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郭凤莲—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3-08-22

浏览次数: 1431
全国人大常委、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本刊记者|刘立云  唐云云

人物简介:
   
郭凤莲,女,1947年9月生,山西昔阳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专学历。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西省妇联巡视员、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集团董事长。从第五届全国人大开始,先后五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1月18日,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 称号。


工作中的郭凤莲

  从某种角度来看,郭凤莲是中国农民的代表,她的一生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是那个时代每个普通人曾经走过的心灵旅程。郭凤莲,在她以往66年的人生岁月里,几经逐浪沉浮,几度随花开谢。她曾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失意地呆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把大寨村带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郭凤莲说:“人不能和历史赌气”。这是60余载人生阅历给予这个农村女子的智慧结晶。
头顶“铁姑娘”光环
    1947年,郭凤莲出生在离大寨村不远的武家坪。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她被送到大寨村,与姥姥相依为命,备尝生活的清苦辛酸。  
  1963年8月,大寨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百年不遇的山洪使村里的粮田和房屋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139亩梯田被大水冲得裸露出坚硬的石头,41亩庄稼淹在泥水里踪迹全无,113眼窑洞坍塌,77间房子躺倒在泥泊里,村里几百口人无处栖身。危急关头,郭凤莲和全村22名女青年组成一支突击队,义无返顾地奋战在抢险抗灾第一线。
  后来,这群勇于与灾难搏斗的姑娘成长为闻名全国的“铁姑娘”队。1964年,不满18岁的郭凤莲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在22名“铁姑娘”队成员中,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不过18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漫山遍野全是荒地。当时体重只有80多斤的郭凤莲,天不亮就下地修梯田,每天用一根长长的扁担挑着两个装满黄土、石块的筐子,一担就有140多斤。一直干到晚上看不见路的时候才收工,回来后再加班修房子,干完活才去吃用白开水下点小米再放点咸盐、野菜的酸饭。但是她觉得很幸福,“因为在我的心目当中,共产党是非常伟大的,建设社会主义是非常伟大的。献身这项伟大的事业,心里面啥都不想,就是带着姐妹们每天爬在山坡上,党让我干啥就干啥”。她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党深深地爱戴,充满了战天斗地创造美好生活的壮志豪情。“参加了第一线的劳动,那就是奋不顾身地要干,就是一个字:‘干!’而且当时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这样,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
  1964年3月28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茄向毛泽东汇报大寨事迹。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1964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大寨,并把大寨精神总结为“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这一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全国 “农业学大寨”运动。那时的大寨,风光无限,是个“闪闪发光的地方”。而郭凤莲与大寨一起站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郭凤莲“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成为一代女性的偶像。
    毫不夸张地说,郭凤莲是当时全中国见过世面最多的农民。她见过22位来大寨参观的外国元首,3次见过毛主席,3次见过周总理。1973年,周总理亲自提议郭凤莲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她25岁,大寨正式进入“铁姑娘”时代。她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耀眼。1964年至1978年,全国各地赴大寨学习参观的人如朝圣般涌来,总数超过1000万人次,大寨成为一方精神圣地。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大寨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乡村”。
  随着大寨声名日隆,郭凤莲也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77年,她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她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生活中的郭凤莲

