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刚的长征不了情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7-16

浏览次数: 1504
史小刚的长征不了情
               ——访中国长征文化促进会会长史小刚
本刊记者|闫帅朋

史小刚与他的“长征不了情”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80周年,我们怀着敬仰之情拜访了开国少将史进前之子、中国长征文化促进会会长史小刚。一张标准的国字脸,一米九几[具体身高?需要确认]的身高,笔直魁梧、充满正气,这就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提及当兵,讲起长征,史会长声音嘹亮、神采飞扬,60多岁的他依然是一个充满了爱国爱党爱军情怀的热血男儿。怀着对父辈的崇拜、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他百折不挠、坚持本心三入部队。转业后结缘长征,从此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长征文化事业。时光逆转,让我们伴随他的脚步,倾听他的声音,重温逝去的岁月。
    信念坚定 三度从军
“三次入伍当兵,一个月六块钱津贴我拿了三回。军用背包我都背回了好几个,最后一次当兵都是背着旧军装去的,到那儿去以后新兵连连长说,‘史小刚,你的队列走得好,就不要训练了,你训练几个笨蛋,把他们训练好就行了。’后来我就成了老兵了。”史会长如是介绍自己三次当兵的经历。
史会长说,他当兵主要是受家庭影响,父母都是军人,他从小就认为自己就是当兵的料,从没想走第二条路。1966年,父亲被捕,断了他当年准备去当兵的路,“我父亲那几年被关着,又是走资派,又是反革命,但我当兵的信念都没有变,不管将来怎么样,我都是要当兵的。”到了分配的年龄,他哪儿都不去,学校说你不去也别影响别人,于是他就回山西老家劳动去了,一直等到父亲问题解决了才如愿入伍。
在他正式入伍之前,还有过两次当兵的经历。第一次是部队来北京招篮球运动员,史小刚当时在北京打篮球小有名气,征兵的人一下子就相中他了,所以搁置了他的家庭问题,不办手续,先入伍打球。他去的是石家庄27军,结果当了半年兵,林彪事件发生,部队清理,把不合格的全清理掉了,他就被清理出来了。第二次当兵是昆明军区14军到北京招兵,史小刚又去了。几个月后,同去的朋友所在的工厂告状,说部队乱招兵,把他们工厂打篮球的主力都招走了,部队一查,自己又是违规入伍,他又被退回来了。
直到他父亲被平反,史小刚才得以正式参军。1972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军旅生涯,在福州军区当炮兵,因为他篮球打得好,所以在部队时一直是篮球队主力。从新兵连就开始打,然后打到团里、师里,再到军里,最后被军区挑走,成专业队的了。1976年他去广州军体院学习了8个月,学的也是与体育相关的知识,学习结束回到部队就赶上粉碎“四人帮”后的高考,他考上了总参三部的郑州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军区三局,工作了几年,他觉得搞技术不太适合自己,于是在1986年提出了转业。“本来是不愿意转业的,打算在部队干一辈子,后来因为搞了技术,发现我这种性格不适合,最后就转业了。”提及这段往事,史会长至今充满惋惜之情。

