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存大爱 医术高超勇创新 访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宋维贤教授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 1141
本刊记者 / 唐云云
【人物简介】
    宋维贤,1941 年生,1965 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北京同仁医院眼外伤科主任、全国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委员、全国眼外伤与职业眼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法院法医顾问。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主要从事眼外伤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北京市科委三等奖 2 项,北京市卫生科技成果奖 4 项,参编眼科专著 6 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创建于1886年(清光绪12年),是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心血管疾病诊疗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一家诊疗技术和信誉形象俱好的百年老字号医院。“同仁”字号和图徽是国家商标局认定的国内医疗服务业首家驰名商标。全院现有职工3600余人,副教授以上及相应职称者241人。开放病床860张,设有37个临床和基础科室。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和热忱为患者服务的优良作风;逐步形成了“精、诚、勤、和”的同仁精神。其中眼科的眼底病、眼外伤、青光眼、角膜移植、眼部整形、激光诊疗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0年,宋维贤成功考取首都医科大学,成为该校建校后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63年,他来到当时的全国同仁医院实习,1965年正式分配到同仁医院眼科工作,一干就是47年,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眼科医学事业,奉献给了同仁医院。
    由于文革的影响,宋教授直到毕业10 年后才晋升为主治医师。从担任主治医师开始,宋教授就将自己的专业定位为眼外伤,从开始时要掌握眼科各项诊疗技术到在眼外伤方面达到精专,付出了不少辛勤的努力。1987 年 -1988 年,宋教授东渡扶桑,在日本昭和大学进修,师从著名的眼外伤专家深道义尚教授。回国后,重点从事眶壁骨折和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几十年的医疗实践,硕果累累,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培养的三位研究生:周军、王怀洲和孙华医生,如今都已在各自工作的领域小有建树。1988 年至 2001 年,宋教授担任眼科行政副主任,一直到退休。
悬壶济世心系患者 大胆实践与时俱进
    回顾自己的从医生涯,宋教授总结出了 24 字箴言: “心系患者、勤于思考、大胆实践、谨慎从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心系患者”,指的是眼科医生要有热心肠。宋教授说,医乃仁术,医生本身就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对眼科医生而言,就是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解除痛苦,重见光明。眼为五官之首,心灵之窗。除了视力功能外,还有外形美观等诸多用途。几十年的从医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每次治疗后,病人的满意和感谢,是对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也是自己幸福的时刻,对自己工作来说也是一次提高。作为眼科医生,对待每个患者,不能仅仅“例行公事”,要“心系患者”,从病人的角度多加考虑,千方百计提高视力解除痛苦,改善和恢复外观,在处理步骤上既快又省。要动脑筋想办法,把病人的需要当成首要任务。
    宋教授认为,医疗实践,要有创新精神。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虽然眼科疾病可以分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等几大类,但具体到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这就需要医生在治疗期间,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不断创新,才能采取更好的治疗手段,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以视神经管减压开放术为例,从 1988 年以来,宋教授与兄弟科室合作,探索到达视神经管的方法,用过鼻外开筛法经路、眶缘—筛前筛后经路、经鼻内窥镜经路、冠状瓣经颅入路等,最后发现,经颅入路有效率最高。对眶壁骨折整复术中充填材料的探索也是如此,从 1988 年开始,用过自体骨、医用硅胶、骨水泥、羟基磷灰石板,最后,探索出使用羟基磷灰石复合体,既无排异反应,又易于加工塑型。
    在长期实践中,宋教授发现,眼外伤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我国是眼外伤高发国家,统计资料表明,有些地区眼外伤的致盲率占各种眼病致盲率的第三位。由于经济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化学灼伤和球内异物发病率明显减少,爆炸伤尤其是雷管炸伤明显减少。20 世纪60、70 年代住院患者中,球内异物很多。而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球内异物明显减少。同时,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车族越来越多,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因各种外伤导致的眶壁骨折和视神经损伤病人明显增多。因此,与时俱进,加大交通伤和体育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为宋教授近二十年来临床工作的方向。
齐心协力联合诊疗 颅面创伤创新疗法
    80 年代回国后,宋教授主要从事眶壁骨折和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他发现,过去沙眼等感染性眼病流行,但是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因沙眼而导致的角膜溃疡、泪囊炎、眼睑内翻倒睫、睑球粘连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了,使化学烧伤和球内异物发病率明显减少;而近年来因各种交通事故所导致的眶壁骨折和视神经损伤病人明显增多,而且这类病人多合并有颅面的复合伤,涉及到眼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等相关科室,这种综合治疗,是单独一个科室无法完成的;同仁医院眼科的患者群体和学科优势,可以带动兄弟科室的发展。
