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晚霞 璀璨的人生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3-10

浏览次数: 1356
文|海潮
——悼记中共元老王稼祥夫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朱仲丽女士
一声叹息 百岁老人仙逝
    2014年2月12日晨8时,一辆灵车缓缓驶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白花,黑纱,哀乐……
    各界人士数百人,默默地步入灵堂,沉痛哀悼一位百岁仙逝的革命女性——朱仲丽,遗体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安详地躺在花簇中。
    新华网北京2月12日电:北京友谊医院原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朱仲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朱仲丽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朱仲丽老人逝世后,记者采访了跟随朱大姐工作了多年的助理张永才先生。一起悼记这位中国革命建设的“铁娘子”,中国文坛的奇女性。
    刚刚参加完追悼会的张永才先生一脸沉痛。他说,“很多党政军领导、老领导、老将军还有毛主席女儿李敏、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等‘红二代’与各界人士都来为朱大姐送行,令人感动至深啊。”
笔耕不辍 百万文字讴红史
    张永才先生说,朱大姐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一代革命家,是一位博学多才、心胸宽广、远见卓识的非凡女性,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制片人。从1979年起,朱仲丽以62岁高龄开始文学创作,共写出15部长篇小说,《皎洁的月亮》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从1996年起,她历时9年,克服年迈体弱,社会公益活动多的因素,以极大的毅力将这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剧本。并以耄耋之年亲自担任制片人,把作品搬上屏幕。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老同志都很关心朱大姐的创作,并支持她成立北京珠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珠珊是她的笔名),拍摄电视剧,传播中华文化,弘扬红色文化。

图为战争年代的王稼祥和朱仲丽伉俪
 

图为朱仲丽女士和助理张永才先生
 
    据了解,张永才先生不仅担任朱仲丽老人的助理,还出任北京珠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为辽宁省政协常委,曾获辽宁省“十大劳动模范”的张永才,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在30多年协助朱大姐繁劳的工作中,他与大姐建立了深厚的同志之情。他和朱大姐一起为社会公益事业,为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为张永才先生出席


图为张永才先生与星云大师
 
    1981年,67岁的朱仲丽老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位高龄女作家创作颇丰,她先后写就著名长篇小说、历史传记著作有《爱与愁》《江青野史》《女皇梦》《江青外传》《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自传三部曲》《我知道的毛泽东》《灿烂红叶》《黎明与晚霞》《春露润我》《彩霞伴我》《艳阳照我》;电视连续剧本《毛泽东》(48集)、《皎洁的月亮》(20集),《皇子皇孙》《王稼祥》(6集,均已录制播出);长篇纪实文学《难以忘却的昨天》《毛泽东王稼祥在我生活中》《毛泽东与王稼祥》。另外在报刊发表散文、回忆录数十篇,计50余万字。其著作及所发表的文稿总字数达500多万字。   
    张永才先生赞叹道:“朱大姐如此高龄,创作出如此众多的高质量文学作品,这在中国作家群中,实属难能可贵!”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曾对朱仲丽大姐创作的电视剧《皎洁的月亮》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是一部富有新时代气息的革命历史题材新作品。历史的题材与现代的审美观巧妙融通、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娱乐性与教育观赏性紧密结合,是该剧最突出的特征和优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永才先生充满感情地对记者说:“晚年的朱仲丽,热心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扶贫助困,捐助受地震、洪水等灾难的地区和群众,奉献一片爱心。她用心、用情、用义、用笔,抒发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无限热爱;抒发了对革命伴侣、夫君王稼祥的崇敬与至爱深情;抒发了对实现‘中国梦’的深层理解。”
    采访结束前,张永才先生对记者说,“老一辈革命者的奉献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很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朱大姐未竟的事业我要加倍努力的去完成,以告慰大姐在天之灵。”
    一片瑰丽的晚霞,影衬着一个璀璨的人生。
    记者的多年好友,人民日报社前《大地》周刊新闻专题部主任、中国网络电视台专题部主任、文化部《赤子》杂志编委,著名诗人海潮先生日前赋诗,嘉悼朱仲丽女士。特引诗文如下——
【悼王稼祥夫人朱仲丽】
抗日烽烟燃九州,学女从戎卫自由。
伟人笑牵联姻线*,伉俪并肩报国仇。
历经磨难赤心在,真理追求不停休。
五百万言讴红史*,人杰百寿英名留。

 *朱仲丽女士称,她与王稼祥姻缘
由毛泽东主席在一次笑谈中牵线
 *年逾六十七岁朱仲丽加入中国
作协,到百岁时,其红色著作、
剧本、回忆录、散文等达五百
万字之多。
                           海潮 于甲午正月        
                         
 编辑|翟元元
 
 
[上一篇: 解放战争中的聂荣臻 ]    [下一篇: 张锲:中华民族的脊梁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