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体制下的“教学相长”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7-16

浏览次数: 1149
  论新课程体制下的“教学相长”
文|张莹
内容摘要:“教学相长”之说出自《礼记·学记》,不同专业和领域     的专家对“教学相长”有不同的研究,教学对象不同,行为主体不同,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所差异,但研究是为了更好 地运用,以便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 教学相长 行为主体 师生交流
    
    《礼记·学记》中有“教学相长”之说,所谓“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两方面相互提高,其中所揭示的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含义仍然影响着当今的教育体系。纵观教师及教研人员的解读,可以理解为四种深刻的内涵:一、教与学的对象分别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在相互的影响下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二、教与学行为的主体对象都是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三、教与学行为的主体对象都是学生,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习兴趣,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四、教与学的对象既是教师也是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得到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知识水平的提高。
从“教学相长”本源理解,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书和学生的学习相互促进和提高。《礼记·学记》中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习后知道自己知识欠缺,教书育人后发现自己才疏学浅。知道自己学得不够,才能反省努力学习提高。“教”和“学”相互促进,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和自身的不断努力求索。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相长”理论在当今课堂的应用。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没有预计到的问题会出现在课堂中,从而演变为课堂生成性问题,学生在问题中吸收到了新鲜的知识,教师也从未涉及的问题中得到了知识的升华,达到课堂的有效生成。学生对教师教学问题中出现的错误的纠正不是预料到的,是对教师教授的知识的补充,是随着课堂进程发生的。这样的课堂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从这样的课堂中收获到的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原有实践的超越;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也超乎了原有的想象,在互动性课堂中教师采取积极、主动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中超越原有的课程实践,学习质量得到提升,新知识融汇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强化了对新知识的认知。
    不仅如此,教师做为教与学的行为主体,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的过程,教师通过教书可以促进自身学习,在教书育人中补充到新的文本知识和教育理念。当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遇到问题、困惑才能自发、自觉地促进自身发展,所谓边教边学即是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反思,反思教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究为什么、怎么办,从而促进专业发展。教师在备课伊始,要了解课程特点,对教材、教学目标深入研习,增进巩固本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教学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例如进行集体备课,小组内集体研讨一堂有效的课例;观看教学案例,从教学案例中吸取新的知识和新的理念,看名师如何把握课堂问题的生成性;参加教育培训,从培训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深入研习学科基础性知识,学习先进教学案例,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学生通过教师教授知识获得了知识,其实教师教授的更多是学习方法,《老子》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更要学会如何效仿,如何学会学习。春秋时期孔子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先自学,自觉学习后对不懂知识进行发问,古时学习强调的是自学自修。在教学中强调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教师启发学生智慧,启智学生心灵,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生学习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学生可以从依靠老师学习达到基本独立学习甚至完全独立学习的状态,引导学生自己创造条件创造性的学习,学生从而自己研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拥有自觉学习的愿望,通过效仿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一旦有了自学能力,就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针对教材内容对所学知识设置悬念,学生会多问“为什么”、“怎么办”,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学会自学。
学生在自学实践中获得了教师未曾涉及的知识层面,教师从中获得收获,学生也能通过机会互教互学。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制下,生本教育模式采取小组、班级多种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引领者,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将书本中的问题留给学生,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汇报给同学,课堂上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关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了教师和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深刻理解,这种生本课堂的教育模式,更能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前一天布置实践性和预习作业,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根据某一个特定问题展示“教”,不仅促进了学生也加深了教师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种学生作为老师、作为教与学的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丰富了教学相长所蕴含的真谛。
   “教学相长”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读,无论从教师的角度亦或是学生的角度看,都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学习更符合教学发展规律,更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和知识交流与融汇。教师教授知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知识表达出来,教给别人。研究“教学相长”对师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教学相长”,从而更为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60.
[2]张荣伟.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2 
(10):50-56
[3]刘秀峰“教学相长”新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3(2):76-77.
[4]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2-7-7(2).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1).
[6]牛煜.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习兴趣[J].宁夏教育,2004(6):40.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
                                                                                                                                                                                                                                                                        编辑|闫帅朋
[上一篇: 微访谈模式在基层党组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    [下一篇: 对于“浓”与“淡”间的思考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