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收获的是感动与考验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 1307
本刊记者/周茹 整理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普降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61年来首都最大的一次降雨。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多处受损,民房多处倒塌,几百辆汽车严重损坏,受灾人口达190万人。在无情的暴雨面前,却有很多温情涌动: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抗洪抢险工作,7000名交警全勤上岗,努力维护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很多领导人甚至亲临一线指挥抗洪工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兵力3000多人,市交通委出动2万余人、抢险车辆2000余部;冒雨抗洪抢险的党员干部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铁路部门也紧急开通临客疏散灾区旅客。暴雨中涌现的救人事迹,使得人性的真善美再一次得以彰显和升华。
殉职所长最后10小时  指挥救出63名村民
    21日晚上,北京市公安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救助被困群众时,被一根带电的电线杆斜拉钢索击倒,不幸牺牲,年仅46岁。据了解,当天李方洪休息不上班,但因牵挂辖区内逢雨必淹的凤凰亭村村民,中午就赶到村里组织疏散救援,其间63名被困村民获救,全村百余村民无一伤亡。出事前,李方洪始终走在搜救小组最前面。他对大家说:“还是我先来吧。”
北京车主免费送乘客 称都是北京人
    22日凌晨零点40分,第一批30辆私家车在望京奔驰大厦楼前集合,一路开着“双闪”信号灯奔赴机场接客。路上陆续有车加入爱心车队,到达T3航站楼时车辆达到50辆左右。参与活动的马女士驾驶宝马车把两位澳大利亚女性游客从机场送至王府井附近的酒店。这两位澳大利亚游客首次来中国旅行,不懂中文,深夜遇雨停滞在机场,看上去非常焦虑。马女士主动邀请她们乘车,起初她们有点戒备,问:“你是政府工作人员吗?”马女士说:“我为自己干活。”外国游客问:“你要多少钱?”马女士说:“免费的。”两位外国游客不可置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马女士说:“因为我们是北京人。今天北京特大暴雨,你们滞留在机场,我只是想看看能否给你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北京环卫工人雨中躺地上通下水道
    大暴雨瓢泼而下,一位环卫工人打开路边的雨箅子,一半的身体趴在没过小腿的水中,清洁车上的工具、路边的树枝通了半天,还是不见效果,李师傅决定用手试试。“雨大穿雨衣也不管用了,反正都湿了,没事!”就这样,李师傅整个身子都趴在了积水中,手伸进了下水道中尽力往下掏,原本还戴着的雨衣的帽子也被大风吹掉。果然,李师傅从管道中掏出了一堆杂物和两块砖头,下水道也终于畅通了。
雨中频现人体“警示牌”
    暴雨使广渠门桥下一片汪洋,5辆车搁浅水中,救援人员赶来拖拽水中车辆。一名警察对人群里喊道“谁来帮忙拉一把”,结果几十人冲上去协力拉着绳子,努力将车辆向积水浅的地方拖。在市区很多积水深的路段,交警用自己的身体做标杆,引导车辆通过;北太平桥下,几个井盖被水压冲开,每个井盖处都有一名环卫工人把守,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过往的行人、车辆做出安全的指引。这个暴雨肆虐的夜晚,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为温暖着周边的人。
    无论是警察,还是普通民众,都在这里成为一盏盏灯塔,照亮了漆黑夜晚市民前行的路。这是一种正能量,是北京精神激发出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处于暴雨中的北京城多了几把雨伞,多了几缕灿烂阳光。让大家在雨中没有害怕,没有寒冷,而有的是温暖,更有爱护,而且是诸多爱心支撑起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是灾难更是考验
    这次大雨似乎是上苍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考验。暴雨见证了北京人的守望相助,暴雨中北京精神在闪光。感动归感动,忧虑归忧虑。一座城市真想在灾害面前应对自如、运转正常,群众的自救和互救当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靠的还是牢固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对预案一五一十的落实。在应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标准不高;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汛减灾知识的普及有待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北京这场暴雨,我们不仅要收获感动,更要总结经验。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把地上建设得富丽堂皇、气象万千,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根基;不仅需要普通人呈现出“最美”的道德风尚,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建设与应急管理中,该怎样做得“更好”甚至做到“最好”?危机面前,我们要尽可能由自己克服,或者能够通过将问题细化,以科学、详细的论证推动相应的政策,那么城市的主体就有了真正的回归。而当城市的主体真正回归到芸芸大众身上,城市的精神也就有了真正的生长土壤。
[上一篇: 何以养老? ]    [下一篇: 用信息公开、报道全面扑灭网络谣言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