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的教改必须对 传统观念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革命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3-24

浏览次数: 876
高等院校的教改必须对传统观念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革命
克亮 德义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院校挥之不去的命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教部到各大院校,文件不断,会议不断,方案、思路,丛出不穷。可是效果呢?天知道。
    这些年来的教改, 大家一直在左冲右突,可就是突破不了一直以来就存在着的无形的老圈子。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发文强调高职教育,甚至把原来的一些高等院校改为高职院校,试图以此推动教学改革。用心虽良苦,但效果甚微。一些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痛心疾首,可又苦无良法。当年南方科技大学艰难地走出了一小步,却又因为那位校长离开而又止步不前了。
    不是笔者危言耸听,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到了不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就不会有出路,高等院校的教改如不从观念上来一次颠覆性的革命,任何其他方式方法都只能是小打小闹,小儿科,引领不了教学改革走上胜利的彼岸。但是,我国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是来自社会, 恰恰是来自高校本身。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
    一、我国高等院校“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世人都说,高等院校应该是学习科研的园地,是长知识做学问的殿堂,是创造知识和天才的源泉。我国对高等院校的投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给予高等院校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给予高等院校福利待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世界许多国家无法比的。可是,这些富丽堂皇的院校究竟给国家培养了多少堪称世界一流人才?有多少世界顶级的人才是从这些院校脱颖而出的?我们这样好的院校为什么就培养不出世界顶级的人才来?我们的一些年轻学子为什么不惜给亲人增加负担也要漂洋过海到美国等西方高等院校求学?美国那所几乎是座落于死亡谷的深泉大学为什么就能让那些高智商学子趋之若鹜?就是因为他们有我们不具备的独特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因为这些人对吆喝几十年的所谓教改已经失望,痛心感到,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老矣,一些人错把弊端当经验,把因循守旧当规律,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根本无法与世界接轨。而要改变这种远远落后于世界的教学方式方法又不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所以只能采取“遁世”的做法,一走了之。
    是我们真的没有看到问题的要害吗?我敢说,在从事高等院校工作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人都看到了,之所以装聋作哑,只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有人说,在我们国家,一所高校就是一座“衙门”。此话虽有点过,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先从高等院校的领导者说起,凡是官办的高等院校的领导都是由政府任命的,他们的职位待遇一般都是省、部、厅级标准。以此类推,他们的下属及所属机构工作人员甚至教授人员也都是有职衔、分等级的,他们的工资待遇和他们的领导一样是由国家包下来的。只要不出意外,只要学校能够存在下去,他们的待遇就不成问题,教改么既艰苦又有风险,何必呢。你看,一个学习和做学问的地方,事实上已然演变成了官场,学校的味道已经完全变了。可想而知,要官场的人研究教学和教改,不是风马牛不相及么。
    所以说,高等院校教改,首先必须改掉官本位的观念和事实上已经存在的官本位机构和体制,把教改交给真正做学问的和教学的人去做。学校是老师和学生活动的地方,学生和老师才是学校的主人,必须把这个地方真正交给老师和学生。做不到这些或者说这种体制不破除,教改就没有希望。
    二、“大院校”“小社会”包袱沉重。我们都清楚,我们国家的大专院校现在已经事实上在担负一个社会责任,你看又是党委又是工会,又是共青团又是妇代会,又是幼儿园又是养老院,又是社区又是派出所等等,无所不及。这哪里还像一个学校呢?可想,这样一个机构,怎么可以设想有多大的精力去研究教改呢。我们可以和世界上一些高等院校尤其是西方那些先进的高等院校比较一下,哪个国家的院校像我们国家的院校肩负着如此多的社会职能?常言道,船大难调头,包袱沉不远行。对于背负着这样一个沉重社会包裹的院校,何谈教改?