史小刚与舞蹈家、画家赵青女士合影
     结缘长征,赤子情怀
如果说父母遗传给史小刚的是一份当兵的基因,那么14年的军旅生涯给他留下的则是一种融入血液的军人情怀。他的家庭背景、从军经历,为他接触、热衷于传承长征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时间定格到1986年,如同12年前入伍的史小刚一直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转业一样,同样,12年后的他也没想到转业后的自己会致力于从事长征文化事业。
转业之后他先是被分到公安部的一个公司——中国首都直升机公司,意外的是这个公司后来被砍掉,缓建。一次偶然的机会,史小刚的人生轨迹与长征文化事业交集、重合,从此再未分开。当时南京军区有一位老红军炮兵顾问叫陈靖,是电影《金沙江畔》剧本的作者,他要组织考察长征。“我大学毕业后就是分配到南京军区三局,陈靖和我父亲又是老战友,86年是长征50周年,他要组织一个长征小组考察长征,我正好86年转业,公司又被缓建,缓建后就是等待重新分配,单位没有什么事,我就对陈靖说,‘你带我去呗。’他说,‘带你去可以,一个是费用自理,第二,请假得你自己请。’”正在待分配的史小刚,请假很方便,当时又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他做生意赚了一笔钱,费用也解决了。就这样他参加了重走长征路小组,这个小组当时是总政组织的,由老红军挑头,总共六七个人。
老红军是红二方面军的一个宣传队的,一开始打算去考察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这期间老红军去医院看望老首长,说起考察长征的事,老首长就讲,“你应该把整个长征全走一遍,长征是一个整体,你单独考察一个二方面军,就不好了。”这样他们的长征路线计划就变了,一开始是计划四个月,只考察二方面军,后来变成考察整个长征。因为很多长征的路线是重叠的,他们先从南京出发到江西,从一方面军的根据地出发,走一段一方面军的路,又折到二方面军的路,然后又回到一方面军的路,走的是之字形。四方面军走的路也有重叠的,最后史小刚他们到了陕北后,又逆行红二十五军的路线回到大别山,基本上就这样走了一圈,从1986年8月份到88年5月份,时间前后是一年零八个月,行程长达八万余里。
重走“长征”,再现历史
史小刚和老红军一行人,重走长征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湘江战役发生在哪里?“大家都认为在湖南,我们就到了湖南,可是到了湖南一问,不是在湖南,湘江战役在广西桂北地区。因为湘江流经广西,真正的战役全部在广西,我们又返到广西,后来才了解到大量湘江战役的事情。就说这种历史,过去都不知道,因为打败仗没有人愿意提,通过这一个问题就说明大家过去对长征了解得很少,很片面。因为过去就是一条红线,就是井冈山的道路,毛泽东,一条线,长征两万五。我们通过亲身经历就是把这个概念给彻底否定了。因为红军长征两万五只是中央红军一条线,它不包括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六军团和红二十五军团。长征路线大概总共八万里左右。”
讲起长征三路大军,史小刚说,“长征的每一条路都有它的部署,中央红军是一条传奇的路线,是宣传重点;红二方面军走了一条最险的路,最偏僻的路;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驿站作用,接应了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
“长征是失败的产物,是从失败走向一个更大的失败,起源于根据地丧失,走向更大的失败是因为地盘没了,本来好几个根据地,最后全没了,人从几十万,打到最后剩下几万人。从军事上来讲是失败的,本来我们占领了全国腹地那么多地方,最后只剩下那么一点人被打到西北的一个角上。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长征引发出了一系列的事情,长征锻炼了一个党,锻炼了一支军队,走出了一个正确的路线,最终解放了全中国。长征产生了一种精神,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它影响了后来以至永远。这些都是长征给我们带来的胜利成果,从这方面讲它是胜利的。”史小刚说,“长征是值得研究的,把过去的一些旧观念改一改,我从来都不讲长征胜利多少周年,都是说长征胜利会师多少周年。好多事情都要准确。”史会长最后补充道。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现在落在史会长肩上的一项重任就是拍摄影视片《长征启示录》,对于他这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具体年份需确认]史会长用他的执着和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正在攻克着这个难关。1996年正值红军胜利会师60周年之际,老红军题下了“长征启示录”这五个字,当时史会长就想以此为契机,沿着长征经过的每个省的重点地区,举办书法展,同时把影视片也拍了。“没想到光搞书法展就赶上长征难了。”史会长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印象深刻,每个省举办展览都很艰难,需要钱、场所、联系当地政府。用了三年时间,只举办了17个省市的展览,一些长征中的重要城市,有的都没有举办成,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影视拍摄计划搁浅,对于他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2001年是建党80周年,史会长与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的后代合作,重新又开始进行长征影视片拍摄计划。2002年报批,广电总局同意拍摄。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依然是资金不足,但时间不等人,经历过长征健在的老红军越来越少,他们前前后后采访拍摄了老红军、老将军、根据地老百姓、学者共计98人。此后,《长征启示录》拍摄再次中断,而史会长他们的融资过程却从未停止。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同时也是长征胜利会师75周年,他们协会与红旗出版社合作举办了《红旗飘飘》大型书画作品出版及巡展活动,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一方面宣扬长征精神,一方面用这些书画进行融资。最近他们协会又推出了“开国将军紫砂艺术壶展”,把长征精神、红色文化和紫砂壶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准备把钱筹齐了,争取在2015年下半年开拍,2016年的下半年播出。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80周年,后年是红军胜利会师80周年。后年之前把《长征启示录》拍出来,了却我的一份心愿,对于我,这也是使命,老一辈革命家给我题的书名和片名,我不完成对不起他们。”史会长动情地说。
史会长和他的长征文化促进会为继承红军光荣的革命传统、弘扬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付出了不懈努力。《长征启示录》唤醒了这个时代对长征的记忆,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我们沿着红军的足迹,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新的长征。
                                                                                                                                                                                                                                                               编辑|喻丽蕊
[上一篇: 貴陽:五個老兵的精彩人生 ]    [下一篇: 为人民服务是我父亲一生的写照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