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看周公礼乐思想的历史影响

来源: 赤子杂志11月刊   发布时间:2020-01-06

浏览次数: 1261

 文|武家奉



微信图片_20200106134358.jpg

武家奉个人简介:

武家奉1950年生于山东肥城大汶河北岸的武家新村,1970年入伍在北京卫戍区,历任战士、班长、政治处书记、政治处干事.宣传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宣传科长,1985年转业至经济日报,历任资料员.、编辑、记者、总编室副主任、内参部主任、新闻研究部主任,后调任中国记协任中华新闻报社长兼总编辑(曾发表过习近平采访录《“福”到福州》,职称为高级编辑),2006年至今借调中宣部。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领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提要:周公所创立的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它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公的礼乐文明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礼乐文明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生动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不可否认地产生着约束作用,有很多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在“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的内容中,也得到继承、传扬和定型。

 

        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同时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而完整地提出是在当代,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然而,它却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中。它的内核中的每一个“倡导”,每一层含义,每一个要求,无不打着周公的礼乐文明思想的深刻烙印。

 

          何为周公礼乐文明

周公所创立的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它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乐是指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 

乐,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 

《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贱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淆。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按照周公的本意,仁是礼的基础,礼是贵浅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所以,一个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最高理想 

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大自然)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礼(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

“礼”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次,“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同样,“乐”的内容也很丰富。首先,“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其次,“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记乐记》)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乐记乐论》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在儒家的体每个朝代兴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礼作乐”的活动,或者把前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加以改造,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新的礼乐。儒家创立者孔子,则以礼乐为解系中得到规范。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不仅选用乐,要按礼的规定,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

 

            礼乐文明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礼乐文明是在周公创立之后随著社会进程不断发展的。自周朝以后,历史上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周朝礼乐制度的欣赏与留恋溢于言表,但并不是待周礼作为不可变化的教条来崇拜、遵守。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的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仁是统领礼乐的灵魂,他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用“仁”的理念来调适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孔子把礼乐制度这种外在的形式与主体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行为的仁、不仁直接联系起来,不仁的人是不能正确对待礼乐典章制度或遵守礼乐典章制度的,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乐或合乎礼乐制度。个体应该注重约束自己,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成为具有道德理性的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便成为礼乐制度的本质义蕴,这是孔子对于礼乐制度这种外在形式、仪式的后面所以然的追根究底,是对于礼乐典章制度理论基础的寻求,亦是对传统礼乐制度的新诊释。

礼乐文明经历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的主旨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既有内在的源于自觉意识的道德规范,又有外在的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 

用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可以加强社会的亲和力,并对人的社会化施予积极影响。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可以达到人性的平衡、升华,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从而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敞开胸怀,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无疑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追求。 

我们今天正是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礼乐文明进行了批判地继承。“礼乐无常制”,应该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包含很多具体内容,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内容当然都带有现代生活的特点,但是和传统礼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艺术目的的设计,对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

现代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对各民族社会的比较研究指出:礼仪、规范、风俗、伦理,并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表面文章,而是权威、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的符号。正由于此,传统的礼乐文明,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礼乐文明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生动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不可否认地产生着约束作用,有很多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礼乐文明相承相袭的八条脉络

笔者研究能力所限,不可能逐条逐句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周公的礼乐文明思想一一比对,其实也没有必要那样做,那样反而把生动而富有张力的文化刻板化、机械化、形而上学化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理出几条脉络,来说明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比如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和以德治国的思想。礼乐文明乃至于儒家学说都把观察问题、研究问题的核心和重点放在对人和人事的关心上,从而确定了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价值,即以人为本。从人本、民本这个核心价值出发,从而进一步建立了独具儒家特色治理模式―德治的理论基础。当然这里的以人为本和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有差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心就是以人为本,文化大繁荣、人的主体地位无与伦比地被重视和尊重,这其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是以往任何社会都无法相比的。

二是“修己”、“安人”,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礼乐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正是调节人的心性,修身养性从而达到人自身的和谐。《大黔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通过“修己”而获仁的人,其行为一定惠及他人。因此,“修己”的结果必然是“安人”。“修己”的实质是求仁,“安人”的实质则是行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因此,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自觉意识到人是有价值的,体认到人生之可贵,要使“人为贵”就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发挥人的特殊性与能动性,不坐而论道,充分重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是与人交以“礼”为重。“礼”首先是要区别和有秩序。“五伦”关系的和谐,需要“礼”作为润滑剂,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这在现代也是基本适用的。比如孝善、忠义、诚信。有了区别和秩序,人们就能各按其位、各司其职。如果每个人都能尽职尽责,不越礼,那么社会必定就和谐了。

四是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和合”思想是儒家独特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以“和为贵”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以“和”作为道德观的宗旨和价值目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协和万邦”作为其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指导自身行为的原则和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帮助不发达国家,以求共立共达;“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联盟和平共处;以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坚持“以邻为伴”、“以邻为善”原则。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弘扬社会公平、公正,化解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冲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使人的心灵和谐,并有所归属和安顿。

五是“孝”、“善”、美德。儒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了这样的界定:“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又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善”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精华之所在。通过凡俗的孝道,父慈子孝的生活修养、道德提升,努力达到“善”。孝善自古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要大力提倡。

六是独特的尊卑观念。礼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精神就是尊重人,在一系列的礼仪礼典等规范中体现对人性与人格的充分尊重。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我们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来调适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平等待人,推己及人。“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礼是讲自我谦卑的,“卑己尊人”,主张与人交往要低调、放下身段,而把对方放在尊敬的地位来对待,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

七是文人的高贵气节和问道传道精神。“居庙堂之高,而不以为自大;居草茅之野,而不以为自轻。”舍小我而兼养天下。礼乐精神之下,古代文人显示出一种从道不从君的高贵气节和不假外求的独立人格。这也对当前的知识分子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八是礼乐文明与人的社会化、艺术化生活。儒家认为,音乐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情感纯正、节奏高雅、能够体现道德教化的乐曲才能荡涤邪秽,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因此,树立健康人性的途径之一就是听雅乐。琴棋书画不是用来寻欢作乐而是熏染自己的品行的。可以说礼乐艺术充满节制和克己的、理性的精神,因而陶铸中国传统文人一种沉静的激情,难有心灵的迷狂,却有谨严的思想,虔诚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的是,周公所创立的礼乐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保持了永久魅力和活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用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用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造就孝亲睦邻、敬业乐群、尊师敬长、礼贤下士、温良谦恭、平和中正的君子风范,也只有当礼乐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甚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只有社会有礼,人心和乐,才能成就新时代的“礼仪之邦”。

201710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本身就是“不忘本来”的结果,它的内容既闪耀着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思想光芒,又密切契合当代民情、社情、国情、世情实际,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 深刻认识和理解周公的礼乐思想,将更加有益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践行,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普及,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增加精神力量和助推力。

责编:楠楠(电话:010—65420087 邮箱:chizizzs@163.com)


 


[上一篇: “已故村民上扶贫名单”,扶贫信息公示不能踏空 ]    [下一篇: 写给他深爱的土地和人们 ——评《王世明短诗选》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