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浓”与“淡”间的思考

来源: 赤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4-07-16

浏览次数: 1104
对于“浓”与“淡”间的思考
文|曹乐
内容摘要: “浓”是一种生活方式,“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浓”与“淡”,“淡”的精神更符合中国人骨子里的内在气质与文化,含蓄而内敛,淡雅而豁达,稳重而得体。“浓”,一种特殊的生活韵味,“淡”,一种至美的生活境界。在“浓”与“淡”间追寻美的足迹。
关键词:浓与淡、美学思考、审美韵味
 
一提到浓与淡,人们大多觉得它们是对立不相容的。
好比说,一日趁着朝阳的光辉,行走在宽敞的街道上,擦身而过一女子,身姿轻盈,体态优雅,妆容自然,笑容恬淡,散发出的香味清新宜人。这种接近于本色与自然的女子,定会让人回味悠长,顿生好感。无论是“清水出芙蓉”,还是“含词未吐,气若幽兰”,这样的描述都体现出中国人心中对女子“淡”韵味的美好憧憬与向往。
相反,倘若对面正走来一年轻女子,香味浓烈,妆容分明,笑容格外灿烂。这外表下的光鲜华丽让人强烈感受到她的热情与活力,但可能不会久久回味,萌生出更多美好的遐想。
“浓妆”或“艳抹”一词,多多少少掺杂了些贬义色彩。但这并不能简单说明“恬淡”的女子远胜于“浓烈”的女子。
    中国十大名茶,无论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还是“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都体现出了“淡”的境界。中国人爱喝茶、更爱品茶,茶早已成为中国名片之一。绿茶,采摘于大自然的茶叶,经过多种步骤制作成为可冲泡的茶叶。热气腾腾的沸水欢腾入杯,与茶叶相拥共舞,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这种近乎透明的淡绿水色给人以清新、自由、愉悦的审美感受。从茶叶的卷舒间,茶水的澄净里,看淡人情冷暖。若绿茶是“淡”,那么咖啡就该是“浓”了。醇厚的色泽,味苦的口感,无一不让人感到兴奋、浓烈。手持一杯纯郁的黑咖啡,不加糖,也不加奶,这浓厚之感,能让人更多的体会到世间万事万物之浓、生活真实存在之重。
又好比说,现在人们都喜欢外出旅行,去别人熟悉的土地,寻找新鲜未知的气息。一部分出行者喜欢去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景,呼吸纯净的空气,在旅行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也有一些出行者,更愿意去现代味浓厚的城市观光游览,在众多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前,惊呼着科技的发达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憧憬幻想着自己曾经的奋斗故事。无论是前者“淡淡”的净化心灵之旅,还是后者“浓浓”的蓬勃朝气之旅,旅游者从中都能得到心中所欠缺的那份答案。
以上对于“淡”的热爱,或对于“浓”的中意,更多的是将之进行对比,但咱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往往是复杂多元化的。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中国人爱喝的白酒,由谷物酿制而成。西方人爱喝的红酒,由水果酿制而成。白酒,如纯洁的泉水般澄澈,淌过咽喉,又如辣椒般刺烈。淡,在于它的外在形象,浓,在于它的内在本质。一种事物,能将“浓”与“淡”很好的融合,不禁让我们感叹,这不正是中国人的独特精神吗?在外国人看来,我们是中庸的,温和的,儒雅的,淡定的。但我们内心也可以如火焰般炙热,可以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抱负;也可以“伤春悲秋”,书写情怀。而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红酒,外表看上去色泽饱满,双唇微抿,舌尖品味,也能感受到它的香醇,口感却不如外观那么炙烈、辣口。仿佛一位热情绝美的外国女子伴随着异域情调的歌曲翩翩起舞,但内心也有恬淡温暖之处。最美的境界不是近乎于对立的状态,而是在对立中相容相生的韵味。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许多诗人总是需要几杯酒的熏陶,才能将满腹文辞化作纸篇上的跃动文字:“李白斗酒诗百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些广为传颂的千古诗句。因为在酒精“浓”的内在作用下,诗人也能将自己浓厚真挚的情感,借着酒劲儿,挥舞笔墨一并表达出来,潇洒自如,恰到好处。以达“淡”“浓”相宜的境界。
美酒如此,美食也如此。四川人的食文化中最霸道的当属火锅了,光想想都觉得热辣、浓郁。沸腾的牛油,鲜红的辣椒,诱人的花椒等多种食材,在大锅中欢乐合作,将“浓”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春秋,还是冬夏,火锅店里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在这“浓”得化不开的麻辣鲜香里,人们总是会配上冰凉爽口的冰粉或秘制冰镇银耳汤,以中和味蕾。再在这纯粹透明的冰粉中,加入些许红糖汁,衬托出“红糖冰粉总相宜”的奇妙景致。细细品尝圆润银耳汤中的片片银耳及颗颗红枣,恍惚间有种“雾里看花”的朦胧倾城之感,顿时让浓烈热闹的火锅气氛,多了一丝淡凉与清爽。
说到运动,有些人喜欢极限运动,如蹦极、极限滑雪、攀岩、跳伞等。有些人一看到这样的极限运动,就会不自觉地手脚发软、心跳加速。但对于热爱这行的极限运动者而言,这是一种历程,蜕变的历程。跳伞,从高空坠下,自由落体般,内心的感受从浓浓的恐惧转变为最后的舒畅、坦然与自由,运动者在不知不觉中,将“浓”与“淡”融合发酵,最终升华为战胜、征服自己的激动喜悦情绪。
其实,人生也未尝不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活方式,“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浓”、“淡”间徘徊的,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浓”可以代表乐观,活泼,积极向上,那“淡”未必就一定对应冷静,淡然,消极阴郁。而对于我个人,则更喜欢“浓”、“淡”间的生活。难过时放声痛哭,不必隐忍;开心时敞怀大笑,不必压抑;遭遇挫折时,淡定豁达的承受;获得胜利时,欢呼热情的享受。人生这条路,其实不长。无论我们选择哪条道路,最终都会是喜剧。只是,沿途风景各异,身边所在之人不同。因此,选择一种自己所爱的生活方式,生活得洒脱一些,轻松一些,以追求那种“淡”“浓”间的雅致心情。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4】宗白华.《艺境》[M].商务印书馆.2011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编辑|喻丽蕊
[上一篇: 论新课程体制下的“教学相长” ]    [下一篇: 高职校学生体育互补性学习初探 ]

相关链接