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酋长 非洲建殊功

来源: 赤子杂志   发布时间:2021-07-17

浏览次数: 899

【本刊记者刘静泊】本刊于20023()刊登了记者采访非洲“保定村”创始人刘建军的文章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中有工人、农民、基层干部和高级领导、企业家、政府官员、国外媒体,引发了走进非洲的浓厚兴趣。

jiamian.jpg


带着许多读者提出的问题和“刨根问底”的好奇,记者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和刘建军对话,现摘登如下:

:在采访中,你多次提到你在搞概念经,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答:农业经济,也叫自然经济,就是地里长什么、水里捞什么,山上有什么就吃什么;第二层是工业经济,就是通过加工、制造将其转化为社会用品;第三层,是科技经济,就是如何把那些自然生产的东西,加工制造的更好,应用的范围更广。第四层,叫概念经济,就是为了更好的、更广泛的、更科学的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从宏观上提出一些见解,做出一些引导,让大家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和实践,规划出一些理论,就是导向作用的概念经济。

问:你致力于对非洲合作,是怎样一种概念?

答:就是互补概念,大家想一想,哪里农民多,哪里土地多?哪里技术设备多,哪里加工原料多?哪里市场潜力多,哪里商品生产多,哪里自然资源多,哪里资金多?显然,中国和非洲有极大的优势互补。这就是互补概念。

问:非洲“保定村是一种概念吗?

答:当然,它最初就是“农业落脚,加工致富,资源共享,义利兼顾”。是一个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结合的概念。

问:“保定村”是一个中国农村形态概念吗?

答:它也是一个概念,如同国外的“唐人街”一样,既不是姓唐的街,也不是唐朝时候的街,是中国人在异国他乡集聚生存的地方。“保定村”是一个当代中国人在国外生存的地方,是农业、加工业的中国人创业群体的称谓,是“保佑安定的部落”。准确的说,是一种导向。

baodingcun.jpg

            

问:听说有人说你这是变相移民,是吗?

答:不对,移民是以迁移人口为目的,我们是以投资合作为目的。非洲普遍缺粮,我们是去种粮,非洲生活质量低,我们提高他们的衣、食、住、医、学、行的质量。当然也给我们的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加工企业找到了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非洲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非洲。

问:非洲人真的非常欢迎中国人在那里工作、生活吗?

答:当然,乌干达总统的弟弟就曾对我说过,你们中国人不一定是带钱来的,来一些人常住这里,告诉我们怎样养羊、养鸡,下羔、下蛋多;怎样种粮种菜收成好;怎样把木头做成桌子,怎样打鱼,怎样做饭好吃。在一个部落里,我见过他们是用斧子把一截原木砍成一个桌子面。我们带去的破木机器,有几百人围观。

问:我们从网上看到,你2002年就在科特迪瓦拉克塔广场由利达夸西(国防))部长主持加冕,你是六个部族的大酋长,还有尼日利亚也授给你“打开非洲大门金钥匙”,为什么欧美一些国家也都刊发文章表示称赞呢?他们不是攻击中国去非洲吗?

答:给非洲人生产粮食,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谁也不说是错的。美国的《华尔街报》、英国的《伦敦时报》、芬兰的《赫尔辛基报》,特别是肯尼亚的《新财经报》、科特迪瓦《华尔街报》乌干达等报都发通讯登照片,说中国人在洲这么干是好事。阿联酋的《海湾时讯》登了文章还发了封面。                  

问:国内有多少家媒体刊发你和你的非洲故事?

答:多了,主流媒体和各省、市、区媒体从未断过。今年3月全国两会,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那天中午,央视就播放了我们的事。上周新疆维语节目也在播,当然,也有不同声音。

123.jpg

问:有人反对吗?

答:当然有,十年前,有个周刊发表刘彦的文章;三年前,石家庄有个晚报发表吴潇的文章,指责、否定。那个晚报还登了偷拍我的一张照片,就像老年痴呆。后来,我在长安法院起诉了他们,判他们败诉,并且登报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

问:赔你多少钱?

答:我没有要。他们总编也免了,就算了。再说,那个主任说,人家记者名字就叫“无效”嘛。是啊,前一个叫“流言”。不能得理不饶人。

问:上期刊发你的故事,有人来信说:老刘六十多岁了,不愁吃喝,跑那么远值得吗?

