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那些铭刻在百姓心中的英雄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9-28

浏览次数: 1472
故乡
那些铭刻在百姓心中的英雄
文|马誉炜
刘建章,1910年3月出生于景县大刘庄,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景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家境贫寒,母亲早逝。1920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故乡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种地的刘建章入北京香山慈幼院读书,在这里,他接受了爱国进步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立志要为积贫积弱的祖国做一些事情。现在看,这真是个奇迹。由于出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故乡共产主义的火种燃起得很早。据史料记载,衡水地区最早的中共党支部就诞生在故乡景县,是当年刘建章因宣传抗日被奉系军阀监禁期满释放,首任吉林珲春县委书记身份暴露后,辗转回到故乡历尽千辛万苦建立的。按说,在那样的年代,故乡能够受到京城优越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如果考虑一己私利,刘建章无须再回到穷乡僻壤去过艰苦的日子,更何况还要冒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而从故乡走出去的共产党员,最了解故乡百姓的苦难,有着拯救百姓早日走出苦海的远大志向。从史书资料描写的刘建章在故乡的活动轨迹看,这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的进步思想传播到哪里;这是一位会组织、善鼓动的青年,在教学中自己编制“国耻操”,组织篮球队,寓教于乐,动员青少年学生积极抗日;这是一位模范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把革命道理化作深入浅出的群众语言,比如,他在做伪军家属工作时曾说:“要做岳飞的母亲,不当秦桧的娘,岳飞的母亲是光荣的,秦桧的娘是可耻的”;这是一位威武不屈、乐观向上的英雄,战争年代负过伤、坐过牢、身上中过日本鬼子的子弹,和平时期挨过整、受过屈、受过“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坚强乐观、不屈不挠,表现出共产党人大义凛然、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直至晚年,从共和国铁道部长位置退下来后,他还一直任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会长,每天坚持习武练剑,这也许是他寿至98(2008年2月14日病逝于北京)高龄的秘诀吧!
景县,亦称景州,历史上名人辈出。南北朝时期有高氏、封氏两大名门望族,其中高氏家族出过六代皇帝;西汉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治军名将周亚夫封侯景州。抗日战争时期景县义士辈出,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奋斗终身者有之,为革命英年牺牲者有之,景县正是有了这些以国为先、以民为重的铮铮铁骨,人民才得以在动荡的年代坚定正确的道路。这些民族英雄是景县荣耀,更是民族之大幸。
在故乡生活的日子里,常听人们说起那些从河北省景县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革命者:王任重、刘建章、曹中南……说起他们,百姓们往往神采飞扬、充满骄傲和自豪;我们这些后辈听着也是热血沸腾、充满艳羡和神往。
在外工作这么多年,故乡每每出版县志、县史之类的书籍,都有朋友给我寄来一阅。这些书籍摆在我书架的显眼处或书桌的案头,是平时翻看得最多的。通过这些历史书籍,我既了解到南北朝时期景县一带崛起的两大名门望族——高氏世族和封氏世族,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董仲舒,吟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句的唐代边塞诗人高适,也了解到明清时期的“南张”、“北李”、“东马”、“西曹”四大名门望族。又知晓了除了老一辈革命家王任重、刘建章以及我军高级将领曹中南之外的众多英雄模范,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为景县的革命和建设献出了生命和热血,是故乡劳苦百姓翻身解放的救星,当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陈东:坚持革命信仰
王任重:促进革命宣传
王任重,1917年1月15日生于景县王七庄村,早年曾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不顾个人安危,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也是景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王任重与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长期在冀南地区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他工作热情高,朝气蓬勃,长于宣传鼓动,又能写文章,担任冀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我看来,他在战争年代写就的文字,对敌人而言就是锋利的匕首和尖刀;对人民群众而言就是进军的号角和鼙鼓。这种爱学习、善思考、勤动笔、勇实践的习惯保持了一生,深得毛泽东、邓小平和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赏识,也是值得我辈终身学习的。他30多岁就担任省级领导干部,处事深思熟虑、多谋善断、平和沉稳,既富于理性又不乏感情色彩。他始终保持着家乡人那种从善如流、心口一致、纯朴实在的品质,是少数几位敢在毛泽东面前直言的人之一。他始终奉行“读书、谈心、想问题”、“工作、学习、写作”三结合的有效工作方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出版了《谈心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等著作,亲自组织“龚同文”杂文小组,经常亲手为《湖北日报》等报刊撰写重要文章,以教育引导群众一心跟党走。他一贯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对普通百姓有着深厚感情。他不是那种整天忙忙碌碌的事务工作者,不仅工作干的出色,而且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张弛有度,遇事举重若轻。他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和无情打击,坐了7年牢狱,但他理想信念没有丝毫动摇,意志弥坚,在恶劣环境中仍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为人谦逊、严以律己,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崇高风范。他曾担任过12年的湖北省委书记,“文革”复出后,先后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92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
陈东,景县安陵镇小村人,1914年6月出生,1931年毕业于景县乡村师范,是王任重的入党介绍人。1935年,陈东任景县县委书记,为更好地教育和动员民众,县委决定办一份报纸,定名为《民报》,并以办报为名,继续开展党的地下工作。陈东既负责报纸的编辑,也负责印刷工作,经常要冒着政治风险和生命危险。一天三顿饭都是喝葱汤、吃小米面窝头。地下党组织为扩大新闻来源,订阅了《大公报》《益世报》等报刊杂志,及时报道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报道我党对敌斗争的胜利,并以报纸做媒介,广交朋友,扩大党的影响,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指导党在农村的工作。报社既是办报的地方,也是县委机关所在地。1937年,《民报》被勒令停办了,陈东回到家乡小村,给练武术的年轻人讲文化课。他知识丰富,了解国内外大事,穿插讲解时事政治,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在他的感召下加入中国共产党。陈东的堂兄弟是国民党景县党部书记,后沦落为国民党特务。一次两兄弟在家乡见面,堂兄弟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陈东反问说,你看我像吗?堂兄弟转而以关心的口气说:“咱们都是一个爷爷的孙子,凭你的学问和本事,跟我一起干,保准你升官发财”。陈东说:“我穷日子过惯了,享不了升官发财的福。你当你的官,我办我的报,咱们各走各的道。”后来,陈东离开故乡去了延安,解放后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部、宣传部副部长,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中国驻苏联使馆参赞、驻冰岛大使、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2011年4月15日逝世于北京。他的堂兄弟在日本鬼子占领景县后当了伪县长,后来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因拒不认罪被执行枪决。
王青等:献身革命事业
王青,景县景州镇尚庄人,曾接替王任重任冀南五地委书记。艰苦的抗日斗争环境,食品严重短缺,营养不良,加上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工作,使他身体虚弱,病魔缠身,但还硬撑着坚持革命工作。有时高烧不退,他就把党员干部召集到自己的住所,听汇报、作指示。终因劳累过度,病情恶化,在枣强县杨村去世,年仅25岁。王任重特意发表《悼王青同志》一文纪念他:“亲爱的兄弟,你是这样年轻地死去了。你不应该死,你的聪明智慧,你的满腔热血,你那种无比的革命责任心,人民的革命事业需要你,但是你终因过分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而死去了,你是把自己全部贡献给了党的事业,你是为了人民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沈铁民
出生于景县温城乡沈志窑村,1940年被任命为阜东县特区主任。沈铁民智勇双全,艺高胆大,是抗日锄奸的民族英雄,是鬼子汉奸的夺命阎王。当时在汉奸特务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出了城门先拜神,可别撞上沈铁民”,“千不愁万不愁,就怕老铁(沈铁民)忽拉头”。“忽拉”是故乡的土话,意为用手抚摩头发。百姓们传说,沈铁民有个习惯,只要下了除掉某个汉奸的决心,总是扬起那只有力的大手忽拉后脑勺的头发。抗日军民越热爱他、尊敬他,日伪军就越怕他、越想杀害他,多次悬赏巨额现大洋捉拿他。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艰苦岁月里,沈铁民带领民兵游击队打鬼子、捉汉奸,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解放后,沈铁民曾较长时间担任衡水军分区司令员,1983年辞世。
 
