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石头天使》中的母亲形象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9-09

浏览次数: 1040

谈《石头天使》中的母亲形象

文|赵宏展 姜彩霞

【摘 要】本文分析加拿大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小说《石头天使》中的母亲形象,研究主人公夏甲作为母亲其坚硬倔强如磐石的石头性与其温柔如天使一般的天使性并存的性格,探讨夏甲的母亲形象在世界文坛的影响以及在人类认识自我和寻求自我的解放进程中的意义。

【关键词】石头;天使;母亲;形象

1.引言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Margaret Laurence,1926-1987)是战后加拿大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重要现实主义作家。她的主要作品有两个系列:非洲系列和玛纳瓦卡系列,均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聂艳,1997)。《石头天使》一书女主人公夏甲为第一人称,透过她临终前的大约两三个星期的回忆,我们看到了她艰难挣扎、毫不妥协、自我束缚、孤独寂寞的一生。小说的标题“石头天使”作为意象统领全书,既概括了主人公性格的特点和命运的必然,也刻画出了一位倔强如磐石、温柔如天使的母亲形象。

我们知道,传统社会要求女性应具备天使性,即忠贞、忍耐,对男性无私地奉献一切,担当起社会所要求的孝女、贤妻和良母的角色。然而,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是非程式化的,不一定非此即彼,而是活生生的,受各种观念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石头天使》一书中,身为女性的夏甲,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却与生俱来地继承了父亲石头般坚硬、倔强的性格。石头性与天使性在她身上互为矛盾,致使二者之间形成了无法协调的冲突与对抗,使这位有两个儿子的母亲内心备受折磨,如同一个朝圣者,深感痛苦,令她看不清自己内心的需要,也看不清别人的需要(李渝凤,1996)。

2.石头性

要理解作为母亲的夏甲坚硬倔强如石的性格,就必须首先要探究她的成长环境。夏甲的父亲是加拿大立国之后第一批苏格兰移民,自曼尼托巴省白手起家,逐渐发家致富,有了自己的商店。在这个苏格兰人聚集的小镇上,其父深为自己的血统而自豪,并把其来自欧洲旧大陆的价值观灌输给在美洲新大陆上成长起来的儿女。他认为出身和财富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而且只要勤劳就可以发家致富。夏甲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长大,由于她倔强而聪明,深得父亲的喜爱,可惜她不幸是个女孩。早在年幼时,就听见父亲为她叹息:“那个孩子,她像鞭子一样伶俐。如果她是个——”(第10页)。传统观念要求女孩子扮演天使的角色,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令夏甲在年少时就受到强烈的震撼。在她十二岁时,二哥病危,大哥要她扮演已故的母亲安慰他。传统社会甚至要求一个小女孩也要扮演母亲的角色,而夏甲却困惑于为什么她就必须扮演这个角色。她憎恶软弱,看不起已故的弱不禁风的母亲。她的石头性从那时起就开始抗拒这种社会强加的天使性,并且“被一种他(指大哥)感受不到的痛苦所震慑”(第19页)。夏甲想要做大哥要她做的事,但是她却不能。

我们说夏甲是一位坚硬倔强如石的母亲,从她的三次出走中便可以略见一斑。为了将她塑造成一件令人骄傲的代表“家庭王朝”的作品,夏甲被送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归来的夏甲没有权力自己选择生活道路,只能做社会所要求的天使般的孝女,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在这种控制下,石头性的夏甲更滋生出了对这种恭顺角色的厌恶和愤怒,向往自由,找到做“自己”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她遇到了农夫布拉姆·希伯利,他高大黝黑,举止粗野,缺乏教养,但正是这种言行举止吸引了夏甲。她感到了无拘无束的自由,为了这种自由,也为了摆脱专制的父亲,她自作主张嫁给布拉姆。面对着愤怒的父亲,她“被自己的胆大妄为所陶醉了”(第38页),体会到了反抗父亲所获得的暂时的兴奋和解脱。

夏甲与布拉姆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意气用事,为了反抗而反抗。她和布拉姆之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婚姻不仅使夏甲失去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夏甲没有正视自己对婚姻因轻率而犯下的错误,却盲目地用父亲的价值观来衡量布拉姆,并因此对丈夫的爱做出相应的回报。当她觉得丈夫无可救药地使自己失去了尊严,父亲也从未低下高傲的头来和解,她的自尊受到了无情的撞击。于是,她领着自己的宠儿约翰离开了小镇,到温哥华替欧特利先生做了女佣,并在后来获得了一笔遗产,买了一幢房子。如果说第一次出走是为了自由,那么在经历了贫辱交加之后的夏甲,第二次出走是为了寻求独立,不再做男性的依附,并如同男性一样带着尊严生存。

后来,夏甲抱着从父亲那儿得来的顽固的傲慢来反对儿子约翰的亲事,“如果四十年前有人告诉我,我的儿子会拜倒在什么洛蒂·德莱赛女儿的石榴裙下,我会笑出眼泪的”(第164页)。她不允许约翰将阿琳带回家中,间接致使儿子和阿琳死于车祸。与其说他们是一趟不期而遇的货车撞死的,倒不如说是夏甲害死的。正像当初她受到父亲的控制而不自由一样,她对约翰的爱也成了自私的控制和占有。小儿子死去后,大儿子玛文和儿媳搬来与她同住,夏甲的挑剔和偏见成了她与儿子儿媳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的根源。夏甲一方面抗拒做一位年迈而被小心侍候着的无能母亲,一方面又因为自己身体的软弱无力而羞愧。她以偏见眼光看约翰,忽视了玛文所给予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关爱。当儿子和儿媳没有能力照顾夏甲,决定卖掉房子送她进养老院时,她十分恼怒,孤注一掷地要抗拒命运的安排,她第三次出走,去了海边。第三次出走的夏甲已经是一无所有,没有钱财,也失去了青春,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能力。这时,她开始正视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开始回归天使般的母亲角色。

