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云街道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8-19

浏览次数: 1027
                                云南省会泽县宝云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何加仙 钱明礼 李梅 赵美华
 
    摘要: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是衡量民生幸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云南省会泽县宝云街道大力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仍存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专业文化人才缺乏、群众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发展,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本文深入分析了宝云街道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而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构建和谐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既是“三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就云南省会泽县宝云街道农村群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借鉴。
一、群众文化的含义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二、宝云街道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宝云街道地处会泽县城东部,集城区、坝区、山区为一体,辖1个社区、13个村,共有150个村(居)民小组17162户52084人。201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6239元。近年来,该街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群众文化、繁荣民间艺术、活跃农民生活、构建和谐农村”为主题,扎实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年来,该街道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先后投入资金350万元,建设了40平方米的街道综合文体活动室1个、50平方米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1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10个,占地300平方米,配备了电视、棋类、体育健身等活动器材;农家书屋13家,占地260平方米,每个农家书屋配有图书120种2000册以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30种400张;广播电视“村村通”或“户户通”普及达80%,年放映电影200余场次,观众达8000余人次。
(二)群众文化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加强文化专业人才培训,引导农民群众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6支,在重大节日、农闲时节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年演出100多场次,观众4000人次,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活跃
    每天傍晚,参与唱歌、弄乐器、跳舞等群众文化活动的人数300多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不仅成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更成为了人们增进了解、沟通信息的平台。
二、群众文化发展的成效
   (一)激励了农民建设新农村。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文艺节目,通过小品、快板、歌舞等形式演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激励了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二)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送戏、送书、送电影下村工程,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促进了农民心理健康。农村许多青壮年在外务工,家中剩下老人和小孩。针对农村留守现象情况,组织开展电影进村、定期组织播放远程教育等方式,将电影等娱乐活动送到家门口,改善群众精神压抑状态,让其精神上放松,加快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
    该街道农村群众文化虽然得到了健康蓬勃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由于财政经费紧张,各村没有电影院,放映在夜晚的露天下进行;少部门村还没有文化活动室等必要的文化场所。同时,部分村群众文化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且数量不,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二)专业文化人才缺乏。街道文化站专业工作人员不足,编制是3人,但有2人被借到其它部门从事其它工作,自身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队员不是专职,管理松散,临时召集,影响演出效果;各村没有配备专职宣传文化员,而由村委会副主任兼管文化场所;民间文化带头人大多年龄较大,精力不济,中青年骨干缺乏。
   (三)群众文化发展不平衡。各村(社区)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对群众文化的重视不一,开展活动的频率和档次参次不齐;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内容欠丰富,影响力不大。
   (四)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演出节目内容多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作品不多,创新能力不强,学别人的多、自己的东西少,部分节目重复上演,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导致群众文化整体处于低水平、浅层次、小规模的局面。
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文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起协调机制,形成合力,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以街道为中心、村(社区)为依托和村民小组为基础的具有设施完备和功能齐全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群众文化能人。
    健全文化工作机构,充实并配齐配足街道、村(社区)专职文化人员,严格责任考核。加强对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工作人员、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的管理和指导,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对民间艺人进行帮扶,对业绩突出的民间文艺团队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在各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进行辅导培养。通过组织普查、举行比赛、开展活动等多种途径,挖掘文化能人,积极培养年轻文化骨干,逐步实现结构的优化,形成遍及全村(社区)、能人辈出的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和队伍网络。
   (三)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以节日、重大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增强文化活动吸引力、凝聚力,拉动群众文化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强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
   (四)调动群众自办文化积极性,发挥文化建设主体作用。
    积极总结群众自办文化的经验,对成功的做法加以推广,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富裕起来的群众兴办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和组建文艺演出队、文艺协会等团体,自我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非文化企业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推动农村群众文化产业发展。
 
[上一篇: 浅谈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理论 ]    [下一篇: 平凉回族聚居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