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生活质量发生前所未有的飞跃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8

浏览次数: 966

我国农民生活质量发生前所未有飞跃

脱贫攻坚,决胜小康,中国农民生活质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飞跃。

衣食无忧

脱贫攻坚的核心目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衣食不愁。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加到2020年的474公斤。远远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中国人均年消费粮食不足150公斤,中国人民基本端牢了自己的饭碗。服装穿着来看,今天我国农民已经很难分出一个人是农民还是市民。绝大多数农民转变为一季多衣。我国农民家庭的汽车从5、6万至100万车的保有量来看,也是很有普遍性提高的。

轻松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昔日农民的传统劳作方式。在技术落后、工具笨拙、方法简单的漫长农耕时代,不论是耕种收割,还是开沟挖河;不论是抗旱防洪,还是舂米磨面,都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

近年,随着科学机械化普及和社会化服务,“机器换人”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

居有所安

通过多年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和脱贫攻坚中1000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完成,农村居民全面实现了居有所安。过去那种泥墙草顶,一到雨季来临时,外面大下雨,屋里下小雨的居住环境已经结束了

时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年四季,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白天举家忙种田,晚上男人需要担水劈柴、推磨打碾,女人需要穿针引线、缝制衣衫。

如今随着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有了“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空闲”的时间休闲的自由。

无徭无役

自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以来,历朝历代均以收取农业税治政养国,故使农民“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万里长城是多个朝代民工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据史料称秦代修筑长城征用的民夫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京杭大运河是数百万民工一镐一锹刨出来的。劳役兵役是历朝历代压在农民头上继税赋之后的第二座大山。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多因不堪忍受繁重的徭役而发生

2006年,在中国实行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终于被废止。

农业进入“无税时代”。农民务农不仅不需要交税,还能享受到种粮等各项补贴。

今天,随着机械的发达,农民再也不需为出苦役发愁。

社会分担

中国有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

但养老育幼的责任和义务历来是以家庭为单元,社会只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精神提倡的角色。

城市养老育幼的部分职能逐渐被社会分担,养老院、幼儿园遍布城区。最近的时间,乡村幼儿园已经全面覆盖,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制度性安排。乡村老人不仅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养老金补贴,还有不同档次的养老保险。各类养老机构也在乡村逐步发展。

家庭的养老育幼职能向社会分流年轻的家庭成员减轻负担、安心工作拓宽了生活工作娱乐旅游学习的更多空间。

疾病统筹

神农尝百草,然后演绎出中华民族的国宝中医药。新冠疫情以来,中国人抗疫看病靠中医。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哲学思辨,临床知识,学习传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新世纪以来,国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小病理赔,大病统筹,实行农民医疗互助共济,人均寿命大幅提升。

拥有中医、西医两套医疗体系的中国人理应更健康、寿命更长。

网络如

2020年中国网民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0.4%。

在互联网条件下,世界很小,地球是一个村庄世界也很大,村庄是一个地球。一个村庄的人到达地球上任何地方,互联网就把这个村庄的虚拟空间扩展到那个地方,村里人与他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随时面对面聊天闲谈,交流情感,进行直播带货

出行便捷

“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古代诗人的夸张。

在交通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千里一日还”才得以现实。

上世纪80年代,民谣称乡村道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坐车有“三跳”,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肚里跳。

目前,全国农村标准公路已达4万多公里,通硬化路的乡镇和建制村已达99.64%和99.47%,建制村通客车率已达98%。摩托车、电动车在乡村全面普及,小汽车也随处可见。

村、乡、县、省一直连接国道的路网体系全面覆盖。

城乡两

农民想当市民,首先需要放弃农村户口,退还承包地,而退地村集体就要给予补偿,集体经济发达的村有能力补偿,但农民不愿退出,他们还想从集体中不断获取更多的利益。

农忙在乡务农,农闲进城务工,戴着“农民”与“市民”两顶帽子生活,将成为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中一道独特风景。有关调查显示,2.8亿农民工有落户城市意愿的只占21%。

 

(编辑:敦英峰 电话:010—65420087 微信:jingbo1030 邮箱:chizizzs@163.com)

 


[上一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