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琰: 追求医术精湛,坚持医德为上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3-05-14

浏览次数: 1622

编者按:解放前,如果在京津地区提起卢家的卢永春医院,妇孺皆知。它是中国第一家结核病医院,结束了结核病在中国是不治之症的历史。在卢家的历史上,出了多位名医。在战争期间,先后治愈过邓颖超,叶剑英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爱国人士。

 

家学渊源的知青医生

 

本文主人公卢世琰医生,1950年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医学世家,对救死扶伤耳濡目染,卢世琰和哥哥姐姐们也都从小就立志好好学习,考医学院,当一名好医生,接父辈的班。然而十年文化大革命,她不得不中断学业,来到黑龙江当了一名兵团战士。

 

来到了黑龙江,卢世琰被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医疗水平所震撼。当时的建设兵团缺医少药,很多老职工生了病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卢世琰所在的连队有一名小孩,因脑膜炎后遗症半身瘫痪,非常痛苦,在征得孩子父母的同意后,卢世琰用在家所学到的针灸技艺为患儿治疗,一个星期后患儿小奎的手就能活动了,孩子非常高兴,孩子的父母也万分感激,这给卢世琰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她想要是能用自己所学为职工解除病患该有多好啊!与此同时连长和指导员也找到卢世琰让她担任连队卫生员,

 

从此,卢世琰开始了自己的赤脚医生生涯。全连几百号人,从老人到孩子,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孕妇的分娩接生,都要由她负责。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要负责这么重要的事情,卢世琰深感责任重大,自此如饥似渴的学习医疗知识,努力提高医疗技能。在随后几年时间,卢世琰每天都背着药箱提着马灯走在连队的小路上,为全连的病人看病,经她接生的孩子就有几十个。她的付出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随着业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卢世琰被选送到兵团医院学习,师从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大内科主任张继印医生,在随张主任学习的一年时间里,他不仅医术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见习医生到实习医生再到经治医生;做手术时从第三助手到第二助手再到主刀;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做一名让患者尊敬的医生,那就是爱岗敬业,崇尚医德,在救死扶伤的实践中把“大医精诚”当成最高准则。

 

从零开始转型营养师

 

    1976年,卢世琰放弃了医生的工作,返回北京,成为了一名外科护士,一干就是七年。当时的护士工作非常辛苦,每个月都要上十天半个月的夜班;由于有医生背景,外科门诊手术室的切开缝合等她也都能独当一面。这七年时间,卢世琰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护士,职称也从护士升成护师,就在医院准备提升她为护士长的时候,她又选择了放弃,准备转型营养师。

 

当时的临床营养,医院里普遍不重视,营养治疗的水平也很低。卢世琰之所以选择临床营养学作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源于和大哥卢世璇、五哥卢世璧的一次长谈。大哥卢世璇曾任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国家职业病研究所所长。五哥卢世璧是中国工程院院士,301骨科研究所所长。他们说,临床营养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在发达国家,是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临床营养人才缺乏,技术水平很低,发展很缓慢。当时卢世琰听了很受启发,决定以临床营养学,作为今后职业生涯的突破口,在随后的半年时间,每天都到小哥和五哥家补习高中的数理化及基础医学知识,并于半年后考上了营养专业。师从于中国营养学界的泰斗李瑞芬、文术根教授,经过三年多的系统学习,顺利毕业,从此走向了临床营养的道路。

 

当时医院的营养科是一个小的科室,很少受到领导的重视。所以一些工作开展起来相对困难。饮食治疗病人不理解,常常受到误解。科室人员复杂,层次参差不齐,很难管理。但卢世琰始终没有放弃,她将十多年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与临床营养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和临床医生积极配合,针对不同疾病不同程度不同个体细化治疗方案,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在九十年代初期卢世琰就引进了多种肠内营养制剂,增加了匀浆膳,填补了医院鼻饲的空白,这样的营养治疗方案就是在今天看也是非常先进的。随着工作中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卢世琰从普通营养师被提升为主管营养师,开始全面主持营养科的营养治疗工作,在她的主持下编写了医院营养治疗手册,制定了营养治疗的流程和规定。这些治疗方法和流程现在仍被多家医院营养科引用;卢世琰在负责营养治疗的同时还负责营养教学的工作。带教了各地各医院进修生(研究生)数十人。参与三级甲等医院对社区医院的技术支持工作,对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进行营养指导,对社区进行各种病症饮食调理的专题讲座。对社区管辖范围的学校,敬老院等地进行营养知识普及讲座。凭借着丰富的临床和营养治疗经验,卢世琰多次被推荐,为多名国家领导人进行营养治疗,调理、咨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领导人的表扬。