答:其实,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官话。有几个大企业老板说:你当过书记、县长、轻纺局、化工局、外贸局长,到我这来当顾问,我给你一百万年薪。我不会去,因为人生不在于干了多少大事,而在于干了多少新事;不在于活得富足,而在于活得精彩。

问:你坚持引领大家去非洲十三年了,恐怕也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吧”!

答:遇到的麻烦多了,别人的误解,少数人的攻击,遭人抢劫,被猛兽追,遇到台风没饭吃,吃生肉……但人生不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屡仆屡起;不在于拿到一副好牌,而在于把一副坏牌打好。如果人的一生风平浪静,其实并没有意思。我们常说,干成小事靠朋友,干成大事靠“敌人”,没有阻拦的进球就不会有掌声。没有人愿意经历苦难,但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问:那么多人去非洲办企业,国内几十个代表处、专委会、读者来信问,你一定很有钱吧?

答:那就“高抬”我了。我们从不占别人的股份,也不拿佣金之类,加盟我们的团队成立一个机构,开始只收1600元。后来增加到8000元。即使组团出访,三个国家、半个月,才收三万元左右。

问:我看六年前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攻击你,题目是“非洲并非遍地黄金”。还举了五个“血本不归”的例子,证明非洲并不安全,并不赚钱。

答:那五个例子,都是国营企业。

问:遇到攻击,你生过气吗?

答:如果生气,我就想法去删除那些负面文章。我想人们如果连甄别是非的能力也没有,就没必要去非洲。

问:有人来信说,你有四句话:“不去非洲怕非洲,去了非洲爱非洲,离开非洲想非洲,成就辉煌靠非洲。”你为什么对非洲这么执着?

答:其实,对一个人来说,老在个地方干一辈子,和自己的同行、邻居、兄弟姐妹竞争,没有意思。到一个新的环境做事,如同增加了生命的宽度。况且,非洲是一个市场不成熟的地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讲过:“只有不成熟的市场才有暴利。”企业追求利润,就要到这个地方。

feizhouxing.jpg

问:人们都说,非洲不安全,小偷多,你不怕吗?

答:小偷哪都有,中国的防盗窗防盗门不是也很普遍吗?把周围的人变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之上。把周围的人变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之中。聪明的人把“敌人”变成朋友,愚蠢的人把朋友变成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事在人为,境在人为。

问:对不起,我想坦率的问,你们也有失误或者失败过吗?

答: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大的失误没有,上千上万人的队伍,有个别人倒豹皮买象牙制品,个别人违法违纪在所难免。一个团队,出点毛病,那些理想化的婆婆们就会大惊小怪。他不看全局,不看中国人走进非洲的政治导向,用指责显示自己英明正确,博学、老练。当然,即使有失败,也并不可怕,我们会议室就挂着这句话。“看一个人的才华,要看生存的空间,看一个人的品质,要看周围的朋友;看一个人的潜能,要看曾经的对手,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失败以后的表现。”

问:那么你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

答:当然,我很赞成西方一个哲学家的话,他说:世界上其实就三种人:第一种人天天在表现,他们可能遍体鳞伤,但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种人天天在辩解,他们一事无成,但总是有理,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麻烦;第三种人天天在抱怨,看谁都不顺眼,靠责骂別人获得快感,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阻力。我希望更多的人当动力,少辩解,不责骂。我也经常劝说自己的同事:“静观世界求一事,诚对苍生不二心”把非洲这件事做到底。

banzhengshu.jpg

问:看到网上说你带队去非洲,要求每个人都要写一篇心得或写一首诗。是吗?

答:其实,就是启发大家正确认识非洲,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觉,坚定信心,异邦创业。我也写,但水平低,只能叫顺口溜。从农业、加工业到矿业开发,而且开始在非洲建银行了,我写过一首发自内心的顺口溜:

挥手千军又远征,飞天越海撒天兵。异邦屯垦“洋插队”,义利兼顺共相融。尼罗河畔听手鼓,“保定村”头踏歌声。复兴大今生事,一片丹心对天诚!


责编:静泊,电话:010—65420087 微信:jingbo1030 邮箱:chizizzs@163.com

[上一篇: 传承红色精神 献礼建党百年——应急管理部离退休干部局制作离休干部纪录片 ]    [下一篇: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科助力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回家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