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生活的火花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 1114
                                     ——李泽厚《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两书简评
厦门大学 王凯立
    摘  要:《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两书是李泽厚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在书中,李泽厚以自己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哲学思想,而后者直接指向李泽厚对中国哲学未来发展与建设的看法。两书不论在理论上还是生活上,都能点亮读者智慧的火花。
    关键字:李泽厚;哲学;中国哲学
 
    李泽厚是中国当代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他二十几岁时就在美学大讨论中一举成名,成为年轻人的“精神领袖”。到了晚年,他常常喜欢以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两书可以说是他对话录中的代表作。两书最早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分别在2011年4月与2012年6月出版,后又收录于中华书局在2014年8月出版的《李泽厚对话集》中。
    在这两本书中,对话者分别是李泽厚与刘绪源。对话的内容主要涉及李泽厚的学术生平与哲学思想。与充满着严谨论证的哲学论文相比,两书简洁明快的思想对话读来犹如高山流水前的清茶,清爽醇厚、别具一格。
    李泽厚不喜欢冗长的哲学论证,他反而喜欢用一两句最简单的话来说清所要传达的观点,这或许就是他的对话录简洁明快而又不乏深刻厚重的原因。在两书中,这种方式被称为“点穴法”,意在抓住要害,提纲挈领。套用一些学术名词,与其说李泽厚是像《论语》那样勾勒“论证轮廓”,不如借用倪培民的话说这是一种语言的“功夫”。[1]这种“功夫”指向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人在阅读中放下功利、悦志悦神。
    提起李泽厚,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他的美学思想,但他整体的哲学思想似乎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早在198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文集《走我自己的路》中,李泽厚便说:“我对中外哲学史和美学的研究,其目的仍在为以后的哲学研究作些准备工作。”[2]P6哲学,才是李泽厚学术的最终归宿。
    在这两本薄薄的小书中,李泽厚为我们较为整体地勾勒了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以“命运”为主题,融合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各家各派的思想于一炉,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积淀说”、“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情本体”、“两德论”等重要命题,是一个哲人对宇宙整体、人类存在的深邃洞察。哲学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李泽厚在这两书中刻画的就是这样一种哲学,它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创造出自己的,个体的人如何在对过去的珍惜、眷恋、感伤、了悟中把握自己的命运,人类如何寻找自己的未来……这些思想的瑰宝,不只是理论研究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启示着我们从新的视角反思宇宙人生,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在两本对话录的名称中都提到了“中国哲学”。但实际上,两书的内容很少直接涉及到对中国哲学的讨论,更多的内容涵盖了各种哲学流派的思想,直接指向哲学整体的发展。就哲学本身而言,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学科划分并不是哲学本身的划分。哲学是“一”,各种划分只不过是由“多”通达“一”的切入视角与研究取向。因此,中国哲学的发展最终应当指向哲学本身的发展,这也就决定了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必须融合各派哲学资源,从而彰显出中国哲学自己的特质,成为促进哲学本身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当代很多哲学家都承认,在两希文化主导下的哲学发展到今天急需另一个文化资源,或许这一资源就在中国哲学。这也是为何李泽厚将中国哲学放在整个世界哲学大背景下来探讨的原因。就这点而言,李泽厚在两书中的确指出了一个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两书又无不是在讨论中国哲学。
    李泽厚在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并不丰硕,但却有评论指出李泽厚对中国哲学的贡献良多。这主要归功于李泽厚“情本体”哲学的提出。在李泽厚看来,形成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特质的东西并不是心、性、理等抽象的范畴,反而是人伦理、审美等具体的日常情感。因为情感融化在了人伦日用之中,并无所谓的实体性,所以“情本体”亦是无本体。李泽厚这一看法颠覆了中国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传统观念,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与指责。但需要指出的是,李泽厚的“情本体”是将哲学融化在整个历史文化语境中所得出的结论,其视角与学界主流以文本为中心的哲学考察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如他自己所言:“这讲法不是以中国古代的种种文献或各家学说概念为依据和出发点,而首先是以中华民族这个古老存在实体的实践活动为依据和出发点。”[3]P30-31
    两书其他方面的对谈也透露着李泽厚日常的情趣与对待生活的智慧,这是语录体书籍独特的阅读味道。总的说来,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活上,两书都能点亮读者心中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倪培民.什么是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的诠释?[J].哲学分析.2013,4(2).
[2] 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 李泽厚,刘绪源.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上一篇: 如何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高效 ]    [下一篇: 再论大学文化的缺失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