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岚光倾洒改革史 清风亮节文于世

来源: 赤子杂志   发布时间:2017-01-18

浏览次数: 1278
文| 葛燕楠 李建花
    李岚清,男,1932 年生5 月生,江苏镇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原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
1952 年至1956 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科计划员、副科长。
1956 年至1957 年赴苏联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实习。
1957 年至1959 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处科长并被东北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
1959 年至1961 年任一机部秘书。
1961 年至1969 年任国家经委秘书、企业管理局科长。
1969 年至1972 年下放国家经委“五七”干校劳动。
1972 年至1978 年任第二汽车制造厂计划处副处长、发动机厂党委第一书记。
1978 年至1981 年任第三汽车制造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重型汽车厂筹备处负责人。
1981 年至1982 年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
员会政府贷款办公室负责人。
1982 年至1983 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外资管理局局长。
1983 年至1986 年任天津市副市长兼市委对外经济贸易党工委书记。
1986 年至1990 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990 年至1992 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
1992 年10 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3 年3 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年6 月任全国打击走私领导小组组长。
1994 年任全国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1995 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7 年9 月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1998 年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
1998 年3 月至2003 年3 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李岚清一步一个脚印走完了自己的事业历程,他从一个踏实、向上的积极分子成长为一个博学、睿智的政治家。时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审时度势、把握时局,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大社会的创新力度、积极访问各国领导以促进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进而加强中外的合作关系,促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材优干济 达于从政
建立与完善经济体系 
      
    李岚清强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是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的原则和要求,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清理、取消各类“小金库”,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规范政府公共工程管理,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继续完善会计委派制度试点,真正建立具有“严格的预算、合理的收支、规范的操作、严密的监督” 财政体系。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监督和管理。
    李岚清指出,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体制。税收是保证政府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依法征税是税务部门应尽的神圣职责。要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建立一个能够进行有效调节, 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满足国家财政预算正常需要的税制体系,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税犯罪活动,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提高征管效率,更好地发挥税收的重要作用。
推进教育与科技创新
    李岚清强调,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和原则,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李岚清指出,近五年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遴选、培养、吸引和稳定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推动了高等学校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高校青年教师奖”在鼓励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各位长江学者和获奖人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团结拼搏、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牢固树立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豪情壮志,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先锋、教书育人的典范。
促进睦邻外交和谐
    2003 年1 月13 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访问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亲切会面,并指出中国将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的精神,继续奉行对马友好政策,使中马友谊不断发扬光大;2003 年1 月23 日,南非总统姆贝基在比勒陀利亚总统府会见了正在南非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李岚清积极评价两国关系,指出江主席与阁下成功互访, 确定两国建立伙伴关系,为中南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2003 年1 月24 日, 李岚清访问泰国,指出中泰两国在双边各领域以及地区合作中仍大有潜力可挖,一致同意大力推动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使中泰一家亲关系不断发扬光大。
   李岚清为促进中外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访问各国领导,促进中国与各国间的睦邻友好关系。
缅怀改革 写史言志
    2008 年11 月17 日,李岚清的新书《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出版发行。这本著作是李岚清同志为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而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突围》一书以对外开放为主线,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点,以创办经济特区引进技术和设备,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利用外国资本贷款探索外贸体制改革等重点突破领域为面,立体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场景,回顾了若干重大决策的过程。著作中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和历史图片, 以对外开放初期的重大事件和对外开放重大决策为历史背景,梳理和总结了一些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反映了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中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突破重重体制障碍,进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词:“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我们要沿着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开创的这条道路坚持不懈地奋勇前进。”
 
小故事大意境
    时下歌颂改革开放的书有很多,以完全纪史的居多,李岚清则突破常规形式,以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用写故事的方法,把每个故事串连起来,还原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冲破阻力、突围开放的激荡岁月。“看这本书,就像听故事一样”很多读者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吸引读者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李岚清用自己的亲身“故事”成功的笼络民心。著作中配有大量精彩的图片或印章,图文并茂的故事格局,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把历史还原的生动活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著作的传播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书籍的影响力。正如读者评判此书“小故事谈出大意境,小事情说明大道理!” 
