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礼制”特色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14

浏览次数: 1166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礼制”特色
赵海青
(燕山大学基建处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本文从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建筑结构等层面简述了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礼制、宗法等级
中文分类号:K928.71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它除了具有一定实用性之外,还以独特的视角从侧面展示了特定时期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常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礼制几乎贯穿其发展始终,不仅对宗法等级制度影响深远,而且成为人际交往的规范及道德标杆。《礼记》有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1】”《左传》又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2】”由此可见,礼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不仅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规范,在漫长的“人治”社会,成为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礼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完备的礼制文化永远镶刻在丰富多样的古代建筑中。
一、从建筑类型上看,礼制性建筑如坛、宗祠、庙、陵墓的地位远远高于用于居住的实用性建筑。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祭祀礼仪,“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3】,认为祭祀礼义是立国治人之根本,又加之儒家推崇圣贤、倡导孝道、重视丧葬,因而祭祀山川、日月、圣贤、祖先,修建陵墓成为社会常态。作为宅第核心的“堂”成为敬神祭祖、婚丧大典、节庆婚宴的重要场所。所以,在遵循礼制的国家,对“堂”和“庙”有了不同的规定,《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1】”不同地方城门的门洞所开数量亦不相同,据唐朝《营缮令》记载,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这体现了严格的上下等级尊卑关系。
二、从建筑规模及装饰上看,房屋的深度、宽度、陈设等各不相同。
《明会典》就明确规定了“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4】”居民门环亦不可随意使用,在古代中国,门环分为铜环、锡环、铁环三个等级,不同级别的人使用不同的门环。《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5】。”中国古代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分为不同的等级,黄色为尊,往下分别是:赤、绿、青、蓝、黑、灰。一般而言,宫殿为凸显其尊贵多用黄色、金色、赤色三个色调,黄色在唐代被定为皇室特用色彩,作为社会底层的百姓则多用黑色、白色、灰色三种颜色装饰房屋。中国古代社会浓厚的礼制文化和宗法体系让颜色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反映在建筑物上则是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颜色装饰房屋。为增加建筑物的美观,古代居民多在屋脊上雕刻形态各异、生动形象的吻兽,等级越高,可放置吻兽的个数越多。
三、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多是由单体建筑组成的庭院式建筑组群。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为完成农业生产,多是家族聚居在一起从事生产劳动,这就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反映到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则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6】,形成庭院式建筑组群。加之封建社会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礼教,强调儒家的尊卑等级,从客观上要求建筑物要以清晰明朗的结构、井然有序的布局反映出封建社会所倡导的贵贱尊卑、亲疏远近等蕴含道德伦理秩序的文化观念。“以人为本的建筑也是对称的,从而产生了中轴线” 【7】,主要建筑坐落在整个庭院的中央或中轴线上,供最重要人物居住,次要建筑分布在其两旁,形成左右对称的态势。以四合院为例,内院为主人房,两边厢房为儿孙辈住房,前院和后院多住宾客、男仆、女仆,厨房及杂物房多在后院。所以,从建筑组群中的个体建筑中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谁为主,谁为从,建筑组群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礼制上的尊卑等级及浓厚的伦理意识。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虽几经历史的惊涛骇浪仍有“礼乐文明”的称谓。礼制文化影响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反映礼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建筑将文化与地域特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戴德、戴圣.礼记[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2]左丘明.左传[M].岳麓书社.2001年
[3]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申时行等.明会典[M].中华书局.1989年
[5] 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
[6]于博.《中国古代建筑赏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J].2013年
[7]张新红.《先秦典籍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山花》[J].2014年

 
[上一篇: 中法婚恋观比较 ]    [下一篇: 高等院校的教改必须对 传统观念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革命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