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创新型学前双语师资的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14

浏览次数: 1241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创新型学前双语师资的培养模式研究
  柳海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是破解首都发展矛盾的需要,也是天津、河北发展的机遇。河北省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利用这一机遇,迎接挑战,从研究和探索创新型双语师资培养模式入手,为京津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学前师资。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创新型学前双语师资;培养模式
 
本论文为2014年河北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之一: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的创新型学前双语师资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HB14JY043。
本论文为2014年河北省教育厅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号:SZ141107。
 
作者简介:柳海荣(1971-),女,河北深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工作,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一、京津冀一体化对学前教育双语师资的需求
(一)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
京津冀一体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2年《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了“首都圈”的概念。此后历时30多年,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到“京津冀都市圈”终于升级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被作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提上了日程。京津冀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一省嵌两市,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河北为腹地,协同发展的优势为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河北省高校应利用这一契机,发挥地方优势,为京津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二) 对学前双语师资的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学前双语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双语幼儿园在大中小城市中涌现,幼儿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地掌握英语,为其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曾制定了《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实践实验草案》,其中提出了在幼儿园进行英语、汉语两种语言教育的设想。学前双语教学一度受到了高度重视,英语水平较高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也成了就业市场急需的人才,因此各所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承担起培养未来具有双语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的任务。
根据国家2012年对京津冀地区人口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京津冀的人口规模已达到1.04亿,而2020年以前,京津冀地区人口还将缓慢增长。这也就意味着学龄前的儿童数量会越来越多,儿童入园难的状况还会加剧。为了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大量的民办园出现了,而正是这些新兴的民办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加强改革,提高服务意识,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因此就涌现出一批冠有“双语幼儿园、国际园”名号的幼儿园。根据北京2011年底的一次调查统计,北京仅朝阳区就有各种公立、民办幼儿园151所,其中冠以双语幼儿园称号的的6所,还有各类综合幼儿园,而几乎所有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此后几年民办园还在不断地涌现,由此可见学前双语师资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市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进一步落实推进,淡化行政区划的关系,强化经济联系,确定一体化的导向,制定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等,这些规划与发展就意味着京津地区学前师资的不足可以由河北的人才培养来保障、供给,特别是可以更方便地、无障碍地向京津地区的品牌幼儿园、幼教机构输送河北高校培养的优秀的双语师资。
二、京津冀地区学前教育双语师资的现状
1989年,M.F.麦凯西与M.西格恩在《双语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双语教育就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总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其实质在于用教学语言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在我国,学前双语教育有两种意义:一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幼儿教师除应用母语外还应用一门外语作为五大领域知识学习的课堂语言进行教学;另一个意义就是幼儿以两种语言作为学习对象和使用工具,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中。针对这两种意义,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应该具备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组织和开展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应同时兼备幼儿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应符合“双师型”的基本要求。 
    在京津冀当前的幼儿园双语教育中,幼儿园园长及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努力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已经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其中双语师资队伍的不足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师资的不同来源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活跃在幼儿园双语教学一线的的师资主要有两个来源:
1、教育类专业的师资(包括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专业或少数其他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理论与教学的相关技能,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比较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但其英语语言能力普遍较差,特别在英语语音和口语方面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不能做到流利地使用英语组织幼儿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其他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了解外,也存在发音不准确、语用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幼儿习得了错误的语言知识,对其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幼儿教学的理论知识及教学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呆板、方法枯燥,甚至可能会出现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幼儿学习英语兴趣,反而对其今后的英语学习造成阻碍。
2、外籍师资。许多双语幼儿园和国际园都聘请了外籍教师。这些来自异域的教师对幼儿学习外语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幼儿在最初对与外教的交流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大多数外教并没有接受过教育专业的培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并不熟悉,不具备幼儿教学的经验,对中国文化国情以及中国教育都不甚了解,而且有一部分外籍教师来自于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从语言的教学到文化的传播都不利于幼儿的英语学习,也有可能会对幼儿今后的英语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 师资的专业素养导致教学研究能力的不足
从学前双语师资的来源,可以看出两类师资的专业素养会导致教学研究能力的不足。
 1、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语言能力欠缺,流利地使用英语组织幼儿教学活动成为困难,语言使用的局促性又导致其难以在教学的基础上对教法、教学内容更进一步地精化、升华、上升到研究层面,所以教学水平停滞不前。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尽管具有流利使用英语的能力,却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功底,不能有效地针对幼儿的心理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设计教学,也阻碍了其对幼儿双语教学的理论升华与研究。其他教育类的毕业生在这两方面各有欠缺,幼儿双语教育的教科研的能力明显不足。
 2、外籍教师因其自身原因流动性很大,他们基本不研究幼儿心理与教法,只是尽力给幼儿创造一个语言环境,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基本不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三) 师资的教育理念的差异导致教学规律的扭曲
 目前学前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还缺乏完整、科学的认识,许多教师认为双语教育等同于英语学科的教育,这一错误理念导致其在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手段把握不准,效果不好,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其实学前双语教育是指幼儿在已有的一定量的母语输入的基础上,针对其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出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对语言的敏感期来培养其双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双语教育应贯穿幼儿每日活动的始终,贯穿于五大领域的知识的掌握,贯穿于儿童的八项多元智能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英语教学,使其符合语言习得规律,使幼儿有效地习得双语。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型双语师资培养的模式