    笔者以为,教学就是教学,那些党团和社会团体的事不要与教学混为一谈。党团建设主要是为了服务和保证办学方向。至于养老院幼儿园也必须从院校分离出去。我特别欣赏我们国家军队为减轻负担,一门心思做好训练和未来作战,把退下来的老干部委托地方管理。教师离开了教学,离开了课堂,就应该离开学校,不应该再享受教师的待遇。即便学生和老师中的党团员教育与活动也不应该与学校正常教学搅和到一块,党员和团员的教育和管理那是党团组织上的事,不应该让学校来操办这类事,更不得用行政手段干扰和参与党团工作。学校老师的家庭住房子女教育等等也必须从学校分离出去,交给社会和政府去解决。校区就是校区,学校只管教学和科研,其他不属于教学的事一概不管。决不能把该政府和社会管的事拉进学校来。
    三、事实上存在着“铁饭碗”和教授终身制。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是政府办的,所以进到这些高等院校工作的人,无论是教员还是普通职工,一旦分配到这些院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大学毕业生当上老师,沿着讲师、助教、教授一路走来,如果不出意外,也就算是一辈子的事了。所谓不出意外,就是按照现在高等院校的发展模式,写论文,出专著,评职称,为自己的晋升捞资本铺路子。可想,这些人还能有多少心思和精力去做教学改革的事!再说,教学改革在这些人心目中,那是上级的事,是领导的事,自己把教案讲义做好了,保不齐可以用上好几年,无风险又省力。常言道,混日子容易过日子难。不管承认不承认,这在高等院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话说,这种体制对于那种无所追求者来说永远都有魅力和吸引力,可是对我们的学生就不是那回事了。君不见有些院校招生动用各种手段,可就是无人问津。有些高校甚至是国内著名的高校学生上课成了“低头族”,校方对此居然无能为力。难道这不是对于我们老套教学方法,办学方式的无声抗议么?!这种体制对于那些有追求的老师们来说,则是一种痛苦,混日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他们无力回天,无可奈何之下,往往也是一走了之。反思这些年来高校留不住人才,难道不与这些有关吗?
    高等院校的老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式进入,这也只有真正在实行教学改革过程中才能解决的事。从事教学的老师必须是本校教学和课题需要的,是必须能按照本校教学要求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人,一事一议,今天学校课程需要你,你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享受着这个学校老师应该享受的待遇,明天你不再担任学校的课程,就不应该是这学校的老师,相应的待遇也自然就不存在了。这样做,在当前来说,未免残酷了一点 ,但是从长远来说,必然会在教师中出现一大批有专长、有特长的高人,这些人将是身价高受欢迎的老师。以前,不是我们教师中没有这样的高人,只是我们现有的体制束缚了这些人才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学校是属于社会的,但是绝不能把学校办成社会;学校创造未来社会就业的岗位,但是学校自身不是就业的市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园地,但是学校不能办成“衙门”。
    究竟怎么样才能把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真正进行下去?笔者以为:
    一、必须用当年抓经济改革一样的气魄和勇气抓教改。我们都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和跟上世界经济形势,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我们党和政府毫不犹豫将那些落后的工厂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坚决关停并转,以至于数以万计的工人失业下岗。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所以才最终成就了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我们今天的高等院校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
    打破教学上存在的旧体制和旧观念,甚至于把那些办不出高质量的院校坚决停办,让那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的人下岗,让他们失业,无论对于这些院校,也无论是对于这些院校的老师来说,这未必不是好事。只有尝到了失业和下岗的苦头,才会明白,教改不搞好就没有出路,不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就必然被潮流淘汰。这时他们才能发愤图强提高自己,寻找和创造新的出路。同时鼓励并支持一些院校的有志者站出来,勇挑高等院校的改革重担,激流勇进,闯出一条教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政府对于确有能力把高等院校教改搞上去的人,应该给予充分信任和政策配合,把本来由政府办的院校坚决转出去也可以说是承包出去,让这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去办学,由他们把原先学校背着的包袱统统甩掉,让这些人闯出办学的一片新天地。这种人不是高等院校没有,而是我们一些把持高等院校大权的人太享受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不给这些人以机会,依然用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束缚他们。
    对于承包出去的学校政府的任务就是提出要求,明确标准,政策配合,在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问题上进行监督指导。
    二、根据社会发展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各地政府正在新建的高等院校,必须坚决抛弃旧有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努力与世界接轨。当下政府正在投资新建的学校,必须彻底放弃传统办学和教学模式,做到新学校新思路新做法,不要设置那么多与教学无关至少是与教学可有可无的机构和部门。学校负责人和领导者也不要政府任命,不纳入政府官员序列,以招聘的形式向社会招才纳贤,切实做到能者上,贤者上,智者上。学校的老师也完全交给市场,由校方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向全社会招聘,无需政府安排。学校的日常运作由学校成立的理事会负责。学生管理及日常教育由学生根据校方要求成立相应的组织实施自我管理。对于学校教育和必须进行的工作,政府每年按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考核验收。学校所需资金按照学校管委会的列支申请,由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划拨执行等等。
