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阈下集成与集成管理理论的研究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9-24

浏览次数: 1088
现代性视阈下集成与集成管理理论的研究
 
文l 河北邢台学院 雷宏谦  
 
摘要:该文从“集成”与集成管理的历史溯源、中国学者对“集成”的初步厘定、集成管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等三个方面切入,展开对集成与集成管理理论的深入分析,认为这种研究对包含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在内的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集成管理理论;学生教育管理

项目来源: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集成管理理论在监管国企预算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B10XGL141);邢台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地方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TSK14034)
 
    随着社会的发展,集成与集成管理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集成”与集成管理的历史溯源、中国学者对“集成”的初步厘定、集成管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等三个方面切入,展开对集成与集成管理理论的深入分析。

一、“集成”与集成管理理论的三大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776年),古典集成期
    古典集成期,是集成与集成管理的最初阶段。在人类还处于原始时期,部分地方已出现手工作坊,在这些作坊中,先民们并没有意识到劳动时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那时的集成与集成管理组织模式是以一种行会形式出现的,大约是在公元前7世纪。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护还很弱小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就组织了行会,对行业内部实行集中管理,诸如中国先秦时代的“肆”、埃及的织工行会、古罗马的金匠行会,就是早期行会的具体形式。
这个时期集成的特点是,只有集成没有明显的科学能动的分工,从集成与集成管理理论建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集成更缺乏系统性。
    第二阶段(1776——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集成期
    这一阶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首次出版(1976年),奠定了以分工为基础的集成与集成管理的基础,成了古典集成与新古典集成的分水岭。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美)(Frederick Winslow Taylor)首创了 “泰勒制”, 又叫科学管理。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一书中指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通过科学管理,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彼此和睦相处,在对待各自职能方面,精神面貌上有了彻底改变,两者之间的职责有了新的分工,其亲密无间、友善协作的程度在过去的管理制度下是无法达到的。”[1]泰勒这一理论上的创建被亨利·福特应用到了汽车制造的实践上了。亨利·福特的汽车组装流水线就是分工基础上集成的充分体现。
    新古典集成与集成管理阶段,是建立在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虽然理论还不太系统,但其中已经包含了集成和集成管理的思想。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代集成期
    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IBM公司的Orlicky先生提出了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思想。MRP指出了分层计划的重要性,是一种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生产管理方法,这种生产管理方法已经初步显示了现代集成的思想。到70年代,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在《计算机集成制造》中更为充分地展示了现代集成思想。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成概念,它融不同的信息技术和领域为一体,这些技术和领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自动数据处理和电子通信网络等。这些领域和职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相互隔离和分散的,但它们必定会重新聚合在一起。”[2]其后,马钱德等提出了“信息孤岛”、美国国防部防御分析研究所又提出了“并行工程”等等。90年代又兴起了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理念,迈克尔-哈默又提出了注重过程集成的业务流程重组,艾科卡则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构想等等。
这一时期人们已经着手从事于建立和完善集成和集成管理理论,从而使得集成与集成管理理论的研究不断地走向了系统化。

