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画初探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8-19

浏览次数: 1077
                                               哈尔滨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邴娇娇
    摘要:外销画是18、19世纪在广州地区兴盛了百余年的绘画品种,这种绘画迥异于中国画风,又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自成一格,随广州一口通商而兴,随东南沿海五口通商而衰,是历史发展中曾被遗忘的一隅。本文通过对外销画的历史背景、兴起、发展、衰落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深入发掘外销画存在的意义,及其对西洋绘画的传入,中西方贸易的开展,中西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外销画;西洋绘画;西画东渐;中西文化融合
 
    早在外销画兴起前的一二百年,西方绘画就经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而其中能熟练掌握西画技巧的传教士,则进入宫廷成为御用画师,例如侍奉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君主的郎世宁。供职于宫廷的西方传教士画师,其绘画的题材一般都是由皇帝指定,依照皇帝的喜好和要求绘画,例如康熙不喜欢油画,因为时间久了就会变黑且模糊不清,致使郎世宁等人要学习在绢上作画等技巧,人像也必须画平板正面,不能画阴影等等。所以,宫廷西洋画师也不再使用纯粹的西方绘画技巧,他们削弱了焦点透视、明暗对比和阴影涂染等典型的西方绘画技巧,反而用晕染和皴擦等一些中国绘画技巧来弥补绘画效果上的不足,呈现了中西结合的特色。宫廷西洋画师虽然将西画带入宫廷,但是也不过是皇家别院里的异域风情,西画发展被约束在了紫禁城的高墙之内。与之相反,由于中西方贸易的发展而产生于民间的外销画,其影响远比宫廷西洋画要深远的多。[1]
一、外销画的兴起
    17——18世纪,“中国热”在欧洲盛行,西方人对中国艺术怀有探索和敬畏的心理,对中国手工艺品推崇之至,致使许多中国风的产品运往国外。此时,正值中国的明清时期,通商制度使广州成为中西方贸易的繁盛地区,许多带有西洋色彩的事物、行业和外销商品也开始出现在广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欧洲风格影响的贸易画开始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大量外销,这便是“外销画”。
外销画是由中国画师绘制并专供输出国外市场,通常销往欧美,而且在绘制作品时,不同程度的采用西洋绘画技法,包括透视、晕染、形式和材料等等。这些画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又有别于地道的西洋画,具有“中西融合”的色彩。外销画主要是根据外国顾客的要求绘制画作,一般由专职外销画画家绘制,或者临摹仿制一些中国本土风情的绘画,此类绘画通常是由多个画家流水作业,大批量生产绘制。
二、外销画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外销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在广州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外销画家。在众多外销画家中,史贝霖十分有名,他早年出国留学,学习了很多西洋绘画技巧,回到广州后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林呱也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在早前已经掌握了较为纯熟的绘画技巧,之后又跟随来华的西洋画家钱纳利学画,后来自己开设店面,除了自己作画外,还会临摹复制一些画作,将带有英式绘画风格的外销画传播开来。
    外销画家学习西洋绘画,除了出国留学和跟随来华的西洋画家学习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外销画家之间的传授学习。在外销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虽然画室林立,外销专职画家很多,但是由于需求量大,无法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大量订单,所以会招揽一些画工画匠来帮助其完成。每个画工都有自己的工作,例如一个画工只画树,另一个画工只画人物,画工们以流水作业的形式完成工作。[2]此时,艺术审美不再重要,效率和数量才是作画的关键。所以很多外销画在构图、衣着服饰、表情姿势等方面都是一样的,只是在衣饰的颜色、纽扣、褶皱等细节处理上稍有不同,这也说明了很多画室都有相同模板,但是画工也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喜好稍做改动,也侧面反映了外销画的需求量之大。
    外销画的题材十分丰富,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有中国传统技艺的制丝、制瓷、制茶的分类,也有关于风俗人情的戏剧表演、习俗节庆、社会百态等方面,还有写实风格的花鸟虫鱼和人物肖像等内容。总体来看,在外销画兴起之初和鼎盛发展时期,涉及港口风景、风俗人情、人物肖像等方面的画作非常之多,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古老而神秘,西方人会带着敬畏探究的心理来描绘中国。但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的猎奇心理下降,反映社会风貌、街头行业、惩治刑罚等方面的题材也变得丰富起来。
    外销画的绘画种类有很多,如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线描画、玻璃画等等。外销画使用的纸张主要有中国宣纸,英国瓦特纸,通草纸三种。中国宣纸是外销画最早使用的纸张,但是宣纸很薄,经不起反复的翻阅,易损坏,不易保存,所以十分不便。十九世纪初,英国大量出口纸张到中国,起初是做为记账和书写信件使用的商业用纸,后来用于外销画的绘制。这种纸张质量上乘,易保存和携带,很多油画和水彩画都用这种瓦特纸绘制。外销画发展的末期,通草纸被广泛的用于外销画的制作。通草纸是用一种叫做通草的植物纤维制成的。通草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等地,材料较易得到,且价格低廉,纸张小巧便于携带。[3]外销画还会在玻璃和画布上绘制。绘在玻璃上的外销画称为“玻璃画”或“镜子画”,由于画在玻璃背面,又称其为“背画”,但是玻璃表面光滑,不易着色,作画技艺很难,所以存世较少。[4]而且玻璃画制作复杂费时,不易携带,逐渐被油画等纸质外销画所取代。
