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丕诗歌对《诗经》的接受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8-19

浏览次数: 1152
山东大学(威海)2011级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李岩
摘要 本文以曹丕的诗歌与《诗经》的比较为切入点,从《诗经》对曹丕诗歌语言的影响、曹丕诗歌对《诗经》中意象的运用和曹丕诗歌对《诗经》抒情手法的运用来论述曹丕对《诗经》的接受达到一定程度。然而,由于曹丕的“立储忧患”,其对《诗经》的接受也存在其局限性。
关键词:曹丕诗歌;诗经;文学接受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艺术宝库,几乎历代文人都会从中汲取营养,魏文帝曹丕亦是如此。曹丕对《诗经》内容的学习,体现了曹丕在诗歌创作上的努力,但由于曹丕的个人局限,其对《诗经》的接受又只是限于一定的层面。以下,本文将从《诗经》对曹丕诗歌语言的影响、对《诗经》中的意象的运用和思想感情的抒发逐步论述曹丕对《诗经》的接受情况及其原因
一、曹丕诗歌对《诗经》的接受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经》一直颇受文人青睐,曹丕亦是主动探寻《诗经》里面的可取之处,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实践,这我们从他的诗歌作品中很容易看出。下面笔者将从曹丕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借用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三个方面论述曹丕对《诗经》的具体接受情况。
(一)从语言看曹丕诗歌对《诗经》的接受
    曹丕的诗歌语言公认为便娟婉约,笔者认为这明显是受了《诗经》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从曹丕的战争诗体现的非常明显。
    在《诗经》中,无论是战争诗、宴飨诗还是思妇诗,语言都可见其清丽特色。例如《诗经·小雅·采薇》,这本是一首战争诗,写的是抗击猃狁族的将士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在归途中抒发战争期间思念家乡的悲情愁绪。但整首诗的语言却没有慷慨激昂的刚烈性,显现出的却是清丽的感觉。特别是最后那几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虽然“杨柳”“雨雪”“渴”“饥”“伤悲”“哀”刻画了悲伤的气氛,但是“依依”“霏霏”“迟迟”这样的叠词却冲淡了这种伤悲。这便使得整首诗的剑拔弩张的战争色彩就没有那么浓烈。
    同样写战争诗,其他文人也写的慷慨激昂、剑拔弩张,仿佛激烈的战场就在读者眼前。比如曹操描写关东诸郡讨伐董卓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等诗句生动体现了讨伐董卓场面的激烈,后面更是以“白骨”“无鸡鸣”“断人肠”表现了场面的惨绝人寰。
    再观之曹丕的战争诗,却是写的非常柔缓,文气十足。在《黎阳作》(其四)中曹丕描写行军所见:“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慘凄宵零。彼桑梓兮伤情。”曹丕用“亭亭”“青青”这类叠词,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打破了战争行军一贯的高昂悲壮,消解了战争的剑拔弩张,使得整首诗的节奏变得缓慢而柔和,但整首诗却也丝毫不乏家国天下的忧愁。
    此种表达在曹丕的战争诗种俯拾即是,在曹丕为数不多的诗歌中,战争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至广陵于马上作》中“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还有四言诗《黎阳作》的“殷殷其雷,蒙蒙其雨”“蒙途冒雨,沾衣濡裳”等,由于“汤汤”“悠悠”“殷殷”“蒙蒙”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诗歌的战争气味没那么浓郁,也就使曹丕的战争诗歌的语言没有那么慷慨激昂而是比较柔和。对于熟读《诗经》的曹丕来说,他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很明显受了《诗经》很大的影响。
(二)从意象看曹丕诗歌对《诗经》的接受
  《秋胡行》(其三)的“菡萏垂荣”出自《诗经·陈风·泽彼》“彼泽之彼,有蒲菡萏”。
  《善哉行》(朝日乐相乐篇)的“比翼翔云汉”出自于《诗经·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云天”。
