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前山西省妇联主任申纪兰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3-07-12

浏览次数: 1399
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人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前山西省妇联主任申纪兰
本刊记者|唐云云
    人物简介:申纪兰,女,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人,现任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参加丹麦哥本哈根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是全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资格最老的农业劳模
    申纪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活跃于政坛的资格最老的农业劳动模范。
    申纪兰的家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西沟村。这里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鉴于太行山特殊的沟壑地貌,这个拥有6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庄,自然生产小组曾散布于各个山沟,经过若干次合并,主村沙地栈逐渐发展成乡镇的中心。但是这里的山绿得与众不同,石头垒起来的育苗坑,每个都像花瓣状,密布山体,树苗就在这些人工挖筑的土坑里,一点点伸展出枝干和叶子。

工作中的申纪兰
    那些已经染绿的山头,都是申纪兰在漫长时光里付出的见证。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申纪兰带着“娘子军”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光秃秃的荒山终于披上了绿装。
    西沟人管这叫“鱼鳞坑”,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林业部专家郝景盛带来的植树方法,将镰刀挖坑直播改成刨鱼鳞坑栽种,在西沟村严苛的自然条件下居然成功了。种树绝对是西沟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数十年下来,把荒山荒滩治理成1万多亩翠绿的林地,西沟村赢得了最直观的荣耀。
    西沟村的符号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图上唯一被标识出来的行政村。1943年,西沟村李顺达创建了互助组,这是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响应了毛主席和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出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书,倡议书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当时全国各地1938个互助组和1681名劳模迎战,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热潮”。
    1947年,18岁的申纪兰从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她刚好赶上了这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她和李顺达都成为与西沟村紧密相连的另一种符号。1950年,申纪兰联络了十多个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组,后来,她又与李顺达携手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被大伙儿推选为副社长。
    1951年12月,申纪兰说服了公婆,动员全家带头入社。那时的西沟村,妇女的自我觉醒意识并没有普遍萌芽,传统习俗还是“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申纪兰的任务,就是动员村里妇女和她一样,下田劳动。
    1952年4月,李顺达作为劳模代表到苏联参观学习。申纪兰也展开了她的全村总动员,连裹了小脚的妇女都被她动员起来,开始在荒山植树和修建大坝。当时合作社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工,女人只记5分工。申纪兰带领妇女与男人们开展劳动竞赛,证明女人干活绝对不输给男人。因此,她几次向社里提出“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该记一样的工分”。后来,西沟合作社重新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记工办法。
    1953年,是申纪兰风光的一年。年初,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年1月25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通讯,报道了申纪兰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迹。申纪兰的名字从偏僻的小山沟传到了全国各地。4月,她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参加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与会代表中,她的“蓝色掩襟布衫”、“宽腰大裆裤”和“绑腿”格外显眼。5月19日,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毫无思想准备的她,总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经验,难以胜任此项工作。她如实向组织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她上任后却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仍然在西沟村参加劳动。
    不久,在她的再三要求下,上级同意她辞去了省妇联主任这个正厅级职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大潮,申纪兰带头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人均收入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1983年,组织把申纪兰列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候选人,她还是一再申明自己不合适,但最终还是当选了。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全部推辞了。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低价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出差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好几千元,但她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赔”进去不少。有人说,你这是办公事,该报销就报了吧。她执意不肯:“国家每月给我150元的补贴,这就都有了。”
    唯一连任12届的人大代表
    1954年,申纪兰以一个农民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年她25岁。在这次会议上,她认为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因为他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达这一神圣的愿望,每天晚上她都认真练习画圈圈,决心要在毛泽东的名字下,把圈画得又大又圆。申纪兰见证了共和国成长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12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人。她始终淡泊名利,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农民女儿的朴素本色。
    1978年之后,对于新的精神和决策,文化水平较低的她理解起来已不太容易,比如“包产到户”。虽然起初她内心充满疑惑,但申纪兰还是和年轻时一样,坚信党指引的方向,“自己不能理解,那是自己的水平觉悟低”。那种发自内心的坚信,就像西沟接待中心党支部书记郭雪岗所形容的:“她对党的感情,是掏心掏肺的真。”正因为如此,连续11届的全国人代会上,申纪兰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她自豪地说:“我55年来从来没投过反对票。当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我文化低,说不清楚。但这么多年,内心拥护的事,我就投票,不拥护的事,我就不投票。我始终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也就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