    总之,打破传统,一切按照市场运作。真正把学校的主人位置让给学生和老师。把学校的中心工作让位给教学。
    三、鼓励民办高校。笔者以为,如果我们政府在教改上没有更大的举措,真正能在高等院校教改出彩的,最有可能是这些民办院校。笔者曾在民办高等院校工作过一个时期并且又正在考察一所正在筹建的民办高等院校。与这些民办投资人接触,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们对世界发达国家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做法十分清楚,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存在的弊端亦十分清楚,他们对于所办的院校均有比较长远的思考即前瞻性谋划。他们对于所办的学校设置的专业和课程均有与世界一些行业的未来走向有衔接性。对自己办的学校他们不希望设置与教学无关的机构,一个理事会统领,校长可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
找,老师根据课程安排,一个电子邮件,预约时间准时到课。
    习近平主席说,学生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受用终生。所以,他们对于任课老师有明确要求,老师必须认同学生的主体性,负责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认识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引而不发架设认知桥梁。老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是技术技能经验的传授者,是学生心神交汇的朋友。这样的教学互动性强,无需要灌输,不知不觉中把启发式、诱导式和讨论式引入到教学中,老师无须给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作任何结论性答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作了回答。另外,老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哪些应该读和必读的书籍等,老师最后必须过问学生是否真的读完了这些书籍以及学生的感想、收获和疑问,再以自己一家之言给学生醍醐灌顶式的演讲。总之,教会他们想学习、会学习、会做事和会做人。至于这些老师的待遇,在合同上都明明白白写着,对他们,学校甚至连办公室都无须提供。
    这种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效果究竟如何?我曾经与这些学校的学生座谈过,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那些连办公室都没有的老师也给予点赞。他们说,坐在办公室作不出好教案,写不出好讲义。
    同时这些院校对招生标准也挺有意思:一是学生必须有上学读书的强烈渴求,对于这些人只要读完高中或者说具备中学读书能力的就无需考试,二是学生不能有犯罪前科,三是学生必须爱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祖国,四是学生要富于幻想以及学生必须爱劳动等等。至少说以上四条是他们招生的必须具备的硬性标准。用这种标准招进来的学生,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和荣誉,所以被学校一旦录取都很高兴,上学后表现都相当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因为被肯定,所以加倍珍惜;因为有期待,所以加倍努力;因为怕失去,所以加倍呵护。
    学生在校管理包括班内外、校内外及日常活动等,采取班主任负责组织成立学生管委会,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要求,立规矩,约法三章,人人签字。一个星期一对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遂机事件依然以他们为主进行及时处理。这种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做法,他们感到没有强权,没有不公平,心服口服。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至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我曾经应聘做过领导的学校,所有毕业生没有一个没有工作的。原因就是这所学校把教学与市场紧密衔接,把书本知识与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紧密衔接,把课堂与车间衔接,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零距离。同时学生在校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所以大家参加工作后个个都得心应手,由于学校在招生时就强调学生的人品素质并把这一要求灌输进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所以用人单位高兴,本人也非常开心,以至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很快就成了这些企业或单位的骨干甚至走上了领导位置。
    总之,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在改革开放 30 年来虽有许多亮点,但是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人们有理由希望我国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走在经济改革前头而不是相反。如果我们回顾总结检查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各个领域发展变化最大的领域,那就是经济和高科技研发。惟有高等院校教改依旧在旧有的体制和轨道上婆娑着脚步。所以,习近平主席曾不止一次对教育提出要求:“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 争创一流。”
    原本应该走在前头的却远远落在后头,这是让人始料不及的,也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当着官办高等院校的教改仍没有大的作为之时,我们寄希望于民办高等院校这颗小石子投入仍波澜不惊的教改池水中,让它荡起的涟漪引起某些决策者的注意和反思。惟愿如此! 
                                                                                                            

[上一篇: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礼制”特色 ]    [下一篇: 从细节渗透 做好校园安全工作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