  《善哉行》(朝游高台观篇)的“悲鸣集北林”出自《诗经·秦风·晨风》的“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陌上桑》的“登南山”出自于《诗经·小雅·节南山》的“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黎阳作》(其三)“追思王太德,胥宇识足臧”化用自《诗经·大雅·绵》“聿来胥宇”和“爰始爰谋,爰契我龟。”从这些借用于《诗经》的意象,可以看出,曹丕对于《诗经》里面意象有的是引用原义,比如上述例子的“北林”、“南山”等。有的意象则不仅限于原义,而且还在原义的基础上还引申了原义,比如上述例子的“菡萏”,在《诗经》原义是未开的的荷花骨朵,曹丕在此引用“菡萏”,表面上是未开的荷花,但实际上是喻指未被发现的有才能之人,这表达了曹丕的尚贤之心。同样,“云汉”亦是如此,在《诗经》中“云汉”是指天空宇宙,而曹丕在此用以指代未来结束战乱后的太平盛世,这表达了曹丕励志结束战乱的雄心壮志。还有“胥宇”原义指视察建筑房屋的地址,而在这里曹丕不仅表达向先人学习,也是曹丕立志建功立业、实现天下统一的愿望。
    对于用意用字全然有《诗经》韵味的当属曹丕的游子诗《善哉行》(上山采薇篇),“上山采薇,薄暮苦饥”的“采薇”出自《诗经·小雅·采薇》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在《诗经》中,《采薇》是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所作,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这是“薇”生长的过程,而戍边之人却“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一次次说着要回家,却一年年过去了仍未回家。用“薇”的一次次发芽到变老的过程,衬托了士兵戍守边疆多年不归的刚毅和悲壮,而此处曹丕运用《诗经》中的“薇”这一意象则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悲壮的基调,可谓“本篇用意用字似出此”。首先前几句“上山采薇,薄暮苦饥”交代事件,后面描写“野雉”“猿猴”交代清晨时山上的情况,“野雉”意象出于《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在《诗经》中意思是野雉早上不住的啼叫来追求它的伙伴,而诗人在此写野雉的生机和欢快则为后面抒发孤独之情和人生短暂做了铺垫,然后“还望故乡,郁何垒垒”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深深的思乡之情,后面更以“高山”“林木”有所依靠来反衬自己无所依靠的忧虑,发出了“忧来无方,人莫知之,人生如寄,多忧何为”的感叹。接下来曹丕用一系列出自《诗经》的意象感叹人生短暂,须珍惜时光:此诗的“今我不乐,岁月其驰”来自《诗经·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表现了岁月流逝之快;另外,此诗的“载驰载驱”来自《诗经·鄘风·载驰》的“载驰载驱,归唁卫侯”;此诗的“汤汤川流”来自《诗经·齐风·载驱》的“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通过分析可知,此诗先是借用《诗经· 小雅·采薇》的“采薇”意象奠定了全诗悲壮的基调,然后用“野雉”以及化用《诗经》中其他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孤独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上述例子都说明了曹丕借用《诗经》中的意象不单单是其原义,还引申了其原义。曹丕恰到好处地运用《诗经》中的意象来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服务,这说明曹丕对《诗经》意象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三)从思想感情的抒发看曹丕诗歌对《诗经》的接受
    曹丕的游子思妇诗是其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类,颇受历代文学批评家的好评。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曹丕诗歌受到《诗经》很大影响。尤其是《燕歌行》《秋胡行》和《善哉行》(其二)。上述分析的《善哉行》(其一)是从意象上分析的,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彰显着远方游子怀念故乡的思想感情。而且曹丕不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写,而是把自己作为其中之人,这就让整首诗歌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和《诗经·小雅·采薇》的写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此不再赘述。以下,本文主要从《燕歌行》和《秋胡行》的思想感情的抒发进行分析曹丕对《诗经》的接受。
1.曹丕《燕歌行》对《诗经》的接受
