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 1004
湖南大学 周虎
    摘要:大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文明撒播精神的种子。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已经迈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令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的大学精神何在? 如何建设大学精神?大学没有精神,就不能称其为大学。面临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的现状,探讨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关键词语:大学精神 ; 新媒体环境 ; 失落;  重建
前言
    普林斯顿大学前长、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斯克纳曾说“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由此看来,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文化创造过程中沉淀、提炼下来,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它不仅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新媒体技术普遍运用的时代,日臻完善的新媒体环境,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途径,深刻影响着其思想观念、认知行为与生活方式。大学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大学精神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从而诱发了大学的本体危机,主要表现为大学精神的消弭和失落。因此在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内涵,新媒体技术的特征的基础上,依托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推动新时代下大学精神的重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 、什么是大学精神
(一)创造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同时,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而相关研究也表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因此,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价值所在,也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二)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一般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精神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它既能够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大学是知识聚集的场所,是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同时也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集汇处。一所成功的大学能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创造新氛围----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因此,大学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而且应该具有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即大学应培养和发扬批判精神。
(三)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是高等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就目前来看,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早就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职能。布鲁贝克曾认为,60年代以来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以此来达到从深层次处引领社会、关怀社会的目的。
二、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业开发计划中,用于形容电子影音商品,但是随着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次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因此对其的具体定义也存在着争议。本文综合各种观点,将新媒体的定义明确为在信息传播领域内通过广泛的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所有人向所有人交互地传播信息的新兴媒体。具有主体多元,手段多样,时效显著,互动共享等特征。其外延具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的现状
(一)新媒体的使用与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使用频率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偶尔 21 21.0 77.8 77.8
从不 4 4.0 14.8 92.6
其他 2 2.0 7.4 100.0
Total 27 27.0 100.0  
Missing 经常 72 72.0    
System 1 1.0    
Total 73 73.0    
Total 100 100.0    
           
                                
                                                                                                                                                                                                                   表1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休闲娱乐 43 43.0 43.0 43.0
学习知识 10 10.0 10.0 53.0
获取信息 43 43.0 43.0 96.0
其他 4 4.0 4.0 100.0
Total 100 100.0 100.0  
                                                                                                                                                                                                                 表2
 
    本篇文章立足于问卷调查与SPSS数据分析之上,上表显示了百位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与用途,从中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较高而且主要用于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这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具有以下特征:
1对新媒体使用频繁,接触较多 :由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客户端的广泛普及,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多,受建立在互联通讯技术之上的新媒体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青年,有一定的技术知识水平与浓厚的接触新媒的兴趣,再加上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足,都促成了其成为使用新媒体的重要群体。
2使用目的多样,用途广泛:由于新媒体技术具有主体多元,手段多样,时效显著,互动共享等特征,因此对新媒体的使用也有诸多的方向。由调查得知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主要主要分为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两大方面。
3受新媒体环境影响深刻:频繁的接触新媒体技术,宽泛的参与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早已融入到新媒体时代之中,为新媒体环境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大学生也深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从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深深烙下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也正是因此,潜移默化中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精神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以上两图为对应分析结果表,揭示了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频率,用途与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的满意程度,其中经常使用媒体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精神分化为较不满意与较满意两类,而结合下图可知较满意与较不满意态度的分别对应的用途是休闲娱乐和获取知识,显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主要用途不同影响到大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的态度不同,由此推论会不同用途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大学精神产生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对思考批判精神影响
    批判精神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它既能够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媒体环境下,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与时新性,在新媒体的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互联网技术推广以来,信息大爆炸给受众带来的烦恼——信息繁芜,鱼龙混杂且难辨真伪,而这一弊端在自媒体时代更是愈演愈烈,因为自媒体技术使得人人都能更加便利的接受,加工,发布信息,信息发布的成本降低,利益扩大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水军,更是加大了我们在自媒体时代寻找真相的难度。而大学生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批判思维不足,盲目接受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新媒体环境涌入大学校园,极端自由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为缺乏批判性精神的大学生所接受,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思考批判性精神更加下降,愈加盲目。2批判性思维过于偏激,拒绝接受新媒体平台上信息:与第一种现象相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促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过度的戒心,以怀疑主义的态度审视批判任何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不但为能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还催生起激进性批判思维,形成矫枉过正的思维病态。 3区别于以上两种极端思维,绝大数大学生接触利用新媒体时,能够具有批判意识,懂得应该辩证全面的审视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但是有批判性意识并不代表批判性思维能力卓著,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仅停留在具有批判意识层面,未能真正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来锻炼批判性思维,形成批判性能力。
(三)新媒体对创造精神的影响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同时,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新媒体技术作为科学发展的成果,本身就是创造性精神的实践成果。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推广普及,又为社会开启了新的一轮的创新性浪潮,而大学生评价着对新媒体的使用程度很容易把握即将到来的新媒体时代的时代脉搏,成为这一创新浪潮之中的弄潮儿。然而,研究发现新媒体对大学生创新创造性影响明显形成两级分化之势,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技术之助力,顺应新媒体时代之东风,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实践,不但锻炼提升了创新性思维,而且还能取得不斐的成果。而另一些大学生则显得在新媒体的浪潮中迷失了大学精神的方向,不但未能积极锻炼创新思维,而且养成了百事百度的思维惯性,希望借助网络解决所有事情而忽略了个独立思维,自主精神的能力,创新创造品质每况愈下。
(四)新媒体对社会关怀精神的影响
    社会关怀精神是高等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就目前来看,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早就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职能。
Crosstab
  社会关怀,学生必备 Total
赞同 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不赞同 不置可否
性别 Count 13 11 4 3 31
% within 性别 41.9% 35.5% 12.9% 9.7% 100.0%
% within 社会关怀,学生必备 24.1% 37.9% 44.4% 42.9% 31.3%
% of Total 13.1% 11.1% 4.0% 3.0% 31.3%
Count 41 18 5 4 68
% within 性别 60.3% 26.5% 7.4% 5.9% 100.0%
% within 社会关怀,学生必备 75.9% 62.1% 55.6% 57.1% 68.7%
% of Total 41.4% 18.2% 5.1% 4.0% 68.7%
Total Count 54 29 9 7 99
% within 性别 54.5% 29.3% 9.1% 7.1% 100.0%
% within 社会关怀,学生必备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of Total 54.5% 29.3% 9.1% 7.1% 100.0%
               
