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对黄洋界“情有独钟”?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9-09

浏览次数: 1119

毛泽东为何对黄洋界“情有独钟”?

文|杨少华

【摘 要】毛泽东对井冈山的黄洋界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其原因与当年发生在黄洋界的一场保卫战有关。但是,深入解读黄洋界保卫战取胜的原因,就可以发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在于以少胜多,而在于它从实践层面证明了毛泽东新型革命道路探索的正确性。井冈山下后,山路变通途,黄洋界成为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重要历史见证,无怪乎毛泽东对它“情有独钟”。

【关键词】毛泽东;黄洋界;革命道路

黄洋界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某种程度上,黄洋界已经成为井冈山的一大标志和象征,甚至有“不到黄洋界,不算到井冈”的说法。之所以如此,应该说与毛泽东对黄洋界的“情有独钟”密不可分。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时途经黄洋界。一下车,他就快步走向山顶,环顾四周巍峨的山势,主席情不自禁地对大家说:“这就是黄洋界!”说到主席对黄洋界的感情,从其诗词中也可以窥见一斑。在他一生创作的六十七首诗词作品中,有三首专为井冈山而作,分别是1928年秋所作的《西江月·井冈山》、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这三首诗均以“井冈山”为题,而且无一例外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作品中绝无仅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毛泽东对黄洋界的深厚情感。

为什么毛泽东会对黄洋界如此眷恋,如此情深呢?原因还得从八十五年前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说起。

1928年7月中旬,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借省委指示,强令红四军主力二十八、二十九团冒进湘南,在郴州先胜后败,二十九团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党史上著名的“八月失败”。在得知湘南失败的消息后,毛泽东决定率队去迎回红军主力,三十一团的一营则留下来坚守边界。湘赣两省的敌人见井冈山兵力空虚,便纠集了四个团,分作两路向黄洋界进犯,妄图摧毁我军根据地,拔掉边界的红旗。面临敌人的重兵压境,三十一团与边界特委紧急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由一营营长陈毅安率领一、三两个连回防井冈山。8月29日,一营营长陈毅安率部先敌一天回到山上,随即投入战斗准备。与此同时,井冈山上的群众也都动员了起来,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在原有的基础上修筑加固了竹钉阵、壕堑、竹篱笆围栏、滚石檑木、射击掩体等五道工事。全体军民众志成城,决心誓死保卫井冈山。

8月30日上午八点,先期到达山下源头村的湘军两个团开始进攻。红军凭借山险,一个上午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到下午四点左右,敌人又开始进攻。这时,红军把在茨坪修理的一门迫击炮搬上哨口,并向敌人开炮。但是,因为受潮,仅有的三发炮弹有两发都没有打响,第三发终于“轰”的一声在敌群中开了花。炮响过后,各个山头军号齐鸣,赤卫队、暴动队纷纷开火,铁皮筒里的鞭炮也随之炸响。男女老少一齐呐喊,四周是杀声一片。此时的敌人已经筋疲力尽,又听到到处是枪炮声和喊杀声,于是再次败下阵去。而就在这个时候,去往湘南的红军大队正乘虚逼近遂川。赣军急转回救,大部退到永新新栎坪一带。湘军见赣军“未能及时会合”,自己“复多伤亡”,所以也连夜退回了湖南。

此次战斗,红军以两个连的兵力与数倍之敌激战一整天,成功保存了我军最后的根据地,极大地振奋了边界军民的革命斗志。井冈山红旗不倒,给当时处于困境的中国革命以榜样和希望,在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在我们现在的宣传中,黄洋界保卫战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历史的迷雾弥漫上来,很多细节已经变得模糊。不过,正如毛泽东所讲:“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本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以这样的态度来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条:

原因之一就是有好的地势。国民党当时的报道说:黄洋界山势峻峭,仰攻极为困难,“步步如上楼梯”,“大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之概”。当时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也认为,之所以取胜,凭借的只是“占得地势好,我击敌易,敌击我难”。其实放大了看,整个井冈山所处的地势还有更大的好处,那就是自然条件恶劣,给养力匮乏,而且还是多边政权。这些不仅使国民党难以投入大量兵力并长期驻留,而且各省军阀因为利害不同,即使是两省“会剿”也总是“剿”而难“会”。当时,湘赣两省的敌军都指望着对方先向前,碰钉子,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结果,战后赣军责怪湘军不能同时夹包,而湘军则干脆说了:“湖南方面进剿比较出力!江西驻军在那里干什么?”