    曹丕有两首《燕歌行》(存世文本有三首,后两首一个是本辞一个是晋乐所奏,本文只分析本辞),这两首七言诗表达感情的方法可谓蜿蜒曲折却曲尽其妙,将妇人对游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首先《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句,用“秋风”“草木”“露”这样的意象营造了一个秋风萧瑟、孤寂凄凉的意境,“群燕辞归鹄南翔”一句更是以大雁南归为引,大雁都南归了,远在他乡的夫君为何还不归来?用大雁南归反衬思妇对夫君的深深思念。“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这是思妇想象远在他乡的夫君也同样“多思肠”“恋故乡”,但为何还留在他方呢?用《诗经》中常见的联想想象的手法则进一步深化了思妇浓浓的思念。可见曹丕对思妇内心的刻画功力不同反响。“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这两句描写思妇回到自身现实,独自一人独守空房,坚守忠贞,对夫君既是牵挂又是担忧,“不敢忘”三字表现了思妇对夫君内心存有敬畏,正是封建男权社会的真实写照,从另一方面,这是曹丕揣度思妇的想法,所以也不排除某种程度上是曹丕自己思想的反映,彰显了曹丕的男权主义。思妇从想象回到现实,虚实交替,更彰显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不禁“不觉泪下沾衣裳”,为排解孤独和思念,只得“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于是,一个泪流满面、低眉抚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了。最后几句“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是整首诗的升华,思妇躺在床上,半夜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遥想牵牛织女有何罪过一河相隔不能见面啊!实际上这是思妇自身的写照:我们有什么罪过要忍受这样的相思之苦啊!这一发问犹余音绕梁,耐人寻味!
    这首诗歌前面写景,中间叙事,后面抒情,节奏舒缓却不乏张力,运用《诗经》中常见的联想想象和虚实交替的手法将思想感情写的委婉细腻,悱恻缠绵,思妇内心对夫君的思念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首同样是思妇诗,而这首诗的感情的抒发则是与《诗经·小雅·小弁》的“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咏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所表达的“思念之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第一首开篇环境描写不同的是此诗开篇即讲“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前后“何易”“难”形成鲜明对比,离别易,会面难,抒发了夫妇离别之苦。后“郁陶思君未敢言”浓浓的思君之情不敢向夫君提起,生怕远在天边的他会更加伤心。“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将思念之情付与飘去的浮云,却不得回音,思念之情难耐,不禁泪流满面以至于花了刚刚化好的妆容。这几句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体现了思妇深深的思念之情。“谁能怀忧独不欢,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为派遣孤独和思念,思妇唱歌聊以自慰,想起了与夫君快乐的日子,使得思妇更加哀伤,以至于“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这几句动作描写,写了思妇因为睡不着仰望深空,不觉已到清晨,听到鸧哀鸣的声音,直教人感同身受。整首诗结构紧密,情感描写和思妇的动作相得益彰,层层递进,思妇连续不断的行为描写表现了其对夫君极其急切的思念之情。
    两首《燕歌行》,曹丕都化身“思妇”,运用想象联想和虚实交替的手法遥想远方游子也在思念故乡,这进一步说明曹丕对于《诗经》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单纯借用上,还体现在全诗的字里行间情感的把握,这在当时文人对《诗经》的接受上是少见的,尤其是游子思妇类的诗歌,曹丕的成就是先于同时代文人的。
2.曹丕《秋胡行》对《诗经》的接受
    还有曹丕的《秋胡行》(其二)更是借鉴了《诗经·王风·采葛》的思路。《诗经·王风·采葛》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到“一如不见,如三秋兮”再到“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从等待、渴望再到绝望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曹丕在《秋胡行》中把此种表达学以致用。“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描写了佳人不来的焦急心情,后面“佳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描写了佳人不来,自己也没有什么心情品尝佳肴,想通过飞鸟传送心意,却又不能实现,表达了见不到佳人自己内心不安的焦虑。以至于“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因为佳人不在,做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进一步表达诗人愿意追随佳人到天涯海角,为了佳人愿意做出一切努力。尾句“企予望之,步立踌躇,佳人不来,何得何须。”表达了诗人翘首企盼、望穿秋水佳人不至的绝望心情。整首诗层层递进,思想感情从等待、渴望到绝望,表达了诗人对佳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让人动容不已。