    外销画使用的绘画工具是毛笔,较细的毛笔用于绘制细节,较粗的毛笔用于丰富内容,有的毛笔用于描绘轮廓,有的毛笔用于着色。外销画使用的颜料与中国传统绘画颜料相同,基本来源于矿物,且呈粉末状装在瓶子里,需要时用水调成粘稠状,再用于作画。在外销画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过程中,画工们还会用一些模板,模板上绘有人物、景物等内容,将较为透明的纸放在这种模板上描下轮廓,就可完成复制,再对其进行丰满填充,绘制出新作品,这种模板一般用较硬的纸张制作,可以反复使用。还有一种应用广泛的木质模具,先在模具上刷墨,然后印到纸上,就会出现要绘制的轮廓了。[5]可见,外销画家虽然使用西洋绘画技巧作画,但仍然有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习惯和风格,所以外销画具有中西融合的特色。
三、外销画的衰落
    19世纪后期,外销画的产量和销量都在下降,外销画市场开始萎靡。19世纪初,摄影术作为一种直接记录可视固定影像的技术,在光学、化学和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于1846年传入香港。[6]照相技术的出现,开始取代外销画家的某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外销画时代的终结。摄影技术这种新兴的图像记录方式,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的全新媒介,而且方便快捷易操作,不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等待外销画的制作。可以说,照相技术对外销画市场有着巨大的冲击力。而且,鸦片战争后,香港及东南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中国面向西方的唯一外贸港口,上海和香港的地位逐渐超越广州,很多外销画家在其他地方设置分店或者直接将画室迁到香港、上海等地。有的外销画室除了制作出售外销画,还兼营摄影。还有一些外销画家开始制作月份牌画和商标画,这在十九世纪末的上海和香港日益流行起来。[7]与此同时,日本艺术开始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对中国艺术市场形成冲击和竞争。从外销画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大多为临摹仿制,缺少创新,对西方顾客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这些都促使了外销画在西方市场逐渐失去了魅力。
    总体来看,外销画主要有几个特性:(1)商品性,外销画首先是出售的商品,其次才是欣赏的艺术品。外销画是由于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商业利益在其中。(2)地域性,外销画产生并盛行于广州一带,其画作的内容多数体现了江南一带的特色,而且外销画上标注的画作内容,很多都是广州一带的方言,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3)民族性,外销画虽然是为了满足西方主顾的要求而绘制的画作,也运用了西方绘画技巧,但却并非全盘西化,无论是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技巧和工具,还是展现的内容形式,处处都体现了中国韵味在其中,具有明显的民族本土特性。(4)文化性,外销画所绘多数是实物写真,体现了当地的生活风貌与民俗风情,是研究广州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图像资料。
    外销画能够受到西方人的喜爱,中国画家愿意学习西方绘画技法作画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国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吸引着西方人来探寻,外销画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跃然纸上,并以西方人熟悉的绘画方式来展现,让人更容易接受。其次,中西方文化、习惯、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很多时候不同国度的人们无法很好的相互沟通理解,而绘画反而是彼此增进了解的一种途径,是另一种视觉语言,这也是使得外销画繁盛起来的原因之一。另外,外销画不仅仅是艺术品,还有对外贸易的一种商品,除了其自身的价值外,还有额外的经济价值,这也是更多的人从事外销画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都促使了外销画发展迅速,兴盛一时。
四、总结
    外销画在中国广州繁盛百余年,是早期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是西洋绘画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的一种途径,它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对西方绘画技艺传入中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外销画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广州历史发展的一种见证,它的存在,很好的记录了晚清社会的市井百态和风俗风貌,也反映了清代对外贸易的繁盛景象。外销画不仅印证并补充了文献史实,也是研究人文历史发展的珍贵的图像资料。与此同时,外销画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商品,这种商业文化的发展与艺术品的对外交流,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口的不仅仅是带有艺术性的商品,还有古老中国的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的中国民族韵味。
 
参考文献:
[1]郑艳.清代的中国外销画[N].中国文化报,2006-03-23.
[2]王均利.清代外销画之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9).
[3]杜少虎.清末通草纸水彩画中的中国民俗[J].美术研究,2008(01).
[4]余戈.从清末广州“外销画”看中西文化之融合[J].艺术百家,2012(S2).
[5]徐堃.试论外销画生产——有限的产业化[J].中国书画,2008(05).
[6]程存洁.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郑艳.晚清广州外销画中的女性肖像研究[J].设计艺术,2005(03).
 
 
[上一篇: 董仲舒大一统论 ]    [下一篇: 试论雍正帝宠臣田文镜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