身世浮沉雨打萍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订“秘密协议”,按下了18颗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由此开始,中国农民选择了与大寨全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夜之间,大寨成为极左路线的代表,大寨模式被否定。
  1980年9月,郭凤莲接到一份来自昔阳县委组织部的意外通知:即日起你调离大寨村,工资定为行政24级,工龄从今天算起。看完通知,郭凤莲哭了,哭完后说:“服从党的调动。”然后,默默地离开了她为之奋斗了近17年的大寨。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83)号文件转发了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文件指出:历史已经证明,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从此,大寨没有了排成长队来参观学习的人群,只有寂寞的风吹过曾经火热的虎头山和梯田。郭凤莲这个名字,也从人们的视野中长久地消失了。她和她的大寨一起沉寂了。  
  1980年调离大寨后,郭凤莲先在晋中地区果树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后又调任昔阳县公路段党支部副书记。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无法排遣心中的沉重和孤独。她的心始终惦记着大寨,因为那里有她的青春和梦想,有她创业时的光荣和离去时的不甘。
  这是郭凤莲人生中最黯淡的一段岁月。在最初两年等待分配的日子里,痛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郭凤莲常常借酒消愁,而她的另一个变化则是开始看书。那时候,她特别喜欢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她从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沉沦与复活中受到启发,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目光和逻辑去审视走过的路。郭凤莲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大寨,都需要复活,需要重生。
创业维艰 奋斗以成
    承包制改革后的大寨,日子比六七十年代富裕一些,但不论村民怎样努力,都无法再使大寨勇立潮头。大寨人怀念光辉岁月中的郭凤莲,希望她能够重新带领大寨人走出新的精彩。
    1991年,在大寨人的强烈呼吁下,郭凤莲重新被任命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阔别11年后,她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刚回到大寨不久,她读到了一篇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同志一番精彩而深刻的话语点醒了郭凤莲,她在新的时代寻找到了新的历史逻辑:致富光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郭凤莲沉痛地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如果再跟不上全国的发展步伐,俺大寨人的脸往哪儿搁!”
    郭凤莲开始带领大寨人进行第二次创业。敢想敢干的郭凤莲几乎是一拍脑门就决定走出去学习经验。她把自己攒的钱拿出来,找了4台车,要求村里每户出一个人,一共组织了120个人,跟着她到河北去参观一个先进村。郭凤莲说:“到了那儿参观完人家的企业,中午还吃了一顿饭。这么多人吃饭得花几千块钱,可人家说,郭书记,你也不要给我们钱了,什么时候大寨富了,请我们去吃饭,我当时就掉下了眼泪。”
  刚开始闯市场,郭凤莲没有钱,凭的只是所谓的“名人效应”。但她既害怕别人认识自己,又害怕别人不认识自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一次她去上海出差,为了省钱,住在一个15元钱一宿的小旅馆里。住了三天,吃了三天的方便面。“我不敢下楼吃饭,害怕楼下的人认识我,害怕我太寒酸了,更害怕人家笑话大寨。但是我又害怕别人不认识我,不认识我也不好办事,很矛盾。”
  创业难,二次创业更难,在市场经济中二次创业则难上加难。郭凤莲走南闯北,请专家、卖煤炭、办水泥厂,一点一滴学习经营和商业谈判,甚至学习陪笑脸求人,练习喝酒。经过不懈的努力,郭凤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变得应对自如,学会了品牌的有效扩张。大寨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建起了羊毛衫厂、水泥厂、核桃露饮品厂、酒厂、制衣公司等企业。以“大寨”命名的产品不断涌现,包括酒、醋、面粉、杂粮、核桃露等,很多产品都是联合经营,大寨“品牌投资”。 1992年,大寨村的集体总产值由1978年的18.56万元增加到327万元,到2000年达到7000多万元。2007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600倍。2012年,大寨集体收入达到11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在郭凤莲的带领下,昔日计划经济排头兵的大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获新生,完成了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身。
  2001年1月,《三晋都市报》报道:拟上市的大寨工贸公司清产核资工作已基本结束。  200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凤凰卫视和大寨村联合举行“申奥万里行”新闻发布会,大寨集团慷慨解囊,出资200万元人民币独家赞助此次活动。2001年7月,郭凤莲带领大寨人出现在莫斯科申奥现场,打着“大寨人热烈祝贺北京申奥成功”的巨幅标语,出尽了国际风头。
  富裕了的大寨,再次回到历史聚光灯下,又被视为新农村的样板,成为各地游客云集的地方。如今大寨平均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千万元以上,正向着生态大寨、旅游大寨、城镇大寨的新目标迈进。郭凤莲也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二个高峰。2008年,她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09年,她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郭凤莲

殚精竭虑 建设新农村
    如今,大寨已由原来的500多口人增长到2000人。每家每户门口都停着小汽车,每位村民都是大寨集团的员工,每年都有股份分红。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而大寨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
  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成了现今大寨最响亮的宣传语。郭凤莲告诉记者:“现在大寨是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大寨的人越来越多,来了以后总是要买东西,所以我们尽量把这些循环经济搞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寨集团,现今拥有17家企业,一年销售总收入达到17亿元。
  “大寨人钱挣得越来越多,花的钱却越来越少。”郭凤莲骄傲地说:“我们的水是免费的;我们烧的跟城里一样,也是气,但是每户补助1800块钱的气费;电费也适当给群众免一免;每个月应该给电视台的有线电视费,大寨也集体出了;现在农民种地啥也不用管,把粮食收回来自己卖钱,耕地、播种包括买种子这些费用全是集体出钱。”郭凤莲还告诉记者:“在村民养老问题上,60岁-70岁的老人,集体每月给200元养老金,70岁以上的每月给300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婆媳关系。现在村里的孩子上小学初中全部免费,大学生一年补助1000块钱。现在在大寨读书的孩子,村里占20%,外来占80%。从1999年开始集体建房子,现在村民只需花4万元就可以买到140平方的住宅。2010年村里又开始修路,并关闭了全部的小煤矿、水泥厂,避免环境污染,我们要把大寨建设成和谐大寨、美丽大寨。”
  “大寨人富了,但人情味儿没有变淡。我们农村讲村务公开,不管公司的账还是村里的账全部要向老百姓交代。年末把账公布了以后,大家坐下来一块儿提前过个春节,自编自演一些节目,大伙儿欢乐欢乐。”郭凤莲的话里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除了春节,大寨还将重阳节过得很隆重。我们每年一定要给老人过这个节日,把钱送到老人手里,把食用油、衣服送到老人家里,然后开车把老人请出来,愿意到哪个地方吃饭就到哪个地方吃饭。”郭凤莲觉得,这些老人为大寨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大寨富裕起来了,应该让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
  郭凤莲深知,无论到了什么时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都是大寨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外面上大学的孩子,我还想让他们自己在外面做工挣一点钱,你给钱多了,以后孩子就容易变懒了。在村里的老人,也鼓励他们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劳动,多劳多得。” 