    通过分析曹丕的两首《燕歌行》以及《秋胡行》,可以看出,曹丕在自己诗歌的创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诗经》中联想与想象和虚实交替的表达技巧。这说明曹丕对于《诗经》的接受已经到了一个为我所用的高度。
(四)曹丕对《诗经》接受的局限性
    以上分别从语言、意象和思想感情的抒发三个大方面论述了曹丕对于《诗经》的接受情况,说明了曹丕有意识的学习《诗经》并进行创作实践。从曹丕的创作成果来看,曹丕诗歌的创作实践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他的游子思妇诗,将《诗经》中的艺术运用的恰到好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曹丕对于《诗经》的接受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例如曹丕《秋胡行》(其二)中和《善哉行》(其二)中都直接引用了《诗经·郑风·野有蔓草》的“有美一人,宛如清扬”,两首诗却引用同一句话,难道《诗经》无其他可用了吗?而曹丕的这两首爱情诗都有“知音识曲,善为乐方”这句话,为未免让人觉得创作者无话可说,让人觉得有拼凑之嫌。同样在引用《诗经》内容上,曹丕便不如同时代的王粲的创作实践来的深入,且看王粲的《七哀诗》中的尾句“吾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下泉》本是《诗经 曹风》篇名,王粲未引《下泉》的内容,而只篇名带过,可谓引诗于无形,难怪乎钟嵘《诗品》将其列于上品。这说明曹丕对《诗经》的接受是有一定局限的。
二、促进曹丕对《诗经》接受的因素
    曹丕处于两汉末年、魏晋之初的时代,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带动了一些先进人士思想上的变动,当文人们政治上不再受到束缚,他们的思想便会变得超脱,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便会越强烈。很多文人都心存政治抱负和远大的理想,渴望在动乱时局中一展身手、建功立业、扬名千古。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一分子,所以在曹丕周围围绕着很多优秀的文人,比如曹操、曹植、王粲、刘桢的成就就很突出,曹操作借用乐府古题作《短歌行》抒发自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王粲由自己离乱遭遇出发由己及人同情处于战乱中的黎民百姓,遂作《七哀诗》。后随曹操出征中,作《从军行》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刘桢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赠答诗里面,比如他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借用松柏赞美其弟,实际上也是刘桢以松柏自勉,立志坚贞高洁。作为曹丕的弟弟曹植的才华也是为众人惊叹的,而曹丕对经学文学性的接受和实践明显不如其弟,例如曹植的与曹丕的《芙蓉池作》相和而写的《公宴》,诗中通过明月、绿池、清波、高枝、丹毂、轻辇等景物渲染明快欢乐气氛,尤其是“秋兰被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四句,词采工丽,对仗工整,“被”和“冒”可见曹植炼字之功。
    由此可以看出,建安文人们之间的相互唱和增加了曹丕在文学上的造诣。鲁迅说“曹丕的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说明了当时的时代对曹丕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时代推动曹丕在文学上的创作,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加深了曹丕对《诗经》的接受程度。
三、阻碍曹丕对《诗经》接受的因素
    在现在的曹丕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同对曹丕文学成就的评判有失公允,他们认为与曹植相比,曹丕的帝王身份会让后人潜意识里漠视其文学上的造诣。但是笔者认为,大凡写就文学评论著作并流传后世且对后人有所影响并得到相应的肯定的文学评论家,不可能只因曹丕是帝王就在文学上压低对曹丕文学造诣的评价,所以所谓曹丕的帝王身份影响了后人在其文学造诣上的评价的此类说法是不应该被认同的。相反,曹丕的帝王身份也许会提高后人对曹丕文学造诣的评价,毕竟在历代皇帝里面,集“武林高手”、文学家、政治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的也只有曹丕一人而已。
    但是,笔者认为,作为帝王之家的长子,曹丕的相关身份阻碍了他的文学创造力。