                                                                                                                                                                                                                             表3
 
    上表显示大学生中性别与“社会关怀是否为大学生必备”问题的交叉分析结果。分析显示不到仅有41.9%的男性赞同“社会关怀应该是为大学生必备的品质”,而这一比例在女性中高达75.9%,存在着较大的比例差异也说明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会关怀品质上的差别。女性更愿意赞赏具有社会关怀品质,而男性则相对不太赞赏该品质。而社会关怀品质恰恰又是新媒时代所欠缺的宝贵精神,但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身于新媒体这一环境之上,就大大分担了我们在现实社会上的关注,因此也会影响到社会关怀品质。这一形势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而将会愈加严峻。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的重建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不仅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变革,同时深刻影响到人们思维观念,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无限中对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建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抓住新媒体赋予的变革机遇积极,接着新媒体时代变革的浪潮重塑大学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一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需要大学生与大学管理者,与新媒体参与者共同发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重建的关键在大学管理者。
    大学管理者需加强核心价值教育,坚守大学精神:大学之为大学,恰是因为大学始终坚守呵护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特点价值观念。进入到新媒体时代,虽然大学文化主体多样,价值多元,但绝不等于大学要放弃对核心价值的主导。相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更要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与核心价值的教育,形成工作的合力,实现思想的引领,增强对错误思想,错误思潮的抵制,要基于科学理性,坚守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重建的重点在净化外部环境。
    新媒体管理者与参与者有义务积极进化新媒体环境,为广大新媒体受众创造积极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完善新媒体法规,从制度上保障健康新媒体环境的运行,这是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精神重建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积极的新媒体环境才能对大学精神的建设形成外部的助力,推动大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精神重建的核心在每一位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大学精神的传承者与发扬者,是大学精神重建的跟本所在。离开大学生的努力配合,大学精神重建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将会寸步难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应积极树立批判,关怀,创新的意识,这是大学精神传承的第一步。其次,正确使用新媒体,努力借助新媒体为批判性思维,社会关怀品质,创新创造精神的锻炼培育提供锻炼,逐渐将意识转化为实践。通过实践将大学精神的意识融入到个人品质之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特有属性,也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所在。然而,新媒体环境下,在形形色色的因素的影响下,大学所特有的精神意蕴却常常发生错位或失位。从外部环境来看,大学精神的失落在于环境存在的弊端不足以为大学精神的守护提供现实可能性;从内部环境来看,大学自身精神氛围的缺失,以及大学人自身的精神放逐,则是导致大学精神失落的深层次原因。缺少了创新精神,社会将会停滞不前;缺少了批判精神,社会只能逆来顺受;缺少了社会关怀精神,社会便会颠覆。因此,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势在必行。从外部环境而言,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制度的完善是大学精神培育的社会制度基础;从内部制度而言,大学应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大学生应坚定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何曙荣. 大学的理想.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
李飞 陈温. 关于网络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 出国与就业,2012
陈义红.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创新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2014.
蒋研川 肖铁岩  凌晓明.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重庆:重庆大学学报,2014
冯莉 田园.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沈阳:沈阳大学,2014
吕德生 张玥. 对校园新媒体环境下推动研究生文化建设的探讨. 新闻写作,2014.
[上一篇: 唐伯元政治事迹考略 ]    [下一篇: 浅析经济法的责任理论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