二、中国学者对“集成”的初步厘定
    纵观“集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尽管出现了多种混乱,但经过反复的梳理归纳,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强调集成的客观性。这种观点的理论代表是中科院戴汝为。他1995年出版了《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该著作强调,“集成就是把一个非常复杂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集其大成”[3]。在这里,戴汝为们对集成进行界定时强调了集成的客观性。
    第二种强调集成的整体性。这种观点的理论代表是华中理工大学的龚建桥和清华大学的刘晓强。1996年在《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中,龚建桥指出, “本意(指集成,作者注)‘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4];1997年,刘晓强在《集成论初探》中指出,“对集成(integ ratio n)人们并不陌生, 从集成电路到集成光学, 从信息集成、系统集成、人的集成直到综合集成, 其使用的广泛性赋予了集成丰富的内涵。在这里将集成理解为, 一些事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5] 这种观点对集成进行界定时,从集成的对象、集成的过程以及集成的结果等不同的方面强调了集成的整体性。
    第三种强调集成的主动性。这种观点的理论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宝山和刘志伟。1998年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他们强调 ,“集成是指某一系统或某系统的核心把若干部分、要素联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集成的原动力是新的统一形成之前某种先在的系统或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6], “要素仅仅是一般性的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称为集成”[7]这里强调了集成的主动性,突出强调了集成不是一般性的集中、汇聚,而是一种主动地寻优的过程。
    第四种强调集成的规则性。这种观点的理论代表是武汉大学海峰和武汉理工大学李必强。2001年,海峰、李必强在《集成论的基本范畴》中指出,“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要素、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和过程,所形成的集成体(集成系统)不是集成单元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的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以实现其整体功能的倍增或涌现的集成目标。” [8] 同时,他们还认为,集成是“构造系统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一种方法。” [9] 在强调集成的规则性的同时,强调了人的主体行为性与集成体的功能倍增性。
    第五种强调集成的理念性。这种观点的理论代表是武汉理工大学王乾坤。2006年,王乾坤在《集成管理原理分析与运行探索》中指出,集成是“是各种要素的汇集,是构造系统的一种理念, 同时又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升系统整体功能的一种方法。” [10]突出集成是一种理念的同时,强调了集成还是一种方法。
三、集成管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世界性的集成化趋势,对中国集成及集成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了对集成与集成管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诸如1986年提出的863/CIMS主题计划。而在中国集成与集成管理的理论的真正倡导者和奠基人则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1990年钱学森提出了开启中国特色集成管理的大门,“实践已经证明,现在能用的、唯一能有效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方法,就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11]。
    1992年上海交大的王浣尘教授阐述为,“从一般系统中分离出一种‘难度自增殖系统’,在处理这类系统问题时, 其困难程度将会随着处理过程或时间进程而增加。一般常用的系统原则往往很难奏效。本文建议采用‘螺旋式结合推进原则’, 可简称为‘旋进原则’的方法论, 并将列举一些例子来阐述‘旋进原则’得以应用的可能性。”[12] 在这里,他在《难度自增殖系统及其方法论》中,不仅率先提出了一些新概念,而且还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透析了集成的内在机制。
    胡汉辉、萧渡于1993年在《科技型企业管理特点系统研究之我见》中,首先指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集成( 电子分立元件的集成化) 使得计算机得到了普及, 从而将世界带人了电脑时代, 使生产过程集成(第二次集成) 成为可能。人类的第二次集成将使得制造加工过程发生革命性变革, 势必要求管理思想与实践的飞跃, 使得管理过程集成化(第三次集成)。”并科学地预言“集成管理时代将不会遥远”[13]。 1996年龚建桥、朱睿在《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14]中,初步构建了集成管理的一些理论模式。
    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与刘志伟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提出了“三集”运作机制,即“创新行为集群化、创新主体集团化、创新管理集成化”[15]。第二年李宝山又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16]中,对集成管理的内涵实质等进行了深刻的透析,为集成理论的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王乾坤在《集成管理原理分析与运行探索》中进一步界定了集成管理,“集成管理就是集成主体(管理者或组织) 以集成思想为指导, 将集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造性运用到管理实践中,从集成新视角看待、分析人类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将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各种资源要素纳入管理的范围, 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 并将组织内外的各种集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整合, 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工具, 促使各集成要素功能匹配、优势互补、流程重组, 从而产生新的系统并使得系统整体功效倍增的过程。”[17]强调了集成管理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协同性以及创新性的特点。
    集成和集成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还在进行中。这些理论已经和正在应用到不同的领域。诸如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国企预算以及高校教育管理中等不同领域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107-108.
[2]Forest W.Horton.Jr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 Hall Inc1985.转引自吴秋明. 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3]戴汝为王珏田捷.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4]龚建桥,朱睿.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J].科研管理,1996(5):16-19.
[5]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10):103.
[6][7]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34-35、35-36.
[8][9]海峰,李必强,冯艳飞.集成论的基本范畴[J]. 中国软科学, 2001(1):114-117.
[10]王乾坤.集成管理原理分析与运行探索[J].武汉大学学报,2006,(3):355-359.
[1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J].自然科学,1990,(1):3-10.
[12]王浣尘.难度自增殖系统及其方法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2.(5):5-11.
[13]胡汉辉萧渡.科技型企业管理特点系统研究之我见[J].科研管理,1993,(1):22-26.
[14]龚建桥朱睿.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J].科研管理,1996,(3):54-58.
[15]李宝山刘志伟.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教学与研究,1997,(12):14-20.
[16]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
[17]王乾坤.集成管理原理分析与运行探索[J].武汉大学学报,2006,(3):356-359.
 
 
 
 
附:
 
作者简介:
    雷宏谦(1972--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高级政工师、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经济史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近代史研究。
 
[上一篇: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与对策分析 ]    [下一篇: 浅谈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理论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