国内许多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双语师资的培养模式已经进行了探讨,有的是在原有幼师生的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有的是直接招收双语方向的学生,有的院校甚至开展对幼儿园教师的双语教育能力的职后培训,这几种模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具有幼儿教育专业技能又具备英语语言能力、胜任组织幼儿双语教育活动的新师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下,河北省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定位、协同发展、对接产业”,破解首都与天津对学前双语师资人才需要的难题,珍惜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次大好机遇,在创新型学前双语师资的培养模式上大下功夫,同时也为京津冀“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标准化”、“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利益共享和分担机制”做出应有的贡献。
应用型、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学前师资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学习并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勇于参与幼儿教育改革的精神和从事幼儿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同时具备弹、唱、舞、画、手工制作、环境创设、语言表达等能力以及组织幼儿学习和活动的教学、管理能力等。
将应用型、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作为河北高校培养学前双语师资的根本目标也是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教育理念更新较快,有赶超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的趋势,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求更高,教育目标更明确。     
(二)应以树立科学的学前双语教育理念为出发点
学前阶段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语言习得的重中之重。
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给幼儿的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学龄前儿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会接触到英语,例如英语动画片、幼儿英语游戏、外国儿童等,因此英语的习得对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双语幼儿园或国际幼儿园并没有设定科学合理、以儿童自身发展为第一位的双语教育目标。首先,汉语普通话的教学毫无疑问地应被放在语言教育的第一位,其次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双语教育环境,促进双语教育的实施。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双语师资的时候,应以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即注重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英语进行交往;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增长其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使幼儿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存在;最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双语教育将五大领域与多元智能融合到一日生活、教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中。
1、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双语语用能力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双语师资应具有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尤其是流利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应用型学前双语师资的培养要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的掌握,可以通过英语语音、听力、口语及英语专业课程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来达到并完成。还可以通过增设英语文学选读、学前双语主题活动设计等选修课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及研究、创新与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学前双语教师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并能用规范、地道的语音、语调进行正确示范教学,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到一日生活与教学中去。因此英语语音的学习和训练是学前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关卡。为了成为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此专业的学生必须重视语音的学习,勤于模仿,直至自主听说、朗读、交际。口语表达能力反映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输出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应使学生时刻处于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增加其对英语语言以及具有真实背景的语言材料的接触机会,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多听、多读、多背、多说,以达到双语师资的培养目标。
2、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双语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学前双语教师除了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教育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首先,学前双语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教学整合能力。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双语师资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把学前双语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要将双语教育活动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在整合过程中使学生注意保持学前双语教育内部结构的整体性,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双语教育活动中个体、群体、汉语、英语及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等。
其次,学前双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环境创设能力。良好的语言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基础。环境创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必备技能。双语教育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三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利用墙饰、吊饰、楼梯、走廊、活动区角、实物、图片、自制玩教具、废旧物品、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幼儿创设丰富、真实、有趣、可体验、可重复利用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既能听、说、看,又能涂、画、玩、拆拼的物质材料,使幼儿可以在看、听、说、玩的过程中得到英汉双语的语言刺激,对使用双语参与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听、说的语言环境创设,使幼儿在愉悦、轻松的心理氛围中习得语言。
再者,学前双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将《幼儿园游戏论》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开设,强调学前教师应构建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游戏融入到学前双语教育活动中去,根据游戏教学的特征、组织原则和分类,英语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技巧能够进行游戏创编,使幼儿在游戏中学,课堂活动游戏化、课堂游戏交际化。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掌握100首左右的英语儿童歌谣和歌曲,要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的特点,掌握100个左右的儿童英语故事,并能声情并茂地讲给幼儿听,掌握学前儿童英语故事活动的教学步骤和组织技巧等。其他的教学技能如弹唱、舞蹈等都可以全方位地应用到双语教育活动中。
最后,学前双语教师必须具备灵活运用学前双语教学法的能力。学前儿童双语教学要遵循趣味性原则、交际性原则、情景教学原则、素质教育原则、快节奏、勤反复原则。在培养学前师资时要注重其对不同教学法的恰当应用。能够将具有激励性、创设交际情景的自然教学法,以及给予幼儿多种感官刺激、语言与情境紧密结合的视听法,辅以充分调动幼儿大脑和身体的全身动作反应法,配上听说领先的直觉教学法和强调整体、听说读写一体训练的整体语言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相融合贯通,灵活使用,达到教法间相互支持、交融、辅助的作用,让幼儿轻轻松松地自然习得英语以达到双语教育的目标。
总之,学前双语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我国的学前双语师资还不能满足目前学前双语教育的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依据学前双语教师应符合的专业资格标准,为促进学前双语教师专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学前双语师资进行研究和探索,这对京津冀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文.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M]. 科学出版社. 2008
[2] 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黄芳.论学前双语新师资英语教育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 树立五种意识 推进依法治校 ]    [下一篇: 中法婚恋观比较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