本刊记者与申纪兰合影
    从1978年的第五届全国人代会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固定下来,5年一届。人大代表要承担的职责,也不再是画圆圈那么简单,要拿出自己的议案或建议。1978年,对已经50岁的申纪兰来说,之后的30年并不容易。这位从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劳模,开始认真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她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还花了40天时间,每天早起,一字一句抄写党的“十七大报告”。当年那个曾为会议发言急得团团转的小媳妇,逐渐成长为不用稿纸都能连续讲上几小时党课的模范党员。
    如今84岁的申纪兰,极少停留在对过去光辉岁月的回忆上,旁人通过当年的照片,再三追问,才会从她口中了解到当年一星半点的情景。她的回忆里始终清晰和令她激动的只有一种场景——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这是那个年代至高的荣誉和骄傲。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始,申纪兰先后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也受到了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在周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她还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外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那些合影,在申纪兰的家里满满当当地挂了两面墙。它们取代了普通的全家福,成为申纪兰最温暖和最宝贵的财富。
    西沟村民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1983年,申纪兰从妇联主任职位卸任的时候,已经54岁了。那一年李顺达逝世,西沟村包产到户正式实施。申纪兰觉得,为村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1984年冬天,她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从河南到江苏,再到上海郊区。河南刘庄支部书记史来贺的话让她眼界大开:“老申,光靠种地富不了,赶快上工业吧,西沟石头多也是资源。”这一路下来,申纪兰听的最多的话就是“无工不富”。
    申纪兰和西沟村新的创业史也就此开始。他们尝试过很多项目,1989年兴办了铁合金厂,生产硅铁。刚开始运转很好,市场也好,第一年纯利润就达120万元。但从第二年开始,效益就不太好了。申纪兰亲自出去跑销路,她的面子和影响有时候还真管用。长治钢铁厂先是买产品,后来干脆承包了这个村办企业一两年。1996年,前任村主任周建红重新把厂子接了回来,转产生产电石。厂子规模扩大了两次,可是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得已停产。

唯一连任12届的人大代表申纪兰
    村里还建了一个饮料厂,是现任村主任王根考1994年在日本接受果树管理培训回来后接手的项目,该项目由村里出土地,某煤矿老板出资100万元。申纪兰要求建设不得肆意占用农地,于是厂子建在以前的粮食仓库上。饮料厂1997年开始投产,生产核桃露、酸枣汁等绿色饮料。北京市食品研究所提供免费培训和技术支持,还派研究员实地指导。饮料用“纪兰”做商标,但没钱大做广告,销路并不理想,每年生产600~700吨的产品。目前这些产业的利润,只够维持自身运转,并不能充实村里和乡里的账户,直接让村民受益。
    但是,西沟村的村民觉得,只要申纪兰还在这里,西沟村的一切,无形中就都有了主心骨。就像西沟村人自己总结的那样:西沟村先是李顺达的时代,然后是申纪兰的时代。自1983年李顺达逝世后,申纪兰就成了西沟村的“唯一”。
    勤俭持家的普通农妇
    申纪兰一家至今还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农业学大寨”时建起的排房里。家里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新式家具和高档电器。正墙根是一张旧桌子,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床上铺的床单方方正正补了好几块补丁,地上连个沙发也没摆,只有两条长长的木板凳。
    头戴无数光环的申纪兰并非没有钱,光各种各样的奖金就足够她修缮房屋、改换家具,但她并没有这样做。2001年6月,申纪兰受到全国保护母亲河委员会表彰,李瑞环颁发给她两万元奖金,但她全部捐给了村里打机井,让全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7月,她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长治市委书记代表中组部发给她奖金5000元,她又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交给了村集体。
    申纪兰的儿子张江平说:“母亲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谁家有了困难,母亲就去帮助解决;谁家两口子生气吵架,母亲就去调解;谁家在外面遇到了难题,母亲就出面疏通。乡亲们找她借钱,只要有,她便会慷慨解囊。能还她,就收下;还不起,她也从不要。村民们想外出搞劳务,母亲便出去揽活计;村民们为党参积压发愁,母亲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村民们需要化肥、种子、农药,母亲就去采购,只要是村里人找她办事,她总是尽力而为。”

