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五個老兵的精彩人生

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8-01

浏览次数: 1062
貴陽:五個老兵的精彩人生
人民网2014年07月31日16:4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http://gz.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0731/LOCAL201407311647000265577223188.jpg
7月29日,風和日麗。
這個涼爽的午后,五名老兵聚在了一起,有人回憶從軍的精彩片段,有人緬懷犧牲的戰友。也有人,在即將到來的建軍節,為部隊和軍人送上了深深祝福。
他們雖然年過花甲,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光,可依舊精神矍鑠,發揮著夕陽之紅。他們的背后,有著諸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悲喜交加的畫面,勾勒了人生的華麗和滄桑。
我們就這樣靜靜地聆聽,每一頁畫面都是一個印記,記錄了生活,也記錄了人生,更鼓舞了年輕一代的人。
他們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楊光富:泥土裡刨出受傷戰友
69歲的楊光富,聽別人講話時耳朵要挨得很近,視力也明顯不如以前了。
他告訴記者,這與48年前的一場戰斗有關,不過還是很慶幸當時撿回了一條命。
楊光富是貴州遵義人,今年69歲。1963年,他參軍后成為原13軍步兵機槍兵戰士,之后到軍區后勤部。
楊光富參與一次戰斗,成為物資供應隊一員。他清晰記得,那是1966年12月的一天,他和戰友運輸彈藥到前線,剛到陣地就遭遇空彈襲擊,自己和7名官兵全部受傷倒地。當時,楊光富隻覺得眼睛幾乎失明,兩耳嗡嗡直響。清醒后,他看到7名戰友受傷,而且被埋在泥土裡,於是用手將他們刨出來。隨后,救援部隊趕到,將他們送到前線醫院救治。
楊光富告訴記者,當時人員緊張,只是簡單包扎后,繼續開始執行物資運輸任務。
楊光富的軍旅生涯還有1次救人經歷。那是1964年8月,他們在西雙版納進行叢林訓練,一個叫何無華的班長,被沖到江內的船地下。楊光富第一時間跳到水裡,將這名班長救上來。這次英勇的表現,得到了部隊表彰,榮立三等功1次。
1969年,楊光富退伍后到貴陽市開陽縣一礦企工作。如今,他還發揮著余熱,參加社區義務巡邏隊。
張國祥:建軍節緬懷逝去的戰友
張國祥的目光裡滿是憂傷,每年建軍節總會想起戰友,緬懷逝去的戰友兄弟。
張國祥是河北人。1958年,18歲的他成為北京軍區某炮兵團戰士,此后任職通信排長。
1962年,國家抽調陳國祥所在部隊官兵,前往邊境執行任務。當時有6名戰友過去,2人犧牲了。
“我們戰友的感情都很深,當時大家很悲傷!”張國祥的眼角噙著淚水,“我很想念他們,轉業后經常去看他們的父母。”
張國祥說,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他們在部隊艱苦創業,自力更生,每個人都互相幫助,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雖然很多人失去了聯系,但他們永遠活在彼此心裡。
結束了7年軍旅生涯后,張國祥相應黨和國家號召,來到貴州支援大西南建設。分配到鐵路系統的張國祥,克服了艱苦環境,也克服了水土不服,開始了建設川黔鐵路的修路事業。
此后,張國祥到鐵路公安處工作,從普通干事到科長,再到退休前的黨委書記。
從河北到貴州,從鐵路到公安,張國祥的人生歷經了無數次改變,他始終無怨無悔地默默奉獻。在張國祥心裡,他永遠是軍人,軍人的職責就是服從命令。
楊通林:親眼目睹戰友內臟摔傷
楊通林今年65歲,銅仁人。1970年12月參軍,成為昆明軍區某部隊工程兵。
楊通林當年隻有20幾歲,他卻經歷了與戰友的生離死別。那是他所在部隊執行任務時,一個排在鑿山打隧道時發生意外,不少戰友犧牲了。
此后,他與戰友執行任務——栽電杆時,其中一戰友從電杆上摔下來,當時就昏迷不醒,送到醫院確診為內臟破裂,最終留下后遺症,不得不提前退伍。
楊通林說,部隊裡隻有服從,每個戰士都要保持軍人本色,不管身在何方,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要對自己嚴格要求。
“和平年代,也有流血,也有犧牲,軍人依舊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珍惜美好時光。”楊通林一直在重復說。
他從知青到戰士,轉業后到鬆桃農機研究所、萬山特區文化局工作,最終在瓮福集團工會主席崗位上退休。
史濟種:兩次參與追繳戰斗
史濟種已年過花甲,可講起當年的往事,依舊能神採飛揚。
1959年,史濟種成為雲南某邊防部隊通信兵。1960年,當時的史濟種參加了兩次戰斗。據他回憶,第一次戰斗過程中,敵方小股部隊逃進緬甸,按照規定隻能在5公裡內追繳,最終隻俘虜300人左右。此后,在高層領導的談判下,可以在緬甸全面追繳,這次俘虜700人左右。
史濟種在邊防部隊任職過電話站長,轉業后到貴州鋁廠工作,退休前是該廠紀委書記。
金龍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史濟種老人退休后還發揮余熱,在社區擔任過黨支部書記。現在,他參加社區的志願者義務巡邏隊,用自己的力量守衛著小區安全。
曹福林:科研干部的軍旅人生
曹福林是江蘇靖江人,如今已74歲了。
1960年,他投身部隊成為一名導彈兵。他的記憶裡,那時自己和家人都把部隊當成家,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休息,期間隻休息1個小時,所有時間都在做相關研究。
1967年,曹福林轉業后到貴州,又投身到大西南建設隊伍。當時,他參與籌建航天企業,又是白天黑夜加班,但是沒有人抱怨,大家都是為了國家昌盛戰斗。
曹福林記憶裡,當時隊伍裡有個“拼命三郎”,名叫李世安,做科研工作太辛苦,40多歲就去世了。
“我們不管是在企業,還是在地方,都是部隊和黨的好兒女!”從科研到科研管理,曹福林都是這麼要求自己,“我永遠是一名軍人,思想覺悟要比別人更高。”(李剛)
 编辑|刘丽珍
[上一篇: 二战胜利回眸:纪念各国那些难忘的英雄女性 ]    [下一篇: 史小刚的长征不了情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