    对于一个眶区多发骨折的复合伤病人,可以出现眼球内陷、双侧面颊不对称、开口受限等状况。过去,眼科、口腔科、神经外科各做一摊,忽视了整体的配合。多台手术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负担,浪费了治疗时间,也不利于系统的临床科研和各相关科室的团结。
    在宋教授的努力下,同仁医院专门成立了颅面创伤诊治中心,各科室联合诊疗颅面创伤方面的病患。这样,对于一个颅面多发骨折的患者,眼科、口腔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医生组成医疗小组同台手术:口腔科做口腔前庭切口、眼科做下睑缘切口、神经外科做发际内半冠状切口,将颧骨体向上向前移位,在额颧缝处用钛钉固定。一次全麻手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而且人性化的切口有利于术后的外观,再加上联合手术也符合卫生经济学的观点,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而广受欢迎和好评。现在眶顶骨折、眶 - 上颌 - 颧骨骨折和鼻 - 眶 - 筛骨折,大多采取这种诊治方式。
    目前该中心已与北京市急救中心形成了互动合作关系;颅面创伤诊治中心也成为奥运定点医疗机构的指定特色专科。
倡禁烟花第一人 播撒福音不畏艰
    问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北京市第一个提倡禁放烟花的眼科医生?答案是:宋维贤教授。
    宋教授在自己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目睹了多起因燃放烟花爆竹而不幸伤残的案例。他告诉记者,自己从 1988 年担任眼科行政副主任开始,每年三十都要值班,坚守在医疗第一线。印象最深刻的是 1992 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大大小小做了37 台眼科手术,摘除了7 个眼球。夜里 12 点左右,一位家长带着一个14 岁的中学生来同仁眼科看病,孩子被劣质“二踢脚”炸伤,眼睑缺损、眼内容物脱出、只剩下巩膜壳。诊断的结论是只能将孩子的眼球摘除。但是,家长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当场痛哭流涕,长跪不起,作为家中独子,而且还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是家里的希望,如果眼球被摘除,还怎么生活、怎么找工作?事发当日,孩子的奶奶还不知情,如果看到孙子失去了眼球肯定会承受不了!然而伤情如此,医生也无能为力,只能痛下手术刀。
    这天晚上发生的一切带给宋医生不小的震撼,心情久不能平复。烟花爆竹已经不再是娱乐工具,简直成了杀伤武器!春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本应是欢乐祥和的,很多人却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永远失去了眼睛,把自己原本光明美好的人生给葬送掉,造成追悔莫及的惨剧。手术虽能医病,但关键还在预防。宋医生立刻给当时的北京市长写信,详细列举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后来又发表了很多呼吁烟花禁放的科普文章。市政府对他的建议给与了高度重视,还专门召开了听证会。会上,宋医生从一名眼科医生的视角,将多年来见到的惨剧做了汇报,引起与会者的震动。同时,听证会上也有环卫工作者反映大年三十晚上,仅东四一个饭馆就扫出了 1 卡车的鞭炮皮,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消防局的战士反映,三十晚上的火灾比平时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街道老人说由于巷子窄,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吵得老年人一宿难眠,心脏病发作。
    在大家的呼吁下,北京市政府正式立法,从 1994 年 2 月的春节起执行烟花“禁放”,从此,因烟花爆炸造成的眼伤案例明显减少。但是作为禁放倡议者的宋教授却因此“引火上身”,接到两封匿名信,被恐吓警告:“不要多管闲事,小心你的脑袋!”宋教授没有丝毫畏惧,看到禁放令执行以来,受伤摘除眼球的病人明显减少,宋教授由衷地感到欣慰。他说:“为保护人民的眼球健康,我做了积极的呼吁工作,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时代在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配合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北京市政府将春节燃放烟花执行‘禁改限’,将“禁放”放宽为只限制烟花的长度、粗细和燃放的时段、地段。事实证明,经过多年的呼吁和科学普及,人们懂得了科学购买、燃放烟花的方法,近年来春节期间因烟花爆炸致伤的发病率保持在比较低的状态。
    宋教授呼吁烟花“禁放”,  推广预防医学理念,积极进行眼保健的科普宣传工作,多年来,不知使多少双眼睛免受无辜伤害,为多少家庭带来健康的福音;通过多年的宣传、倡导和呼吁,也为烟花‘禁改限’的出台做了良好的铺垫和保障。
支援灾区深入基层 走出国门放眼世界
    宋教授参加过北京郊区医疗队、西北医疗队、非洲医疗队、云南抗震救灾医疗队、西藏医疗队、内蒙古宁城医疗队、青海和西藏的光明行活动等。那时参加医疗队,没有任何特殊待遇。虽然自己家里有困难,但为了那些在偏远、医疗条件落后的地区长期被眼疾折磨的病患,他只好舍小家顾大家,深入基层,实践着一名光明使者的诺言,将光明播洒人间。
    宋教授于 1987 年——1988 年间在日本昭和大学进修学习;1993 年——1994年间,又受国家教委的委派,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日本滨松大学学习半年;此外,他还在非洲布吉那法索的医疗队工作过 2 年。在国外,他学到了先进的诊疗技术,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身能力水平。而他又用自己的所学回馈世界人民,特别是医疗水平还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异国他乡的艰苦环境中一呆就是两年时间,为异国病患无私地提供帮助。
无私助同事深造 竭力促科室发展
    尽管有着良好的国内外社会关系,宋教授却从未想过要为自己谋利益,他时刻关心同仁眼科发展,致力于科室建设。日本昭和大学学习结束即将归国时,导师问他需要什么,他想到当时同仁医院眼科只有一台 Topcon 显微镜,不适应医学的快速发展,就向导师提出赠送显微镜的要求。导师被他的无私精神所感动,以日本眼科学会的名义,出资购买了一台Zeiss 显微镜,送给同仁医院眼科。宋教授在日本还广交朋友,通过琦玉医科大学河井教授的帮助,先后将庞秀琴、张兰、王绍莉、张舒心、孙丽等眼科同事推荐到日本深造,为同仁眼科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0 年代末正是出国热的时候,宋教授一心只关注同仁眼科的学术发展,把同事一个个推荐到国外学习深造,却没有给自己的儿女这样的机会。无私精神可见一斑。
[上一篇: 女性须知的最佳养生保健时间 ]    [下一篇: 用赤子之心,让世界充满微笑 ——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修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温颖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