 

营养专家被多所医院学校返聘

 

    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卢世琰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会员,计划生育委员会优生优育专家组成员,中国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专家组成员。

 

近10多年来,卢世琰先后被多所学校聘为营养学高级讲师,主讲基础营养学,疾病营养治疗,培训了万余名公共营养师。她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讲课风格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课后学生给老师的评分中,卢世琰总是最高分。

 

退休后,卢世琰仍然被协和医院,总装备部总医院,恒兴肿瘤医院返聘为主管营养师,负责全院病人的会诊及营养治疗,以及营养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继续为临床病人的治疗及下一代营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在四十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卢世琰将临床治疗和营养治疗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经卢世琰带教的学生数十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渠道,有兵团战士、各医院选派的护士、全国各地的营养师、进修生、研究生、博士生。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等。虽然时过二三十年了,他们有的都已成为负有重任的院长,科主任,护理部主任,营养科负责人,但仍对老师的人品、敬业精神、精湛的技术表示敬意。

 

我国的临床营养治疗问题和发展

 

卢世琰认为,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但我国的营养学水平总体还是比较低,学科发展比较缓慢,营养学人才匮乏,水平能力参差不齐。现在卫生部,一些医师协会营养协会、新闻媒体虽然在大力宣传临床营养,但仍处于只是在三级二级医院里建立营养科,制定相关规则,配置人员等基础建设的初级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我国目前的临床营养治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营养治疗率低,营养诊断方法还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医院(包括学校营养学课程)采用的还是人体测量、膳食调查和临床评价等手段做营养诊断,缺乏精细化的指标,不仅效率低,而且无法提供可靠的信息,营养师诊断主要凭借的还是经验。治疗率低,2008年数据显示:进行营养系统诊断和筛查的患者目前全国不超过1万人,接受营养治疗的人员全国不超过200万人。接受诊断的人数比例为万分之一,接受治疗的人数为13%。住院病人得不到合理有效营养治疗,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宣传营养治疗的意义,提高疾病患者的认识,增加营养治疗的就诊率。同时,各医院、大学和科研机构,还应加强临床试验,使用可行合理的技术手段,先进的研究方法,争取制定出更加精确的诊断指标。使用准确的临床指标,病人的认同度也会提高。”卢世琰说。

 

除了营养治疗率低、营养诊断方法还比较落后的问题外,缺乏临床营养学科人才以及临床营养科学管理,也是我国目前临床营养治疗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营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其他的科室医生对营养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也是非常模糊的。卢世琰曾接到过一个会诊请求,一个小孩因为车祸严重的脑外伤颅脑大面积出血,经抢救后判定植物生存,而且小孩腹胀,多科会诊效果不明显,所以请卢世琰会诊。她使用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调整,很快小孩的腹胀消失;在随诊的过程中,经检查发现小孩的神经反射每次有不同的变化,生化指标和检查结果也都没有明显恶化迹象。卢世琰感觉小孩有恢复的可能,她没有放弃,一方面指导小孩的父母帮他锻炼,同时还请教协和医院等脑外科专家,会诊结果证实了卢世琰的判断,她为小孩专门配置了增加脑神经恢复的营养制剂,最后在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下,小孩逐渐恢复出院。现在小孩恢复状况良好,可以看书写字,今年四月到颐和园去玩,自己围长廊走了一圈,还能用手机给卢世琰发短信谢谢卢医生。由于小孩是农村的,卢世琰也经常给他们一些帮助,直到现在小孩出院一年多了,卢世琰还在给他进行康复指导和送他一些医用食品,小孩的父母非常感激。卢世琰坚信合理的营养支持,科学的营养治疗是会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周期,受惠于病人的。

 

卢世琰说:“这个病例告诉我们,营养专业缺乏不仅只是营养人才,更缺乏的是医学、营养学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上,希望我们的营养医师们不仅需要有全面的医学理论,丰富临床治疗经验,还需要有扎实的营养学知识,并能将他们融合贯通,能够从病理,医理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这需要各医院、大学和我们的共同努力。而在缺乏临床营养科学管理方面,只有一个合理的完善的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推动营养学科学合理的发展,包括合理的教育体系,规范的营养师认证制度,以及大范围的营养学宣传。同时,也需要每个营养学的学子和相关从业人员也当把病人的健康为第一位、不断学习先进的营养学知识理论,为营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把营养学发展起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上一篇: 访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宋维贤教授 ]    [下一篇: 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修复科主任医师温颖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