3.母性

夏甲是一位坚强、倔强的母亲,她的僵化是传统观念和社会造成的,她身上一直都未曾丧失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和善良,这种母性在她对小儿子约翰的态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夏甲给约翰的“朋友”打电话后,她发现约翰根本没有这些朋友,那只是约翰编出的谎言而已。“我一直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约翰,我不忍那样做。他继续编织着他的蜘蛛网。我始终没有勇气揭穿他——”(第126页)。她能反叛父亲和丈夫,却不忍揭穿爱子的谎言,怕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夏甲身上天使般的母性,其实一直都受到她的骄傲与倔强性格的压抑。在她临终前发生的事情,将她那被压抑和隐藏了的母性进一步唤醒。她在海边邂逅了一个陌生人,后者向她讲述自己的儿子因自己的过失而被火活活烧死,这缓解了夏甲对约翰死亡一直深藏的内疚,也促使她第一次向别人打开心扉,释放自己。在精神恍惚中,她错将莫利当作约翰,哭着向他认错、忏悔,并告诉他她同意接受阿琳。70多年前,夏甲不能为垂死的哥哥扮演母亲角色,如今,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夏甲终于能主动地接受一位软弱的母亲形象。住院后,夏甲身上母性进一步体现出来。她结识了与死神作搏斗、身材矮小、直不起腰、“脆弱得像蛾翼一样”,但乐观豁达的爱尔瓦。通过同病友的接触,这位母亲开始意识到,自己一向所蔑视的人,其实拥有着许多自己所不曾拥有的美德和幸福。

《石头天使》中的母亲形象夏甲很容易使人想起圣经中夏甲的故事(详见《创世记》第16章1-14节)。两个夏甲之间的可比之处十分明显。《圣经》中的夏甲领着儿子以实玛利流落沙漠,险因缺水丧命;《石头天使》里夏甲也领着自己心爱的次子约翰离家出走,约翰像实玛利一样一直没有自己的归宿,并且夏甲年老时从长子玛文家出走后因为没有带水也遭受干渴难忍之苦。但是,作家在作品里对《圣经》远非表面化的借用,而是多层多面,意图使读者通过对《圣经》中悲壮求生故事的联想,更深刻地认识主人公夏甲艰难而漫长的追求精神自由的历程。正如作家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我要说,在某种程度上,它说的是生存问题。我想到的不是肉体的生存,我指的是精神的生存,能够给与爱、接受爱”。

我们可以说,《圣经》中的夏甲带着儿子进入的是现实的沙漠,而《石头天使》中的夏甲进入的是精神的沙漠,是使这位母亲从一直以来的傲慢而倔强的性格所导致的既不能给予爱也不能接受爱的心灵荒原。《圣经》中的夏甲绝处逢生,“上帝使她睁开了双眼,她看到了一泓清泉”。《石头天使》中的母亲则是经过一生的艰难探求,终于真正悔悟,意识到傲慢才是她的荒原,她的种种不自由是因为她在心中给自己戴上了枷锁。在以几乎是说谎的方式给予了大儿子玛文一生期冀的祝福后,她终于明白:原来爱可以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来表达。她在临终前才把自己从多年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学会了爱与被爱,精神上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苏蓉,2001)

4.结语

《石头天使》作为加拿大小说的经典之作,将现实和艺术、严肃题材和通俗小说完美结合,塑造出了一位在加拿大家喻户晓的母亲形象。夏甲代表了加拿大妇女的心声,她的命运代表了在父系文化意识占主导的男权社会里,女性不得不受男性定义和压迫的悲剧命运(杨俊峰,1994)。通过夏甲,作者向读者真实地展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自身解放的崎岖之路,并提出获得内心自由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玛格丽特·劳伦斯笔下夏甲的母亲形象,必然以其独特光芒,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①玛格丽特·劳伦斯:《石头天使》,秦明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文中所引该作品内容均出自此,下文只注明页码。

②George Woodcock. A Place to Stand On. Vol. IV. New West Press,1983.

③《圣经·创世纪》,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第21章19节。

 

【参考文献】

[1] Margaret Laurence (1981). The Long Journey Home [M]. Mc Giu-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 李渝凤(1996).“一个朝圣者的历程——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看《石头天使》中哈格·希伯利的人物刻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

[3] 聂艳(1997).“论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长篇小说《石头天使》”[J],《社科纵横》(4)

[4] 苏蓉(2001).“寻觅女性的自我——评玛格丽特·劳伦斯玛纳瓦卡系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4)

[5] 杨俊峰(1994). 《二十世纪加拿大英语作家及作品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王晓云

 
[上一篇: 新闻报道中“平衡”原则的把握与实施 ]    [下一篇: 毛泽东为何对黄洋界“情有独钟”?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