追踪原始史料
    虽然李岚清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但对于中央决策的事,他也坦言:“有自己知道的,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为了避免误读读者, 增强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他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查阅档案、核实材料,并实地考察了许多地方。在这本书中,1978 年10 月9 日交通部党组《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请示》以及党中央国务院九位领导对此的批示件、1979 年1 月李先念规划蛇口工业区时所用的地图、1979 年1 月广东省委和交通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等这些相当“原始”而珍贵的文件,都清晰地影印在书中。
    史海茫茫,我们被李岚清对历史的责任感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所震撼,被书中翔实的资料所说服,并且书中许多史实史料是鲜为人知的, 为首次公开,更加弥足珍贵!
突破陈旧思想
    当谈及此书是为谁而写,李岚清明确地指出了此书是为青少年而写。这本书包含的意义之深刻,首先是写此书的背景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而撰写的,书中的内容也是记述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就表面而言想让读者了解、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次是书名《突围》的来由,李岚清这么说:“在对外开放初期, 人们的思想还相当僵化,体制制度上的条条框框很多,搞改革开放的人会承受很大的压力、阻力。正是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突破‘左’的思想禁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突破关门搞建设的想法,才‘杀出一条血路’,开辟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新时代。用‘突围’二字,反映当时的艰难情景,体现先行者的胆识和精神。” 意喻突破思想禁锢,要有突围的胆识和精神。李岚清意在让当下的人们见证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领悟先行者突破旧思想的禁锢,敢于创新的胆识和精神。
    一方印章,一则背后的故事,加上首次披露的若干中央领导同志在对外开放初期的一些历史资料和图片,《突围》让人轻松地记住了一段历史。李岚清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 尤其是青年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了解我们改革开放的艰辛和伟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伟业。
传承艺术 彰显风 
    人们对李岚清的印象,一直是儒雅、博学、睿智。2003 年春天,李岚清从国务院副总理的岗位上卸任,古稀之年的他演绎出了别样的艺术人生,他用“健身、健脑、读书、写字”八个字来概括。怎样健身健脑?李老回答:一是打网球,二是游泳,三是打桥牌,四是学篆刻。说到健身健脑的好处,李老还编了个顺口溜: “自己不受罪,家庭不受累,减少医药费,有益全社会。” 
    退休以后,李岚清重拾“童趣”,进行音乐、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学习研究,有时也打打桥牌,求知的欲望似乎更强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好像得了“学习饥饿症”,而且感到其乐无穷。这些兴趣爱好以艺术化的风格得到多种展现。著有《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李岚清音乐笔谈》和绘制的《李岚清素描作品集》等。他在退休之年,经常应邀到一些大学去开专题讲座,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其《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也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借鉴与参考。2015 年9 月4 日,李岚清同志去参观“丹青传情——赵丹、赵青父女绘画联展”,为传承汉文化艺术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篆刻艺术,传承汉字文化
     李岚清在七十一岁时重拾旧趣、潜心治印, 短短五年间创作四百多方,他笑称这是他“经营的副业”,不是为当篆刻家,而是为了训练自己脑、眼、手的密切配合。
     “神来刀走,美在力上,修身养性,唯此为绝”、“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这是李岚清对篆刻的感悟。从研习古玺到信念格言,从生肖篆刻到生活情怀,从幽默趣味到缅怀大师……李岚清把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用篆刻记录下来、表达出来,融历史之美、现实之美、人情之美、人生之美于一体。
    讲到篆刻,李岚清还说起了他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图章的趣事:一方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之印”,另一方是“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前一方是人民群众对他的尊称,后一方是小平同志“自封”的。李岚清说, 小平同志担任过党和国家多项重要领导职务, 都是由中央“授印”任命的,唯有这两个重要“职务”,并非中央“授印”正式任命,于是为了纪念他而篆刻了这两方印章。
    李岚清刻印有几个特点:一是没有灵感不刻。古人说“好学为福”,他觉得境界不高, 于是就刻了一个“好学为乐”,他认为这才是最高境界。二是许多人不敢刻的章,李岚清敢刻。据专家考证,他是中国唯一给外国音乐家刻过印章的人。他曾给贝多芬刻了一方印。
    李岚清用两方朱文和白文的“石言志”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不仅可以用它来健脑, 也可以通过它来言美、言志、言情、言事、言趣。李岚清把平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用篆刻予以记录、表达。