赢得无数赞誉的申纪兰

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申纪兰
    申纪兰每天除了为集体操心外,还要种地做饭、伺候公婆。为了照顾好婆婆,她和婆婆睡在一个炕上。婆婆近80岁时双目失明,10年连床也下不了,全靠她一个人伺候,梳头、洗脸、穿衣、喂饭,端屎、倒尿,她都毫无怨言。早上她给婆婆冲两个鸡蛋,自己却就着咸菜喝玉米面糊糊。九十多岁的婆婆,七十多岁的儿媳妇,这温馨与辛劳,就是这位著名劳模的家庭生活。信守百善孝为先的申纪兰一直伺候到婆婆93岁去世。
    不论是对家人,对乡亲,还是对亲戚朋友,申纪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别看她是个大名人,但谁也看不出她“名”在哪里,因为她和普通农民一样,踏实而勤恳地生活着。端上一碗饭进东家、出西家,和街坊邻居聊天儿,谁家婚丧嫁娶、满月生日,都能看见她的身影。闲下来,最喜欢的是打扑克,只是打着打着,她不知何时就会打盹儿,手中的牌散落地下。
    为百姓办实事的老党员
    2005年,汶川大地震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灾情牵动着申纪兰的心。申纪兰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但也是一位1953年就入党的老党员,她觉得自己身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把自己常年省吃俭用积攒的1万元钱拿出来,捐给了灾区人民。
    2009年9月14日,她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扎根在西沟村的申纪兰,这些年里遇到过许多找上门来的人,包括全国各地喊冤的上访者。申纪兰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当地的人大代表?”他们说,“我们找不到,那些代表都是领导,我们找到也见不上。就你最好找,到了西沟,一下就找到了。”申纪兰说:“他们大部分人都是遇上不好解决的难事,通过看报纸,看电视,知道我参加了全国和省里的人代会,和中央的、省里的领导在一起,想着找农民代表能说上话。”她也因此对人大代表的身份多了新的理解:人大代表,是一条反映问题的渠道。

步入两会会场的申纪兰
    申纪兰坚持自己的原则,她相信党的组织程序,告诉上访者“相信党,走上访程序”。她会收下那些材料,但绝对不同意以任何方式在材料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她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真冤枉还是告冤状,我不是法官,不能随便判断”。可她愿意发挥渠道的作用,在开各级人代会的时候,把收到的材料,转交相应的部门。但她又恪守程序,不给相关部门施加任何压力。这些材料,有解决了的,也有没解决的,称赞和指责,申纪兰都遇到过。
    受到争议和批评的84岁老人
    近年来,申纪兰因为从未投过反对票和限制上网等言论,这个80多岁老人受到各方不少的争议和批评。有人说她文化水平低,有人觉得她早就应该从人大代表的位子上退下来,安享晚年。
    是啊,她穿着极其朴素,语言也极为朴实,如果旁人不告诉你她就是那个有符号性意义的申纪兰,你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可她就是那位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人,她存在于历史教科书的某个章节,也存在于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里。
    申纪兰属于一个时代,那个时代里有埋头苦干、有人定胜天、有光荣的梦想,所以在她的词典里,几乎全是主流词汇,她是从心里认同党、热爱党,所以她始终“赞同的就投赞同票,反对的就弃权。”
    其实,申纪兰并非一个不履职的代表。有前来找她反映问题的群众,她会按程序给予相应的解决。当人大代表初期,她只提自己身边看到的问题,后来逐渐关心国计民生大问题。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说:“下至农村琐事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今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了搞山区水利建设的议案:“水利修好了就能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就能过上富裕日子”。申纪兰毕生扎根农村,她说:“我是农民代表,我要为农民代言,我要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反映他们的困难和心声。”
编辑|何佳
[上一篇: 草原上的丰碑 ]    [下一篇: 碧血染太行 亮剑为忠魂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