原因之二则是有一支铁的红军。毛泽东讲:“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以两个连打败了敌人两个团,其坚强的战斗力从何而来呢?其实这个问题半年前,斯大林在纪念苏联红军成立十周年的大会上刚刚提过。斯大林讲,红军“是由觉悟了的,懂得应当往何处去和为着什么而战的人们所组成。而知道他自己是为着什么而奋斗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经过三湾改编和一系列改造,红军中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到不是为军饷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这正是红军作战勇猛、战斗力强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陈正人同志总结得很直白,他说:“那时完全是靠政治,靠对敌斗争有决心,靠阶级觉悟高。”

原因之三则是有群众的鼎力支持。据当时战斗在最前沿的刘型同志回忆:那时候,连儿童团少先队都动员起来站岗放哨查路条;赤卫队员拿着武器准备配合作战;妇女们则组成后勤队为前线服务。与此同时,山下各县的群众坚壁清野,地方武装则神出鬼没,不断袭扰敌人。敌军深入根据地,既不了解情况,又不熟悉地形,没有吃的,找不到向导,两眼漆黑,几乎是寸步难行。国民党当时的材料这样写道:“事前共匪将各处农民米谷及一切食品,均搬存井冈山中”,“此处数十里无村落人烟,形同荒岛,给养无法接济,嗣因兵士饥不可耐,王副师长所部(湘军)撤至大雄(陇)就食,我师(赣军)则退至茅坪就食。”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面前,敌人最终也只能是无功而返。

正所谓真理来源于实践,并以实践作为检验。黄洋界保卫战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毛泽东关于建立根据地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特别是建立中心区域坚实基础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还是在上山之初,鉴于过去部队四处流动,得不到休养,当时就已经确立了在井冈山建根据地的任务。1928年的5月,毛泽东又亲自提出修建黄洋界等五大哨口,用来巩固根据地的防御。在6月30日召开的永新会议上,毛泽东不同意湖南省委“冒进湘南”的政策,明确指出,在敌人统治暂时稳定时,远离根据地是危险行为。果不其然,湘南一行直接导致了“八月失败”。“红军数量上约损失一半;边界被焚之屋、被杀之人不可计数。”“恰恰那时割禾了,我们分了田的地方,到此时农民要收获的时候,忽然失败了,分了的田都不能算数,真是无可奈何!”所幸,半年来,根据地建设已经颇有成效,有了好的地势,有了铁的红军,有了群众的支持,这才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革命的星火才能赖以保存。

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但是,要大家从理论上认识和接受教训却并不容易。当时,不少人受苏联革命模式的束缚,认为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建立红色政权的工作纯属徒劳,所以,屡屡出现“红旗打得多久”的疑问。另一方面,受流寇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些同志不愿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不愿做发动群众的麻烦工作,更不理解要通过工农武装割据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不过,正如毛泽东后来在延安所总结的那样:“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黄洋界保卫战”和“八月失败”的这段经历,使红军在根据地这个根本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尽管仍然面临许多曲折,但黄洋界的炮声已经揭示出一条中国革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希望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洋界保卫战不仅仅是保存了这块根据地,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这条新型革命道路的继续探索。

井冈山下后,山路变通途。黄洋界托起的是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新希望,难怪主席会如此眷恋!

八十多年前,站在黄洋界山路的制高点上,毛委员曾向战士们发问:站在这里能看到哪里啊?战士们回答:西面可以看到江西的宁冈,南面可以看到湖南的酃县,其它的就看不到了。毛委员则说:这里不仅能看到江西、湖南,还可以看到全中国!时光流逝,今天的人们透过黄洋界,不仅要看到,过去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更重要的是要看清楚——未来,我们将沿着什么样的道路迈向前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中央党史出版社1987年版。

[3]刘型:“回忆黄洋界保卫战”,载《江西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4]“湘赣军会剿毛朱未得手”,载《申报》1928年9月9日,第3版。

[5]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陈正人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

编辑|闫帅朋

 
[上一篇: 谈《石头天使》中的母亲形象 ]    [下一篇: 新闻报道中“平衡”原则的把握与实施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