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而听,随流而化

来源: 赤子杂志11月刊   发布时间:2020-01-09

浏览次数: 1157

(武志伟,山东社会科学院)

图片10.png

武志伟,女,1989年生,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法学与经济学双学士、法学硕士、哲学博士。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2009)、瑞典于默奥大学(2012)交流学习。2017年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文化社会学。

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治理视野下的宗祠文化重塑研究》。

近三年代表性文章:

1.《仪式重构与村落整合——以烟台市北头村的祠堂修缮为例》,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第一作者;

2.《人情实践的认同单位与行动逻辑——对“差序格局”的实证性反思》,发表于《齐鲁学刊》2017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2017年第10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3.《强化人口性别差异保健的基础理论研究——基于三十多年来山东人口死亡性别比变动的视角》,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第二作者;

4.《慎终追远又清明》,发表于《经济日报》201845日,独立作者;

  5.《传统点亮现代生活》,发表于《经济日报》2019120日,独立作者;

6.另有成果获省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转发相关厅局参阅,独立执笔。

《上林赋》中言,“乡风而听,随流而化”,然后才会有“德隆于三王,功羡于五帝”的大治盛世。

乡风,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文化。大而言之,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乡土文化标识,小而论之,它是各地乡村社会延续的核心。作为村落在赓续延绵的发展过程中存留下来的文化印迹,它结构性地呈现于形式多样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情感、民俗仪式、民间艺术之中。犹如筑起高楼的每一块砖石,乡风诠释着这方水土的文化特色,代表着这方水土的性格与品质,更决定了这方水土的根本生命力。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进入21世纪以来,乡村,正在发生多重变化。从费孝通大师笔下的“乡土社会”到李培林先生文中的“村落终结”,村落空心化与新型社区建设、道德规范式微与现代化发展同时受到关注,乡村的未来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乡村发展的“根”与“魂”,良好的乡风,是团结民众、滋养和助力乡村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乡风不正,则会在现代化的洪流之中让乡村变成“回不去的故乡”。基于此,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了 “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特征出发,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五大振兴”的重要方面之一。从2005到2017年,乡风文明虽然秉持着相同的四字要求,内涵却是前者的延续和超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乡风文明建设,我们一直在路上。以山东为例,自2011年启动“乡村文明行动”以来,乡村的道德秩序和文化建设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一方面,通过“四德工程”建设,村村制定村规民约、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星级文明户、签署养老状、完善红白理事会、开设道德讲堂;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化服务圈、培养文化中心户、兴建文化小广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开展儒学下乡活动。这些活动的意义至少有三,第一,梁漱溟先生笔下的 “伦理本位”重回乡土社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忠信仁义、风清气正的儒韵民风流于齐鲁大地;第二,百姓从越压越重的人情债中得以松绑和脱身,红白喜事中情与谊之上的“理”字得以重现;第三,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得以不断充实,优秀文化的精华和特色得以展现。

“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乡风文明建设,核心在于文明素养的提升。而如何从有到优,将文明实践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则需要足够的内容和细节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再塑三观、提升素养。

乡风文明建设,要重塑农耕文化的文化自信。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既是乡村文化的根与源,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 “和”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古人顺应农时、因地制宜来安排农事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体现了“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以德为荣的文化品格;“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耕读传家的前人心怀家国使命,体现了个人与国家之间荣辱与共、积极进取的文化追求。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农耕文化一度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而稍显落寞,源于田野的文化自信颇受打击。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有必要更有责任,重拾优秀农耕文化的影子。将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将农耕文化的典型元素融入到乡村精神文化的提升中,了解各地文脉和历史厚度,借助生动形象而且亲近熟悉的节庆习俗、传说故事、农事活动等,养出乡村人民的精气神,增强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图片11.png

  乡风文明建设,更离不开治理现代化的对症施策。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是乡风文明的关节和经脉。当前乡村的文化发展虽有很大改善,但仍存在民众日常文化单调、文化设施使用率低、传统民俗日渐淡化、文化产业与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党政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创新治理方式,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仅以市级层面为例,在前期规划和设计上,要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路,突破部门条块化特征的束缚,充分考量文化与产业、生态、生活、治理相互间的发展逻辑关系基础,将其纳入到完整、综合的乡村振兴规划之中。在具体路径上,第一,摸清文化遗产的家底,对市域的文化遗产进行提炼、评级,制定保护与传承规划,并将其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摸清村民的文化需求,对本地的传统村民、异地迁移新村民、新时代的年轻村民的文化特征与需求统筹分析,形成体现多元特征的民众文化;第三,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既结合既有的文明建设行动,又充分发挥文化政策的制度优势,重视文化人才培养、产业培育,形成积极向上、形神具优的乡村特色文化,让文明乡风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责编:楠楠(电话:010—65420087 邮箱:chizizzs@163.com)


 


[上一篇: 争做“有型又有心”的基层党组织——中国铁建十四局北京地铁19号线项目党支部获股份公司“五好”党支部侧记 ]    [下一篇: 国资委党委巡视组进驻6家中央企业开展2021年第一轮巡视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