王育民
景县大神冢村人,1936年秋任津南特委组织部长。1937年在陵县以教师身份开展革命斗争,同年与王任重一起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初,回冀南任129师津浦支队政委,开辟鲁西北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5月10日,他率40名骑兵前往南宫接受一部电台,次日返回枣强县小屯村,被反动“六离会”杀害,时年23岁。
 
张俊峰
景县东堡定村人,1933年协同刘建章在王谦寺高小成立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2月,调任冀南五分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5月,率部在武邑县任角村与日军相遇,他机智果敢,趁着应战,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组织5次突围,最后他率战士赤臂挺枪,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壮烈牺牲,时年30岁。
 
王泊生
景县王谦寺乡郑古庄村人,毕业于泊镇师范学校。早年积极投身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救亡运动,参加反帝大同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平主编出版《大众文化》,因刊登进步文章,宣传抗日救亡被查封。曾任冀南五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42年5月,王泊生在日军大扫荡中不幸被捕,被押解到石家庄监狱,受尽酷刑拷打,宁死不屈。后有计划脱逃,又担任冀南六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此时,他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肺病,经常吐血晕倒,但仍坚持工作。当时根据地的干部中流传着:“学政委,泊生化,千难万险全不怕;打伪军,歼日寇,依靠人民夺天下”的赞语。1942年10月,王泊生赴枣南县检查工作时,遭敌人追击,在边庄村西深林处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时年27岁。
……
在故乡景县的史册里,这样的英雄模范还有很多很多,真是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抗日战争中,景县就有2500多人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上述英模就是故乡军民的杰出代表!一个英模,就是一部大书,令我们这些后来者读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英模,就是一座丰碑,令我们这些后来者景仰崇拜、激情澎湃;一个英模,就是一面镜子,令我们这些后来者引为镜鉴、见贤思齐。
波平浪静的大运河啊,依然在景县东部境内缓缓流淌,莫不彰显着和平年代的珍贵,诉说着前辈的功绩和发生在逝去年代那些动听的故事;业已干枯的故乡的江河啊,裸露着河底的黄土与野草,多像哭瞎了眼睛的老娘亲,时时在告诫人们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勿忘过去、勿忘国耻,勿忘那些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巍然屹立的古老的景州塔啊,好似无数先烈不死的魂灵和不屈的精神,永远见证着故乡世事沧桑、日新月异的变迁。%e8%b5%a4%e5%ad%90%e7%bb%93%e6%9d%9f%e9%99%84.psd 
编辑|刘立云 王晓云
 
[上一篇: 走近父亲光辉的岁月 ]    [下一篇: 湘江英魂 无字丰碑 ——访开国中将韩伟之子韩京京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