏。心性不好则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以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为例:王羲之一日远游,路上身体不适,饥饿交加,写了个“当”字让书童到当铺卖字,当铺老板因觉得其字病态十足而拒之。书童回来告知,羲之愠怒,重新写了个很大的“当”字再让书童当之,当铺老板觉得其字怒气冲天而终不接纳。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人的心性的重要性,这里直接说明了心性影响到了墨性,并给观者带来的不同感受。正如东汉董仲舒说的“凡物必有合”。元代陈绎曾也曾说过“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衰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又可见书法将书写者的心迹表露得一览无余。而美好的心境总能给人带来愉悦之感,所以,休养心性对书写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至于一个人的天资、学养以及审美思想的高度等等这些元素,都是丰富心性的必不可少的。
     场性:一是指书者从小生活的环境,师长的影响,同伴的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对世界的认识以后,对生活环境的塑造和选择。如选择爱人,选择朋友,对正义的敏感性,判断,生活环境等。为什么长江以南出才子佳人?因为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人们便会滋生出吟诗作画的想法,更愿意去挥毫泼墨。刘禹锡有“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宋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及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诗词信手拈来,皆为古人寄情山水,抒发心中之感之作。试想,假如一出门万里黄沙,千里飞雪,怎么会使人有心情吟诗作画呢?不同环境造就不同字形,南北方人写字是不一样的。江南吴侬软语,缱绻呢喃,自古出文人雅士;而北方多的是战士,西北多豪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二是指生活的人文环境:朋友圈,师长,师友间的敦促,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可激发书写者的积极性;此外书写时的环境(现场书写的空间:山水,寺庙,地下室,不同环境写出的东西不同)也会从无形中影响书写的质量。所以,“场性”,其实有两层概念,其一就是自然环境,其二是人文环境,二者互为融合方可为文人书者创造出理想的艺术天地。
     "书法六性"是书者在实践中的体悟,从书中体悟人生,体悟宇宙真谛!仔细体味把这些天机妙悟融汇于胸,自得文意、臻于大化。

[上一篇: 新文人语境之书法三参 ]    [下一篇: 人生九悟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