    整个时代的思想都在发生大的变动,文人们都渴望建功立业,当文人们的愿望不被满足,就会借助文学来抒发个人情志。由于整个时代的带动,曹丕虽然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但曹丕并不能跳脱自己的个人局限性。
    首先他不是普通文人,他生在帝王之家,少了其他文人的身心自由的风度,多了“立储忧患”,而且是在其父曹操心有“立储”人选,所以选择谨言慎行是曹丕的必须之举,即使在文学创作方面,曹丕也难以超脱身份局限像其他文人抒发情志一样随性而发自然而为,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丕对《诗经》的接受程度。曹丕的多数诗歌都是写就于称帝之前,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的只有《燕歌行》二首和《杂诗》二首,其他诗歌只能说是在诗歌题材开拓、技巧探索等方面有积极意义,难以让人惊艳。
    作为曹丕的弟弟,曹植却因争太子之位而工于心计,于是感情丰富且随性而发,当然这也跟曹植的性格有关,这就决定了曹植的诗歌要比曹丕的诗歌大气的多。例如同写宴游诗,曹丕的情感就谨小慎微,而曹植慷慨激扬。曹丕的《同前》中先是“齐倡”“秦筝”“淫鱼”“飞鸟”写出宴会之繁盛,笔锋一转,“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欢乐至极哀情来,音乐清澈摧我心,曹丕由欢乐想到哀情,前一句是曹丕化用汉武帝“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可见其情感细腻,同时化用曾因继位而愁的汉武帝的诗句则体现了曹丕的“立储忧患”。而曹植因为不攻心计,随性而为,其宴游诗则上升到了讨论人生的境界,且看其《箜篌引》,前半部分写宾朋满座,欢乐畅饮,然而后半部分却是“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来感叹时光易逝,而后又以“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结尾抒发自己的生死观,有生必有死,死亦何惧,慷慨激扬。两相比较,曹丕感情的抒发便有所收敛,而曹植比较放达,这也决定了两人的诗歌所达到的高度不同。曹植的文学造诣之高也是历代文学评论家所公认的,钟嵘在《诗品》称赞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这足以说明曹丕的诗歌创作是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的。所以在这样的政治大前提下,即使曹丕在时代的影响下有意识的去创作实践时,由于曹丕所处的身份地位,不能没有顾忌的抒发内心感情。而且曹丕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曹丕对《诗经》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层面。这就导致了曹丕对《诗经》文学艺术的接受和发展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上。
四、总结
    魏晋时期的动荡使得当时的文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文人们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纷纷渴望建功立业、名扬千古。欲结束战乱走进和平的文人们的雄心壮志需要得到释放。在这个寻找突破口的时候,曹丕作为建安文人的一分子,受到时代潮流的带动,对《诗经》的理解和运用也更加深入。本文通过对曹丕的战争诗和游子思妇诗的分析,以及与其他文人的比较,可以看出,曹丕对于《诗经》的接受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无论在语言、意象还是思想感情的抒发方面,曹丕对于《诗经》的接受都到达了一定的层面,尤其在游子思妇诗上的成就更是为后人称道,在历代文学评论家眼里受到不同程度的好评,更是在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但由于曹丕个人的局限性,其诗歌的创作成就稍稍逊色于他在其他文学领域的成就,比如文学理论领域。所以,曹丕的文学成就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过高的肯定,我们应该客观公正、辩证地看待。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 黄节注《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傅亚庶译注《三曹诗文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5]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6]林贤治评注《鲁迅选集》(评论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 试论雍正帝宠臣田文镜 ]    [下一篇: 浅论曹丕诗歌对《诗经》的接受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