    李岚清以篆刻的艺术形式展示汉字文化, 以开讲座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2016 年6 月5 日,李岚清同志来到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在讲座交流中,李岚清同志讲到,校训中蕴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颇有教益。通过篆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发挥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正能量的作用,将校训与时代相结合,以多种形式讲校训,让每一位师生能够理解、铭记、践行校训,使校训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引领。校训是学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体现办学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
音乐艺术,彰显音乐魅力
    李岚清亦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痴迷早已萌发。李岚清自小喜爱音乐,他不仅能弹琴,唱歌也颇有水准,后来还创作过一些歌曲。他在中学时代就写过一首《篝火边的话别》。199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他还为教育部主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创作了献给教师的主题歌《蓓蕾之歌》。
    在学习有关音乐方面知识的同时,李岚清注意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仅图片就有上万张,还做了部分笔记。在写书的日子里,李岚清一般是凌晨4 时左右起床,一直伏案工作到7 时,再开始锻炼、吃早餐。他的很多文思就产生于凌晨这一段黄金时间。历时8 年,《李岚清音乐笔谈》终成正果,也颇具影响力,这部著作由音乐家传略、作者札记、作品选介、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几部分组成,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50 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300 年的历史。2005 年4 月20 日在浙江大学开设题为《音乐·艺术·人生》讲座, 畅谈交流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让大家领略音乐的魅力,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谈起自己爱好的音乐种类,李岚清表示, 他更爱古典音乐和艺术歌曲,不过当代不少流行歌曲他也爱听。例如《三天三夜》、《蓝莲花》、《卷珠帘》等等,还有R&B 节奏、布鲁斯等流行歌曲。他认为好的音乐,无论在歌词和旋律方面都比较美,给他一种传承和创新的感受, 不过对于有些流行音乐,他也不敢恭维。多年前曾流行过的网络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猪之歌》,李岚清表示,至今对其想表达的含义还不甚理解。还有鸟叔边唱边跳的《江南Style》,一夜间竟红遍全球。“这些音乐有娱乐性、宣泄性。但娱乐不能与文化划等号, 通俗不能粗俗,更不能低俗。”李岚清说,“我不反对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更要培养对欣赏经典音乐的兴趣。就像快餐一样,偶尔吃一吃可以,但只吃快餐肯定有害无益,还是要多吃主食。” 
    李岚清表示音乐的魅力在于:使生活更加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传承是回归歌词美的内涵和曲调的旋律喜感,创新是新时代青春的激情和节奏。
    退休后这几年,李老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许多高等学府作过类似的讲演,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成为广大师生崇敬的“音乐爱好者之星”。
书法艺术,弘扬民族精髓
    李岚清的书法也相当有造诣。在当副总理的时候,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不随便题字的规矩。所以,在他考察和参观的时候,无论当地官员如何邀请,他一概不写,最多只是签个名而已。现在退休了,对于书法爱好者和朋友的索字要求,他都尽量一一满足。
    古代人文蔚起,处处翰墨飘香,《兰亭序》登峰造极,《赤壁赋》堪称一绝,中华传统汉字文化在书法作品里方可一览无余。当前,国家对书法艺术的传承相当重视,积极倡导书法教育,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作为书法大家的李岚清,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很高,他的书法作品在各大书法会上被展览,其美学欣赏价值之高。为了更好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李老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许多高等学府作讲演,意在陶冶大学青年的情操,让年轻的一代了解民族精髓,迷恋艺术文化。
    退休,并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海阔天空又一番世界。如果放弃学习,没有追求,一个人的精神生命也许就将走到尽头。这是李岚清的对自己退休后的总结和深深的感悟。这位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位时主管经贸、财税、教育、文化和科技的副总理,对音乐、书画等艺术领域狂热,篆刻也是他的一大爱好。退休可以说是对他艺术热情的解放。放下日理万机, 他的“余生规划”是重拾旧趣,同时开启了他的追梦之旅。他带着艺术独领风骚,用艺术来陶冶情操,更用艺术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大学讲演的方式感召青年了解艺术,担负起传承文化艺术的责任。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他展现出来的魅力在任何时候都熠熠生辉,百世流芳!
编辑/ 葛燕楠
[上一篇: 张立勇:健全法治 让法律更加便民利民 ]    [下一篇: 孙力民:打造出传统物件文明的高贵品质 行走在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征途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