为人民做代表的郭凤莲

我当代表为农民
    作为人大代表,郭凤莲常说:“我来自农村,要为农民代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郭凤莲心里装着农民,她说,人大代表的权利是人民给的,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履好职就必须关注民生民计,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展工作。
  作为农民代表,郭凤莲议政能力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她的发言和建议都带着泥土的质朴,带着对基层问题的深入思考:农村空巢老人多,耕地无人种;农田水利设施多年失修,需要引起重视;农村水泥路缺乏管护,亟待加强;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农村教育问题……
  全国人大多次把她作为重点代表推荐给媒体,她还被评为全国履职优秀代表。
  郭凤莲明白:知识就是力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开阔眼界、提升素质,才能当好代表。为此,她不断充实自己,学法律、学科技、学经济……
   “当代表不易,当好代表更不易,做一个称职的代表至少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开会议政,闭会履职。”郭凤莲不管多忙,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代表大会,认真审议报告,积极提出建议。
  闭会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调研活动,密切联系选民,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自己知情知政、履行职责打好基础。因而她的议案质量高,针对性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郭凤莲先后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20余条,其中不少还被评为优秀议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的神圣殿堂,郭凤莲神情肃穆,侃侃而谈,她为大寨人代言,为全国亿万的农民同胞代言!


本刊记者与郭凤莲合影

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郭凤莲眼里,“大寨不光是山西的大寨,还是中国的大寨,我的目标是把中国的大寨做好”。她常说:“大寨跟党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寨人集体努力的结果。”
    2011年3月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评价郭凤莲是“著名的农民”。谈到大寨村本地与外地人比例时,李克强问: “你本人还是大寨的当地户口?”郭凤莲回答:“是,我还是大寨人,我还住在大寨村。一辈子不可能离开大寨村了。”郭凤莲一辈子是大寨人,她愿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挥洒热血。
    谈到接班人问题时,郭凤莲说:“我认为做一辈子人就是永远不要满足自己的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时间对于我来讲,是非常宝贵的,可能也就是十几年、二十年,最多二十年。五年以后我就七十岁了,我感到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我还得培养接班人。2011年12月,我在班子里面挑了几个孩子,我看着他们干,让他们大胆地干,有了问题我来解决,有了困难我来承担。假如说他们做的不对,那这个不对的我来承担,对的都给他们。再过五年,他们可能就成熟了,我可以稍微轻松一点了,我和我老伴也可以到处去走一走,转一转。”
    对于大寨的未来,郭凤莲看得很远:“我们提出来在十二五期间要打造一个大大寨。大大寨不仅是大寨一个村,还要把我们周边这些村全都带起来,让老百姓逐步改善生活,让他们也跟大寨人一样,甚至他们的生活将来比大寨更好。”  
    郭凤莲是中国农民的一张名片,她用肩膀和精神打造出来的大寨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黑白照片上那个梳着两条大辫子、带领大寨人开垦梯田的“铁姑娘”是她镌刻于时代的标签式形象。如今她带领大寨成功二度创业,完成从昔日“政治品牌”到如今“经济品牌”的转变,建设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昔日,她身上有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荣光,她也曾被新的时代浪潮所冲刷,但她始终不曾被淹没。今天,她又有了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奋进和荣耀。 

[上一篇: 刘玉海:勇做大型国企团餐厉行节约的领跑者 ]    [下一篇: 夏荣怀:百年人物存公论 四海为官只汗颜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